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市農委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及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為引領,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深化農村改革為動力,抓好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民增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三大任務,農業農村發展呈現了“穩中向好、穩中有進”態勢。去年“三民活動”期間,共收到40條群眾建議,全部作為重點任務,落實到工作中,意見建議全部按期辦結,市民對辦理情況表示滿意。我市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穩步推進,先后創建了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試點城市、國家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示范市、全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示范基地。
一、加快發展都市現代農業,促進農民持續增收
農民“錢袋子”鼓不鼓,是檢驗農業工作實效的重要標尺。按照《青島都市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要求,啟動百萬畝糧油生產功能區、百萬畝高效設施農業功能區和重點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設,發展十大現代農業,推進三次產業深度融合發展,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一)抓產能建設,確保青島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以耕地質量修復增強地力、保障可持續性生產,以科技提升主攻單產、提升總產,預計全年糧食總產342.4萬噸、蔬菜總產857萬噸、果品總產120萬噸、茶葉總產0.29萬噸,主要農產品供給保持自給有余。集成推廣綠色高產高效新技術,全市建成糧食高產優質示范區108萬畝,示范區糧食單產高于全市平均30%以上。發展高效設施農業80萬畝,培育了茶葉、藍莓、食用菌等一批高效特色產業,建成“一村一品”專業鎮村國家級26個、省級32個,優質特色農業年產值達169億元。
(二)抓科技農業,促進農業發展提質增效。通過強化人才支撐、發展現代種業和改善農機裝備,全市農業科技支撐力進一步提升,農業科技貢獻率達67%,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1個百分點;農機總動力達855萬千瓦、主要農作物機械化綜合水平達91%,較全國平均高出28個百分點。實施現代種業振興工程。大力引進登海、瑞克斯旺、先正達、綠色硅谷等大型種業集團,培育壯大本土種業企業,全市種業企業達到35家,建成優質良種繁育基地20萬畝,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8%。
(三)抓加工農業,帶動農業“接二連三”。全市建成千萬以上農業項目471個,總投資487億元;農產品加工企業數量增至3168家,年產值1300億元以上,其中規模以上436家,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達108家。農業產業化水平達70%以上,農產品出口額穩定在50億美元左右,繼續位居全國城市首位。
(四)抓園區農業,實現農業“隔二連三”。積極鼓勵引導工商資本投資現代農業,全市建成高標準現代農業園區837個,其中國家級標準園202個,吸納農村勞動力就業6.2萬人,帶動農民20.1萬戶,戶均增收20%以上。加快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積極拓展農業生活生態和文化傳承功能,發展體驗型、循環型、智慧型休閑旅游農業,推動“農區變景區、田園變公園、農民變導游”。全市休閑旅游農業經營主體達737家,農業節會80余個,國家級休閑旅游農業示范村(點)28個、省級118個,休閑旅游農業年接待游客500余萬人次,收入140多億元,受益農戶30多萬戶。
(五)抓“互聯網+現代農業”,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施“互聯網+生產、+經營、+服務、+管理、+創業”五大行動,帶動農民創業增收。全市農村電商平臺達到550家,村級益農信息服務社516家,營業額超過千萬元的農村電商企業28家,年交易額超過50億元。
二、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確保市民吃得安全放心
抓好農業生產,既要確保群眾吃得飽,也要讓群眾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放心。我們始終將抓好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作為第一要務,以整建制創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為抓手,進一步健全監管體系,強化源頭治理,加強全程控制,推進標本兼治,以最嚴監管保障安全。
(一)在產前環節,加強對投入品的監管,掐斷“毒源”、保障安全。自今年5月1日起,青島全域禁止銷售和使用61種高毒高殘留農藥。建立了全市統一的農藥監管平臺,農藥監管追溯系統覆蓋范圍增至3300家規范化農資經營店,農藥購買、使用實現了全程可追溯。
(二)在產中環節,推進標準化生產,打造安全放心品牌。編制實施耕地質量提升規劃,開展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試點,全市推廣測土配方施肥600萬畝、病蟲統防統治350萬畝、綠色防控120萬畝、水肥一體化12萬畝,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達到94.5%,化肥、農藥施用實現零增長。大力實施農業品牌戰略,以標準化生產實現對生產環節的質量控制,通過傾心打造名優品牌塑就放心口碑。全市累計制訂農業地方標準(規范)166項,實現了對主要農作物的全覆蓋。887個“三品一標”農產品、所有農業園區全部建立生產記錄,標準化生產占優勢農產品種植面積的73.2%。建立了農產品品牌激勵、推介和退出機制,實施最嚴格的品牌認證動態監督管理,418家生產單位、3096個產品被納入農產品質量安全過程追溯系統,所有“三品一標”產品基地都被納入質量安全追溯范圍,一旦發現違法或不符相關要求的,即刻撤銷品牌證書。目前,全市農業商標達1.7萬個,著名農業品牌166個,中國馳名商標10個、國家級名牌13個,國家地理標志保護農產品46個,持續位居副省級城市首位,膠州大白菜、嶗山綠茶、馬家溝芹菜等優質品牌更是享譽全省全國。
(三)在產后環節,抓好檢驗追溯,實施檢打聯動。進一步加大了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力度、密度和強度,擴大監測范圍、檢測品種和檢測數量,織密了檢測的“防火網”。今年共完成農產品定性定量檢測4092批次、快速檢測232000余批次,國家、省、市三級檢測平均合格率在98%以上。開展農產品安全違法犯罪“清源”行動、禁限用農藥清繳行動等專項整治行動,查辦違法案件510起,查獲違法違規農資137.8噸,清繳高毒高殘留農藥643公斤。同時,探索推行風險管理,建立0.5畝以上種植規模韭菜生產地圖,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風險清單,進一步增強了監管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三、加快推進農村改革,全力保障農民財產權益
抓好以還權賦能為核心的新一輪農村改革,才能切實保障農民的切身權益,真正讓農民吃上“安心丸”。堅持以產權制度改革為突破口,推動農村資源資產資金科學整合、有效配置,全力解決好制約農業農村發展的桎梏難題,在率先發展上取得突破。
(一)為保障農民的土地財產權,抓好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各項工作。目前,全市4607個村莊、495萬畝耕地已完成確權登記頒證,發放土地承包經營權證93.7萬戶,有力地保障了農民土地財產收益,為實現農民持續增收夯實了基礎。在省委、省政府抽查驗收中,我市獲優秀等次。
(二)為保障農民的集體資產收益權,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以落實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收益分配權、建立集體資產保值增值長效機制為目標,全市累計有2507個村(社區)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今年新啟動1568個村,現共完成2327個村,界定集體經濟組織成員170萬人,累計分紅8.5億元,量化集體資產65億元,成立經濟合作社、股份合作社等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1031個。
(三)為保障農民的土地流轉收益權,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在全國率先開展了“三權分置”改革試點,放活農村土地經營權,推動土地有序流轉,全市農村土地流轉達230萬畝。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全市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8200多家、家庭農場和種植大戶6100多家、土地股份合作社170多家,培育新型職業農民8.7萬人,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比重達60%以上。
(四)為了讓農民提升應對自然災害能力,做到受災不受損,完善農村財政金融支農機制。嚴格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向67萬戶農民發放耕地地力保護補貼4.43億元。率先開展了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房屋所有權和林權“四權”抵押貸款,貸款余額達3.6億元。建立了市、區(市)、鎮(街)三級農村產權交易系統,交易額8億元。不斷擴大政策性農業保險覆蓋面,保險品種達到14個,提供農業政策性保險承保面積達287萬多畝,綜合承保面達到60%,風險保障金達15億元。今年已保障農戶25萬戶次,賠保1.1億元,提高了農業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
四、加快美麗鄉村標準化建設,讓農村成為幸福宜居新家園
讓全體農民宜居宜業、共同奔小康,是我們不變的追求。堅持按照“產業生態高效、環境優美宜居、生活文明健康”要求,打造生產美、生活美、生態美、人文美、服務美“五美”鄉村。
(一)推進農村新型社區建設。積極實施新型社區、特色園區“兩區共建”,全市今年新開工集聚類農村新型社區48個、開工面積153.7萬平米、完成投資近12.3億元,累計開工社區總數達456個、建成256個,已有12.7萬戶、35.4萬農民搬進了新居,37萬社區居民實現就近就地轉移就業。
(二)推動社區服務規范提升。圍繞便民、富民、安民,加強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建設,推進公共服務下沉基層。全市新建和改擴建農村社區服務中心1057個,市財政對748個農村社區服務中心每個獎補200萬元,農村社區化服務覆蓋率達到90%以上,規模化供水人口覆蓋率達到95%以上,城鄉環衛一體化處理實現全覆蓋。
(三)大力推進農業產業扶貧。圍繞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短板,精準對接、幫扶10個經濟薄弱鎮、37個貧困村(經濟薄弱村),通過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增加農村集體資產收益、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推廣農業新技術等四項舉措,幫助貧困戶2684戶、貧困人口5471人加快脫貧。
雖然我市“三農”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績,但與率先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會的目標相比,與廣大農民群眾的期待相比,仍然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農業應對自然災害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耕地質量有待持續修復,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依然存在,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度還需再提升,農業生產成本持續走高與主要農產品價格大幅回落之間的矛盾仍然突出,促進農民持續穩定增收依然面臨較大壓力。
2017年,我們將繼續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歷屆全會精神,不折不扣落實好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圍繞農業更強、農民更富、農村更美的目標,進一步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發展都市現代農業,持續深化農村綜合改革,促進農業農村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一是全面提升農業綜合產能。加快落實《青島都市現代農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年度內建成30萬畝糧食生產功能區、30萬畝高效設施農業生產功能區和20萬畝重點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建立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和創新團隊,促進農機農藝結合、良種良法配套。大力發展現代種業,培育10家規模以上種業企業。強化農機裝備建設,加快先進適用農機裝備推廣應用,建成一批機械化、設施化、智能化程度突出的示范基地。繼續實施耕地質量提升計劃,整體提升全市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水平。
二是推進三次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大力培育農業龍頭企業,提升農業全產業鏈。擴大農業對外開放,穩定農產品出口,力爭出口額穩定在330億元以上。加快發展休閑農業,開辟“春夏秋冬”系列農業游活動,重點打造10條農業旅游精品線路,進一步拓展農業旅游觀光、休閑度假、農事體驗等功能,年度農業旅游收入達150億元以上。持續實施“互聯網+農業”五大行動,完善提升農業科技信息“110”服務體系,電商收入達100億元以上,農業信息化水平達60%以上。抓好農業大項目建設,推進水科院、華大基因等項目盡快落地,中農批項目(平度物流園)、綠色硅谷、先正達等重大項目開工建設。大力發展現代農業示范園區,新、改建100個現代農業示范園區。
三是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以整建制創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為抓手,進一步強化源頭監管、檢驗檢測各項工作,推進產地準出準入各項制度落到實處、產生實效。加強風險控制,完善風險清單,建成國家級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培育壯大農業品牌。健全農業品牌支持、保護體系,制定農業品牌整體標識,打造青島農業品牌系列,年度內培育10個區域公用品牌和30個特色品牌,新發展“三品一標”商品50個以上。
四是進一步深化農村各項改革。深入推進“三權分置”改革,出臺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和工商資本進入農業風險防控制度。全面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明晰農村集體產權歸屬,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推進金融支農機制創新,推進解決農業發展融資難題。大力發展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積極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提高農業經營集約化、規模化、組織化、社會化、產業化水平。
五是全面開展美麗鄉村標準化建設。實施美麗鄉村建設“十百千”工程,按照生態美、生活美、生產美、服務美、人文美“五美”要求,著力推進農村生態保護修復、宜居建設、強農富農、公共服務、鄉風文明建設行動,提高美麗鄉村建設標準化水平。年度內重點建設10個集聚類農村新型示范社區、100個美麗鄉村示范村和1000個美麗鄉村達標村。持續加強農村新型社區服務中心建設,規范提升100個農村社區服務中心。鼓勵農民創新創業,支持農民發展家庭手工業、來料加工等致富產業,扶持農民創業基地建設,帶動更多農民增收致富。創建國家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整體推進示范市,實施新型職業農民技能培育工程,試點開展政府購買新型職業農民培訓公益性服務。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