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是“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我市海洋與漁業工作總的思路: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適應發展新常態,創新工作新思路,深入實施海洋強國戰略和“海洋+”行動計劃,加快推進“兩個建設”(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藍色糧倉建設),努力提升“三個能力”(海洋管理基礎支撐力、現代漁業核心競爭力、護海興漁科學管控力),全力保障“三個安全”(海洋生態安全、漁業生產安全、水產品質量安全),推進我市海洋與漁業發展率先走在全國前列。主要目標:2016年全市主要海洋產業總產值3590億元,增長11%;漁業經濟總產值515億元,增長5%;水產品產量127萬噸、實現產值160億元(含遠洋漁業17萬噸、16億元),分別增長3.5%和5.2%。
一、加快建設海洋生態文明,夯實海洋管理基礎支撐力
根據《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規劃》,制定年度工作計劃并組織實施,大力推進國家級海洋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
一是全面推進美麗海灣建設。認真貫徹國家藍色海灣治理行動要求,積極尋標對標,充分發揮膠州灣保護委員會辦公室的協調督導職能,建立健全膠州灣生態保護修復、污染防治的部門、區域聯動機制,確保膠州灣保護各項工作運行高效、落實有力。組織編制膠州灣保護總體規劃,著力推進多規合一,實現城市規劃、海洋功能區劃、土地利用規劃、環保規劃、開發利用規劃等規劃相互協調、區域統籌。積極推進膠州灣國家級海洋公園創建,制定膠州灣保護實施意見,構建膠州灣保護綜合評價標準體系,著手開展膠州灣環境容量及入海污染物總量控制研究,全面完成膠州灣養殖設施二期清理整治任務,探索在膠州灣內實施封海育魚,開展膠州灣生態修復。組織開展城陽白沙河下游、紅島、市北小港灣等岸線整治工程。加快推進日常監管體系建設,在膠州灣海域增設海域動態視頻監控點位和海洋環境監測站位,在大沽河入海口新建海洋環境在線監測系統。強化膠州灣保護社會監督,籌建由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和其他方面代表組成的膠州灣保護社會監督委員會。開展膠州灣綜合執法,重點整治亂捕亂養、亂排亂放、亂倒亂采、亂行亂游、亂填亂建等行為。
二是強化海域海島使用監管。實施區劃規劃引領,爭取省級區劃青島部分調整批復,完成市級海洋功能區劃和縣級海域使用規劃編制和報批,科學確定海域主體功能。開展《青島市海域資源綜合利用規劃》編制,提升資源集約節約利用和綜合開發水平。嚴格管理圍填海活動,有效保障功能區建設和重點項目用海,提升集約節約用海水平。支持青島國際海洋產權交易中心建設運營,提升海域資源市場化、精細化配置水平。加大對企業融資支持力度。完善海域使用項目臺賬,實施海域使用項目動態監測,建立健全審批后監管機制。推進岸線保護與修復,實施自然岸線保有率目標控制。以《青島市海島保護規劃》為引領,創新海島保護利用模式和體制機制,加快推進大公島保護與開發利用示范項目,加大海島生態修復力度,完成靈山島二期、竹岔島整治修復項目。優化海域審批模式,精簡審批流程,配合開展海域不動產統一登記,提高用海審批服務水平。推進海域動態監控系統縣級能力建設,完善系統運行管理辦法,提升海域信息化、數字化監管水平。
三是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開展近海海洋生態紅線選劃。建立陸海統籌、區域聯動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機制,嚴控陸源污染入海。提升海洋保護區規范化建設水平。建成運行國家海洋生態環境監督管理系統,強化海洋工程建設項目環境監管,優化海洋生態環境監測工作方案,加大近岸海域的海洋環境監測密度和監測頻率,探索開展海洋環境承載力監測,適時推廣有纜在線監測,及時準確發布海洋環境公報。完成海洋預警報能力升級改造,開展風暴潮警戒潮位核定、承載體調查和海平面變化影響調查等基礎性工作,提升預警能力和防災減災水平。增建海上滸苔處置平臺,提升滸苔應對處置能力和資源化高值利用水平。
四是加快海洋經濟創新引領。積極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協同推進東亞海洋合作平臺建設。加強與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聯系、溝通、合作,提升協同創新能力,培育國家海洋科普基地。堅持需求牽引、市場主體、創新引領、統籌發展,積極實施海洋經濟創新發展區域示范項目以及海洋公益性科研專項和海洋可再生能源專項項目,帶動藍色高端新興產業加快、集聚發展,積極推動海洋資源和海洋科技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
二、著力打造富饒藍色糧倉,增強現代漁業核心競爭力
認真落實市政府《關于加快建設藍色糧倉的實施意見》,推動現代漁業持續健康發展。
一是強化漁業發展頂層設計。積極推進全國現代漁業實驗區建設,爭取國家層面政策支持,在政策試點上實現先行先試。認真謀劃編制實施全市現代漁業“十三五”規劃,完善漁業發展思路、產業布局和推進措施。深入實施現代漁業發展四字方針:一引,即引進國內外優質水產品,高水平規劃建設冷鏈物流基地,鼓勵國內外遠洋漁船在基地停靠、國內外優質漁獲物在基地交易,豐富和調劑我市水產品市場。二增,即大幅增加遠洋捕撈產量,吸引遠洋企業落戶,擴大遠洋船隊規模。三穩,即穩定發展水產養殖,重點發展陸基工廠化養殖、深海網箱養殖和池塘標準化養殖,突出抓好養殖設施設備和池塘標準化升級改造。四控,即科學控制近海捕撈,壓縮近海捕撈強度,積極實施漁業資源修復行動,加快海洋牧場和人工魚礁建設。
二是厚植遠洋漁業發展優勢。充分發揮政策疊加效應,提高遠洋漁業裝備和技術水平,鼓勵漁獲物特別是金槍魚等高端漁獲物回運在青卸港。爭取世界最大拖網加工船“明星”輪建成下水作業,年內全市作業遠洋漁船達到100艘,遠洋漁業捕撈量17萬噸,實現產量、產值大幅提升。借力“海上絲綢之路”發展戰略,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推進遠洋漁業開發合作,扶持建立海外綜合性遠洋漁業基地,重點抓好魯海豐馬來西亞北方漁業國際港和產業園項目、巨容印尼海洋綜合產業基地、凱航塞內加爾漁業基地等9個項目等建設,加大對南極磷蝦開發利用相關技術和裝備研發的支持力度,打造海外漁業戰略支點。加快中國北方(青島)水產品交易中心和冷鏈物流基地項目建設。
三是大力推行水產健康養殖。積極推廣生態健康養殖模式和先進技術,2016年,全市新發展工廠化養殖2萬平方米,新增池塘標準化改造2000畝。積極實施藍色種業發展計劃,抓好水產良種體系建設,加快水產良種繁培育及換代升級步伐,搬遷新建中國海洋科學研究中心水產種苗產業化基地,大力推進省級以上原良種場建設。推進漁業資源養護修復,實施生態放魚工程,全年放流特色優質水產苗種10億單位。以人工魚礁建設為載體,開展生態養殖和海洋牧場建設,豐富海域生物多樣性,年內完成投資1000萬以上,投放礁體5萬空方以上。
四是著力加強漁業品牌建設。立足國內外市場需求,積極發揮出口導向作用,穩定發展來料加工,積極發展地產品加工,突出發展海珍品保鮮和精深加工,重點抓好海參、對蝦、貝類、大宗魚類等養殖品種加工,充分利用各種節慶展會,宣傳推介青島漁業品牌,擴大影響力和知名度。著力創建海、陸休閑垂釣示范基地,加快休閑漁業示范園區建設,推動漁業與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大力開展“三品一標”產品認證工作,推進無公害水產品生產基地認定、無公害水產品認證。以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保障水產品質量安全。
五是強化現代漁業基礎保障。積極爭取國家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力爭在青島市現代農業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中專設“藍色糧倉”建設基金,改善漁業漁民生產水平。積極組織漁民轉產轉業工程和漁船并小建大工程,重點扶持150馬力以上漁船更新改造和建設,壓縮近海捕撈強度,緩解近海捕撈壓力。認真落實漁業油價補貼和漁業政策性保險等惠漁政策,嚴格組織漁業油價補貼申報和發放,及時足額撥付補貼資金。大力推進水域灘涂養殖使用權抵押貸款,提升漁業發展融資能力。積極探索將漁業養殖保險納入政策性保險范圍,為漁業可持續發展、漁民增收和漁區穩定提供保障。加大漁技推廣工作力度,有效提升推廣體系技術指導服務能力。大力實施漁業科技入戶工程和漁業科技培訓行動,利用科技下鄉、網絡平臺、科技資料等多種形式,推動漁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三、善執法長效機制,提升護海興漁科學管控力健全完
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從嚴執法,不斷增強海洋與漁業執法效能,切實提升海洋管護水平。
一是深化安全整治效果。牢固樹立安全理念,堅守安全生產紅線,突出預防為主,堅持源頭治理,著力構建漁業安全生產長效監管機制,改進完善協管員管理體制和考評機制,落實安全生產網格化責任,實現對漁船和漁港全水域、無縫隙動態監管。深化“互聯網+安全”舉措,加快漁船漁港信息化建設,全面完成漁船普查登記和電子標識配置。采取斷然措施,集中開展隱患大排查快整治嚴執法集中行動,重點開展漁船非法載客、休閑海釣船等專項整治,重點防范商漁船碰撞、漁港火災、風災、改變作業類型等事故隱患,加快實施標準化籠壺作業船型示范推廣工程,壓實工作責任,抓好關鍵環節管控,防范安全事故發生,保持漁業安全生產持續平穩向好態勢。強化遠洋漁船船位監測,加強境外安全防范和應急處置。
二是提升執法監管效能。深入開展“海盾”“碧海”“護島”“護漁”專項行動,做到“全覆蓋、零容忍、嚴執法、重實效”,切實保護好海洋與漁業資源。加大重點海域巡查力度,落實岸段管理責任制,增加轄區海域執法檢查率和覆蓋面,嚴厲打擊非法圍填海、盜采海砂、違規傾廢、破壞海島資源、違法構筑養殖池等違法行為。突出抓好伏季休漁管理,對海上難點和敏感漁區,實施重點巡查監管。加強“三無”漁船和違規漁具專項清理整治,嚴厲打擊違規捕撈行為。發揮執法維權基地作用,完善執法管理運行,加強執法裝備建設。建立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機制,依法處置違法違規行為,打擊妨礙公務和暴力抗法。積極參與海洋維權執法,加強涉外漁業管理,維護漁民利益和穩定大局。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