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來,面對嚴峻復雜的經濟形勢和不斷加大的下行壓力,我們深入貫徹市委、市政府的決策部署,準確把握經濟發展增速換檔、結構調整、動力轉換的新常態特征和趨勢性變化,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多措并舉穩增長,精準發力調結構,靠前服務抓落實,統籌謀劃互聯網工業發展新思路,堅定不移打好轉型升級“組合拳”,經濟運行實現調速不減勢、量增質更優。
一、加強運行保障,工業效益實現逆勢高增長
按照全市“調穩抓”活動部署,成立市工業經濟運行服務辦公室,實施“月分析、月調度”制度,及時了解各區市工業運行狀況,跟蹤監測100戶重點工業企業和1000多戶中小企業生產經營動態,協調大企業直通車各成員單位,解決企業用水、用電、資金等重大經營事項312件次。安排市財政專項資金652.5萬元,對上年度192家“小升規、增長快”的企業給予獎勵補助,支持企業提檔升級。深入開展油氣管道隱患整治攻堅戰,消除各類隱患244處,完成三年整治目標的75.3%;協調推進貢口220KV輸變電工程等87個電網重點項目建設,保障青鋼環保搬遷、國家海洋科技實驗室等重大項目用電需求;推薦12戶企業納入大用戶直購電試點,直接降低企業用電成本1200萬元;圓滿完成電力迎峰度夏、國Ⅳ柴油升級保供任務,保障了生產要素供給安全穩定。在全國工業生產持續放緩、效益普遍下滑的嚴峻形勢下,我市工業生產保持穩中有進,經濟效益顯著好于全國全省。1-10月份,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總產值14211.9億元,同比增長7.8%;實現工業增加值增長7.5%,高于全國平均增幅1.4個百分點。前三季度,累計實現利稅1156.8億元,增長19%;實現利潤593.8億元,增長16%,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10.5個百分點,分別高于全國(-1.7%)、全省(-1.9%)平均17.7和17.9個百分點,在副省級城市中名列前茅。其中,家電、軌道交通裝備等十條千億級產業鏈實現利潤451億元,增長16.4%,對全市工業利潤增長的貢獻率達到77.6%,成為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重要支撐。
二、深化項目建設,工業投資結構不斷優化
深入開展“三個一千”活動,立足存量改造升級,滾動推進總投資2046億元的475個工業轉型升級重點項目,前三季度,森麒麟輪胎智能工廠擴建、科捷機器人產業化基地等83個項目竣工,完成投資112.3億元;一汽大眾華東基地、北汽、上汽、比亞迪新能源汽車、雙星綠色輪胎無人化生產示范基地等275個項目順利開建,累計完成投資508.6億元;另有一汽大眾汽車發動機、力神動力鋰離子電池等114個項目進入前期,計劃投資475.9億元。著眼增量做大調優,牽頭推進42個產業鏈定向招商項目,美國GTM人造金紅石等38個項目簽約、注冊或開建,計劃總投資446億元;制定出臺全市工業轉型升級引導基金設立方案及管理實施細則,與7家知名投資機構合作設立總金額11億元的7支子基金,目前已率先進入實質性運作階段。在項目建設的有效帶動下,前三季度,全市累計完成工業固定資產投資2286.5億元,增長15.1%,增幅高于全國平均7.1個百分點,總量有望連續三年高居副省級城市首位。其中,裝備制造業投資1182.4億元,增長20.2%,總量占全部工業投資比重同比提高2.2個百分點,增幅高于全國平均9.8個百分點;企業技術改造投資901.1億元,增長27.4%,增幅高于全部工業投資12.3個百分點,高于全國技改投資14.1個百分點,工業投資結構不斷向高端內涵效益型邁進。
三、強化政策引導,企業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
發揮技改貼息政策引導作用,深入區市和企業舉辦8期銀企對接技術改造融資服務活動,安排7000多萬元貼息資金支持45個技改項目,撬動銀行固定資產貸款近10億元,拉動企業技改投資近30億元,預計達產后年新增產值80多億元;另有7個項目獲得國家技改專項扶持資金1.1億元。實施企業技術中心培育計劃,分別推薦12家、3家和2家企業申報國家認定企業技術中心、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和工業設計中心,新創建24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預計新認定市級企業技術中心70多家,市級以上技術中心總數將突破500家。落實研發費加計扣除優惠政策,舉辦9期企業新產品新技術發布活動,組織實施技術創新重點項目1322項,研發總預算55.7億元;會同稅務機關為355家企業落實研發費加計扣除額21.9億元,約占全省的1/4,預計可為企業減免所得稅近4億元。制定出臺加快推進工業設計發展的意見,成功舉辦第三屆“市長杯”工業設計大獎賽,45件工業設計作品獲獎。我市首屆“市長大獎”作品——中車四方股份“CHR380型高速動車組”榮獲中國工程院首屆“中國好設計”十大金獎第一名。實施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培育計劃,新認定132個“專精特新”產品(技術),累計585個;貫龍號隧道掘進機等19個產品被認定為山東省首臺(套)技術裝備,累計53個,數量高居全省首位。推進“十百千”品牌梯隊建設,136個產品和服務品牌列入年度“青島名牌”培育計劃,指導22家企業建立完善品牌培育管理體系,入選全國工業企業品牌培育試點,累計43家。開展第二屆青島市企業管理獎評選工作,37家企業創新管理成果進入專家評審環節;編發《青島市中小企業管理知識手冊》,聯合知名高校、邀請行業專家舉辦企業高級工商管理培訓班、小企業之家半月講壇等培訓活動53期,培訓各級企業管理人員4200人次;大力推行卓越績效、六西格瑪等先進質量管理方法,海信、紅領2項成果被工信部選樹為“全國質量標桿”,累計達到7項,數量占全國的1/20。
四、推進園區建設,產業承載與集聚水平穩步提升
深入貫徹實施全市騰籠換鳥、鳳凰涅槃行動方案,將原有55個工業產業集聚區整合為50個,規劃面積增加到9.8萬公頃;新培育認定市級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6個,新創建國家級示范基地1家、省級示范基地2家,全市國家級、省級和市級示范基地分別達到6個、6個、14個。創新采取政府購買企業環境減排貢獻量的方式,支持企業實施清潔生產改造,新培育3個市級清潔生產園區,累計13個;支持指導100戶企業通過清潔生產評估驗收,累計達到1265戶。前三季度,全市50個工業產業集聚區擁有規模以上工業企業2178家,完成工業產值7382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58.2%,集聚度比上年末提高3.9個百分點。組織編制全市小企業產業園和創業(孵化)基地發展規劃,青島產業新高地創意園等30個小企業產業園和16個創業(孵化)基地列入市級重點滾動培育計劃;創新財政扶持方式,首批安排市級財政股權投資390萬元,支持2個小企業產業園項目建設。協調推進全市高端中介服務業發展,新培育創建10個中介服務集聚示范園區(樓宇),新引進美國尼爾森、上海贏道等10多家國內外知名中介機構。前三季度,全市中介服務業增加值257.3億元,增長16.9%,高于全市服務業平均增速7.4個百分點。
五、打造智慧青島,軟件產業繼續保持高速增長
實施智慧青島年度建設工作計劃,加快推進光網城市、智慧社區等76個重點項目。今年年初,我市被評為“中國智慧城市惠民建設優秀城市”,智慧城市惠民發展評價指數達到83.1,在19個副省級以上城市中居北京、上海之后,位列第三。預計到年底,全市將基本實現全光網覆蓋,農村家庭4Mbps及以上、城市家庭20Mbps及以上寬帶接入能力達到100%,光纖到戶覆蓋超過580萬戶,全面完成“寬帶中國”戰略“十二五”建設任務。加快“東園西谷北城”千萬平米軟件產業園建設,協調推進中國智谷青島園區、計世傳媒產業基地等34個支撐項目,1-10月完成投資45億元,新竣工79萬平方米,累計竣工面積344萬平方米;神州數碼智慧城市產業園、國家北斗導航位置服務數據中心青島分中心等一批重點項目順利推進,新引進北京軟件交易所等一批高端項目,累計吸納入駐企業400多家,超額完成年度建設目標任務。落實軟件產業發展扶持政策,有序引導制造企業剝離軟件業務,東軟載波等8家軟件企業獲得上規模補助資金500萬元。前三季度,全市列統軟件企業達1238家,比上年末增加257家;累計實現軟件業務收入1025.8億元,同比增長25.9%,高于副省級城市平均增幅9.2個百分點,預計全年軟件業務收入將突破1300億元。
六、深化平臺建設,中小企業服務取得扎實成效
制定出臺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18條政策措施,涉及財政資金3.2億元,年惠及企業1.1萬戶;拓展中小企業云平臺服務功能,建成運行企業信息數據庫,積極探索“互聯網+小微服務”模式,161個三級平臺網絡單位互通聯動,創新開展“金牌服務”“雙搶惠”系列活動,舉辦首屆“市長杯”小微企業創新大賽,累計發展合作服務商225家,吸納企業用戶1.3萬家,線上線下服務企業20多萬戶次。創新融資服務模式,與4家國有投融資機構合作設立10億元小微企業轉貸基金,通過擔保、過橋、優惠貸款平臺等政策性措施,前三季度幫助3201戶次企業解決低成本融資額166.8億元。積極搭建市場開拓平臺,創新舉辦“三周一會”(時裝周、名牌周、工業設計周和中小企業采購洽談會),吸引國內外近千家機構企業參展參會,達成現場交易和意向訂單8.9億元;成功舉辦第三屆青島國際軟博會,吸引196家中外企業參展,達成256個合作項目,意向金額2.6億元。組織舉辦全市綠色建材聯合推廣會,促進產業鏈上下游產銷對接;深入開展“青島名牌神州行”系列活動,先后組織93家品牌企業統一形象和標識“走出去”,爭取國內各大展銷會訂單7.5億元,進一步提升了“青島制造”的品牌形象,增強了企業市場開拓能力和創新轉型信心。
七、推進兩化融合,率先探索互聯網工業變革之路
順應新一代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趨勢,搶抓“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行動戰略機遇,率先制定實施互聯網工業發展行動方案,圍繞打造互聯網工業領軍城市的新目標,創新提出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青島工業轉型發展的新思路和新途徑。建立互聯網工業推進機制,設立發展基金,召開互聯網工業海爾報告會,選編20家典型案例,總結推廣海爾全面網絡化轉型、紅領個性化大規模定制等互聯網與工業融合創新模式。廣泛開展兩化深度融合與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創建活動,新培育示范企業(項目)31個,有6家企業通過首批國家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評定,7家企業入圍第二批國家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試點;在工信部推出的首批46個國家級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中,我市有海爾、紅領、賽輪金宇等3家企業項目入圍,另外還有3個項目獲得國家智能制造專項資金支持,數量均居副省級城市首位。國家兩化融合創新推進聯盟青島中心與創新體驗中心掛牌成立,工信部、省政府先后在我市召開現場會,總結推廣青島智能制造經驗模式;《經濟日報》、《中國電子報》等媒體專程前來采訪,宣傳解讀青島企業互聯網轉型群體現象。10月中旬,我市成功舉辦首屆世界互聯網工業大會,來自全球10多個國家和地區、國內30多個省市約300位專家學者、行業翹楚與我市300多名企業家會聚一堂,深入探討“互聯網時代工業變革之路”,達成了六點“青島共識”,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新華網等69家重點媒體130多位記者到會采訪報道,被多家權威投資機構評為影響資本市場風向的重點會議之一,達到了搶發青島聲音、宣傳青島制造、推廣青島模式的目的。
一年來,我們深入開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高質量承辦“兩會”建議提案86件,認真落實市民意見建議34條,幫助企業協調解決生產經營難題數百件次,全面貫徹了“發展產業、服務企業、惠及民生”的宗旨,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績。但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市正處于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培育的“動力銜接”期,在市場需求不足、投資出口不振、資源環境約束加劇的嚴峻形勢下,海爾、紅領等一批轉型比較早的企業仍然保持了穩健發展,而一些轉型比較慢的企業則面臨著很大生存壓力。
2016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市十一次黨代會戰略目標的關鍵一年。我們將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全面落實市委、市政府各項決策部署,搶抓“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行動戰略機遇,主動適應和積極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以推進實施互聯網工業發展行動方案為重點,統籌謀劃“十三五”時期創新轉型思路,扎實做好2016年各項工作。一是堅持穩中求進,多措并舉保增長。加強經濟運行調度保障,落實穩增長政策措施,千方百計改善企業投資預期;深化工業園區與項目建設,確保一汽大眾、青鋼搬遷等重點項目按時間節點推進,盡快形成新增產能,提升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二是堅持創新驅動,精準發力調結構。實施互聯網工業“555”試點示范工程,梯次推進企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有序引導全產業鏈協同創新、全價值鏈轉型升級;瞄準《中國制造2025》10大重點領域,加強國內外產能合作與裝備合作,定向引進一批關鍵支撐項目,推動青島制造“走出去”,培育新的工業增長極,促進發展動力轉換。三是堅持改革引領,靠前服務抓落實。落實全面深化改革紅利,貫徹“三嚴三實”要求,打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隊伍,構建開放共享的公共服務平臺,協調解決企業生產經營難題,激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力,確保工業和信息產業實現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平。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