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來,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我局堅持深入實施“海洋+”行動計劃,加快推進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和藍色糧倉建設,努力提升海洋管理基礎支撐力、現代漁業核心競爭力、護海興漁科學管控力,全力推進我市海洋與漁業發展率先走在全國前列。預計全年完成主要海洋產業總產值3600億元;實現水產品產量122.5萬噸,產值154億元。我市被確定為十三五首批海洋經濟創新發展區域示范城市和中央海域海島保護資金重點支持城市,爭取中央涉海涉漁資金9.18億元。
一、著力提升海洋管理基礎支撐力,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進展
認真組織實施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規劃,將海洋生態文明建設貫穿于海洋事業發展的全過程和各方面,實行基于生態系統的海洋綜合管理,著力建設美麗海洋、打造海洋強市。
(一)全面推進美麗海灣建設。研究制定《青島市膠州灣保護實施意見》,啟動膠州灣保護利用規劃編制。總面積約200平方公里的膠州灣國家級海洋公園成功獲批,成為我國最大的半封閉海灣型國家級海洋公園。積極申報國家藍色海灣整治行動實施專項,加快開展白沙河下游、紅島、小港灣等岸線整治工程。將膠州灣列入國家近岸海域生態監控區,設置海洋系統監測站位79個,實現膠州灣海域監視監測全覆蓋。積極籌建膠州灣保護社會監督委員會。開展藍色海灣治理行動,全面完成膠州灣養殖設施清理整治任務,累計恢復膠州灣海域面積20余平方公里。組織開展膠州灣綜合執法,重點整治亂捕亂養、亂排亂放、亂倒亂采、亂填亂建等行為。膠州灣優良水質面積達到71.5%,生物多樣性有效恢復,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新聞直播間》對膠州灣保護情況進行了專題報道。
(二)強化海域海島使用監管。實施區劃規劃引領,省級區劃青島部分調整報經國務院批復,青島市海洋功能區劃加快修編。強化海域使用服務,積極保障地鐵8號線過海段、董家口港區、藍色硅谷濱海景觀工程等重大建設項目用海。推進海域資源市場化配置,通過海洋產權交易中心流轉海域使用權13宗、面積2600公頃。加大對企業融資支持力度,幫助企業辦理海域使用權抵押貸款5.9億元。制定實施《青島市海島保護規劃》,成為全國第一部市級海島保護規劃,構筑了“一帶兩區六組團”的海島空間總體布局。加大海島生態修復力度,加快推進總投資1億元的大公島保護與開發利用示范項目,齋堂島、竹岔島二期整治修復項目進展順利,積極參評山東省美麗海島評選。
(三)完善海洋生態保護體系。深入推進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認真落實黃海生態紅線制度。積極構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海洋保護區體系,全市海洋特別保護區總面積達到804.7平方公里,較上年增加26%。全市近岸海域海水環境質量狀況總體良好,第一、二類海水水質海域達到98.4%,較上年增加0.6%。啟動膠州灣環境容量及入海污染物總量控制研究,為開展膠州灣環境污染防治提供科學依據。組建市海洋減災中心,修編完成大型藻類、赤潮、風暴潮、海浪、海嘯和海冰災害等應急預案,加快海洋預警報能力升級改造項目建設,及時發布日常海洋預報和海洋災害預警短信信息。協調國家、省開展滸苔處置聯防聯控,建立健全“四位一體”的監視監測體系和“三道防線”的應急處置體制,新建5000噸級海上滸苔綜合處置平臺,構建“2+X”海上滸苔打撈處置模式,提升滸苔應急處置和資源化利用水平,共清理處置滸苔51.5萬噸,其中海上打撈18.87萬噸,最大限度減少滸苔到岸率,確保濱海岸線整潔有序。
(四)加快海洋經濟創新引領。成功創建“十三五”首批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范城市,精心謀劃海洋經濟創新發展示范項目,重點支持海洋生物、海洋醫藥、海洋裝備等藍色高端新興產業加快、集聚發展。創新金融服務方式支持海洋產業發展,聯合國家開發銀行實施開放性金融試點。積極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協同推進東亞海洋合作平臺建設,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黃島論壇成功舉辦,東亞海洋合作平臺正式運行。加快推進市政府、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三方共建綠潮防護實驗室和海灣生態環境保護與整治實驗室項目。全省2016年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活動啟動儀式在我市舉行,近4000名市民和學生參加增殖放流公益認捐活動,放流公益活動社會影響力和知名度進一步提升。
二、著力提升現代漁業核心競爭力,富饒藍色糧倉建設再創新局面
認真落實市政府《關于加快建設藍色糧倉的實施意見》,深入實施現代漁業“引、增、穩、控”發展方針,編制完成全國現代漁業試驗區建設方案,堅持轉方式、調結構,加快形成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漁業發展新格局。
(一)遠洋漁業再創新高。新注冊5家遠洋漁業企業,注冊資金3億余元,全市遠洋企業達到31家,發展遠洋漁船171艘,作業漁船111艘,其中,世界最大拖網加工船“明星”輪落戶建設。預計全年完成遠洋漁業捕撈量14萬噸,實現產量、產值再提升。積極推進遠洋漁業開發合作,9家企業與印尼、俄羅斯、塞內加爾等12個國家、地區建立合作項目。協同推進中國北方(青島)國際水產品交易中心和冷鏈物流基地項目建設,加快一期陸域冷庫、防波堤等基建工程。
(二)水產健康養殖穩定發展。積極推廣生態健康養殖模式和先進技術,完成池塘標準化改造2000畝,新增陸基工廠化養殖7.3萬平方米。加快水產良種繁育基地建設,13家省級水產良種場通過復核驗收,推薦“廣泰1號”凡納濱對蝦參加國家新品種評定。著力推進漁業資源修復,制定漁業增殖站管理辦法,規范增殖放流績效評估,安排增殖放流資金1500萬元,完成水產苗種放流7.2億單位。加快推進海洋牧場建設,完成投資5000余萬元,新增人工魚礁礁體10萬空方,龍盤、西海岸2處海洋牧場獲批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積極開展海洋牧場觀測網建設,全省首次海洋牧場建設現場會在我市召開。
(三)漁業品牌建設不斷深化。穩定發展來料加工,積極發展地產品加工,5家漁企被認定為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全球第二大水產貿易展覽會-中國國際漁業博覽會連續三年在我市成功舉辦。全年預計水產品進出口總量86.9萬噸,創匯額14.5億美元。強化產地環境、漁用投入品、生產標準化三個重點環節監管,新通過農業部無公害水產品基地30個,對全市原良種場監管率達100%,完成水產品安全抽檢任務648批次,合格率達100%。積極推廣“漁夫垂釣”海釣品牌,成功舉辦全國休閑海釣邀請賽及全省休閑海釣基地推介會,城陽漁樂客電子信息平臺運行,休閑海釣逐步成為島城海上旅游產業“新名片”。
(四)漁業基礎保障持續完善。協同打造深藍領域漁業創新平臺,全國深藍漁業科技創新聯盟在青成立。深入開展健康養殖推廣“雙十行動”和漁業科技服務“雙百工程”,有效提升推廣體系技術指導服務能力。實施2015—2019年度漁船拆解報廢以及更新改造計劃,組織完成摸底和申報。認真落實政策性漁業保險,爭取財政補貼投入1950萬元,全市漁民入保率95%,平均保額42萬元,同比增長9%,總保額達到60億元。
三、著力提升護海興漁科學管控力,海洋綜合執法效能再上新水平
不斷強化法治思維,全面推進依法行政,不斷增強海洋與漁業執法效能,切實提升海洋管護水平。
(一)深化安全整治效果。全力貫徹落實上級關于加強漁船管控工作部署要求,突出強化具備涉外航行能力的大馬力漁船管控,嚴厲打擊海洋涉漁“三無”、套號、假號船舶,確保全市漁船平穩可控。完成全市漁港普查,加快漁船漁港信息化建設,推進漁業安全生產隱患大排查快整治嚴執法集中行動,重點開展漁船非法載客、休閑海釣船等專項整治,漁業安全生產保持平穩向好態勢。強化遠洋漁船船位監測,加強境外安全防范和應急處置。
(二)提升執法監管效能。繼續開展“海盾”“碧海”“護島”“護漁”專項行動,嚴厲打擊破壞海洋生態和漁業資源違法行為,查處違法用海案件7起、漁業違規案件97件。開展違規漁具專項清理整治,清理絕戶網、地籠網等禁用漁具6168頂。強化聯合執法機制,會同公安、海警等部門對膠州灣20余畝非法養殖設施進行強制拆除,查獲4艘非法盜采海砂船移交公安機關追究刑事責任。制定落實休季休漁執法工作方案,全面加強海上抓扣、港口封堵,定人、定崗、定責加強對敏感海域、漁港碼頭的全天候、不間斷執法,查獲違規漁船230余艘,從嚴從重打擊漁船違規出海捕撈行為。
(三)完善執法能力建設。完成海洋與漁業高頻執法專網建設和執法船數字船載系統安裝,維權執法基地全面啟用。創新制定和實施《海上行政執法罰沒漁獲物處置管理制度》,全面規范罰沒物處置程序。及時開展行政執法案卷檢查,進一步規范行政處罰標準,調整行政處罰裁量基準60項。
雖然我們做了一定工作,但也清醒地認識到,海洋與漁業發展中仍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統籌海洋資源開發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措施辦法需進一步豐富;海洋捕撈產業轉方式、調結構需進一步破題;海洋監管手段和執法體制機制需進一步健全等。
工作中,我們堅持把傾聽群眾呼聲、接受市民建議作為改進服務水平、提升發展能力的重要途徑,努力通過多種方式與市民溝通,了解群眾的需求。對上年度“三民”活動17條意見建議認真吸納借鑒,認真辦復代表建議、政協提案32件,組織參加“行風在線”“民生在線”“網絡在線問政”等政民互動活動8次,建立了走訪聯系群眾常態化工作機制,辦理解決市民訴求和問題320多個,按時辦結率100%,切實解決了一批群眾關心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
2017年,我們將全面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部署要求,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理念為引領,緊緊圍繞全市“三個中心、一個基地”建設目標,牢牢把握加快轉變海洋與漁業發展方式這一主線,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加快建設“一灣、兩區”,著力強化“三個安全”,積極實施“四大工程”,奮力推進我市海洋與漁業發展率先走在全國前列。
(一)堅持陸海統籌、綜合治理,加快建設“美麗海灣”。推進“藍色海灣”整治,有序推進膠州灣國家級海洋公園建設。加強膠州灣海洋生物監測,開展膠州灣海洋生物多樣性普查。加快推進日常監管體系建設,強化膠州灣綜合執法監督,穩步推進海岸整治修復、“南紅北柳”濱海濕地植被種植和恢復等生態整治項目。加快將膠州灣打造成水清、岸綠、灘凈、灣美、物豐的藍色海灣,打造成全國海洋生態文明建設和藍色海灣治理的示范灣。
(二)堅持生態環保、綠色發展,打造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深入開展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推動海洋生態環境質量逐步改善、海洋資源高效利用、開發保護空間合理布局、開發方式切實轉變。深化海洋資源科學配置,嚴格實施區劃規劃,編制完成《青島市海域資源綜合利用總體規劃》。開展近岸海域海洋生態環境監測與評價,切實貫徹落實海洋生態紅線制度。積極實施生態島礁工程,加快建設大公島保護與開發利用示范項目。強化海洋監督執法,對“一灣一線”(膠州灣、前海一線)實施重點監管,堅持打早、打小、打苗頭,堅決杜絕侵海行為。
(三)堅持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打造藍色糧倉建設示范區。加快建設域外藍色糧倉,穩步擴大遠洋船隊規模,積極推進遠洋漁業開發合作。大力推進海洋牧場建設,積極實施漁業資源修復,加強對增殖放流效果評估和動態調整。穩步發展生態健康養殖,積極發展陸基工廠化養殖、深遠海抗風浪網箱養殖和池塘標準化養殖。積極打造藍色糧倉品牌,穩定水產品出口創匯總額,加快創建休閑漁業品牌。從嚴從重打擊漁船違規出海捕撈行為,依法依規取締“三無”漁船,集中開展違規漁具專項清理整治。
(四)全力強化“三個安全”,完善海洋與漁業發展保障。強化海洋生態安全。健全市海洋減災中心運行機制,完成海洋預警報能力升級改造項目,強化滸苔監測預警與海上應急處置,推進三方共建綠潮防護實驗室和海灣生態環境保護與整治實驗室項目。強化水產品質量安全,加大抽檢覆蓋面,著力提升水產品質量安全合格率。全面落實漁業安全生產監管責任和主體責任,集中開展漁業安全隱患大排查、快整治、嚴執法行動,重點組織漁船違規載客、漁船非法營運、休閑海釣船、籠壺作業漁船等專項整治。
(五)積極實施“四大工程”,提升海洋與漁業發展支撐。實施漁港升級改造工程,協調推進冷鏈物流基地項目,完善漁港管理制度體系。實施漁船更新換代工程,通過“禁、廢、轉、改”,壓縮海洋捕撈產能,促進漁民轉產轉業,重點扶持150馬力以上漁船更新改造和建設。實施海洋裝備保障能力提升工程,全面完成縣級海域動態監管能力建設項目,實施海洋漁船通導與安全裝備配備,建設無人機監控監管系統,推進新型執法裝備應用。實施海洋與漁業信息化建設工程,編制《海洋與漁業信息化發展規劃(2017-2020)》,搭建海洋與漁業大數據平臺,實現信息數據共享和業務應用系統全覆蓋。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