
王 霞 青島市市北區文化新聞出版局
經濟是城市的血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在城市文化幾百上千年的傳承中,其最穩固的載體,最優秀的守護者就是文化遺產,保護好文化遺產,同時利用好這些珍貴的文化資源,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環節。
一、還原文化遺產,在保護中利用
文化遺產的保護,并不是指原封不動,而是在保留其原貌的基礎上修繕還原,使其重新融入到城市中來,才能更好的發揮其價值,而這本身就是在利用文化遺產,二者并不沖突。
青島四方路與濟寧路、芝罘路、中山路交叉一帶的大批老建筑,形成于19世紀末期至20世紀初期,這些建筑融合了中國傳統四合院式和西方商住式公寓樓房的建筑特點,與上海的“弄堂”文化相近,被稱為“里院”。而今由于年代久遠,這些里院的生活設施無法再滿足城市生活的需要,因而近幾年拆除之聲越來越多,可是這些里院大多已有百年歷史,它們代表了青島的一個時代的文化,是珍貴的文化遺產,輕言拆除與國家的文化保護方針不符,更不利于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那么為什么不能在原有的基礎上還原這些院落,并加以利用呢?首先,對內部的基礎設施進行改造,使其滿足現在社會生活的需求,之后依照傳統里院原貌構造進行翻修,包括同樣的紅瓦頂,同樣的乳白色墻體設計,同樣的紅木制結構,就按照劈柴院改造的經驗,力求結構樣式如舊、材料技術用新,這樣一來,就如同北京的王府井大街,西安的城墻遺址,濟南的芙蓉街等形成全新的“里院文化街”,在這一文化區域,重新發揮里院原有商用,安置“金鹿”自行車、嶗山可樂、金羊皮鞋等大批青島本土老品牌以及老青島民間藝術聚集,與劈柴院的美食文化遙相呼應,形成新的文化帶。
二、形成文化旅游產業鏈,在利用中保護
當下提起青島的旅游產業,人們更多地想到的是藍天碧海的自然風光,但我們登臨魚山,向北眺望,老城區的建筑鱗次櫛比,真是萬綠叢中點點紅,那這些建筑,街道,公園,舊址,為什么不能形成青島新的旅游景點,形成青島文化旅游的產業熱點呢?
以現已有的“文化名人故居街”為例,我們可以對各類文化遺產按照其原作用進行整合,形成各種不同的文化街道,如四方路一帶可以形成“里院文化街”,館陶路一帶多銀行商號舊址,可以整合形成“老青島商貿街”,江蘇路一帶舊時為歐人區,各國使館、領館及官員寓所云集,可以仿照天津形成青島的“使館街”,這樣就會使原本分散的文化遺產形成密集的文化產業鏈,之后,充分發揮這些產業鏈的功效,使其成為青島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仍以“文化名人故居街”為例,目前青島開放的只有康有為故居、老舍故居兩處,而青島作為近代文學藝術的重鎮,作為山東大學的源頭,曾是大批文人墨客的居所,除康有為和老舍先生外,聞一多、沈從文、洪深、梁實秋、童第周、蕭軍蕭紅夫婦在此都生活工作過,在這里創作大量的文學藝術作品,我們可以搜集這些大師們在青島生活時的資料物品,重整各處故居對外開放,在介紹他們的同時傳播文化,傳播優秀的藝術。以此為例,各處文化遺產經過新的打造,都可以成為城市旅游文化的組成部分,使越來越多的人在談起青島時,不僅知道這是一座適合自然旅游的城市,更是一座值得一游的人文城市,而當這些文化遺產逐漸成為青島旅游業、商業的一部分時,他們也能得到更好的保護與更大的重視,這是保護與利用的協調。
三、讓文化深入人心,在日常使用中加以保護
青島有許多文化遺產目前仍在被使用,比如三大教堂,如今仍然作為教堂進行禮拜、布道等活動,原禮賢書院舊址今天作為九中校址仍然培養著一代代優秀學子,青島火車站仍然保存著原鐘樓,現在依舊是火車站的象征,此外,現今市公安局、市人大、警備司令部等機關單位使用的工作地點也都是珍貴的文化遺產,雖然不是按照原來用途使用,但仍然是在利用中的,得到保護。我們在這些地方穿梭、學習、工作、生活時,在利用使用這些文化遺產時,應該去了解它們,看到它們的過去,了解它們的歷史,這種朝夕相處的情感,更容易使文化植根于人們的心中,也更有助于促使人們自發的進行保護。對于這些使用中的文化遺產,可以在其內部比較有代表性的地方進行修復,設置標牌介紹,將原屬于其中的文物進行展覽陳列,讓人們在學習工作之余對自己所在的環境的歷史有深刻的了解,同時對于那些用作公共事業,可以開放的文化遺產,可以在正常使用之余開放參觀,使其成為文化資源的一部分。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