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總體指導思想: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對供銷社的重要批示,全面落實市委、市政府的重要部署,按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決定》(中發﹝2015﹞11號)和山東省委省政府《關于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實施意見》(魯發﹝2015﹞16號)要求,突出圍繞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這一中心,實施“暢通城鄉,以城帶鄉,城鄉一體化”發展戰略,創新經營服務方式,增強為農服務水平。
一、加強基層合作經濟組織建設
基層社直接面向農民,是供銷合作社服務“三農”的主要載體,要以提升經營服務能力為重點,對鄉鎮基層社進行分類改造提升,并積極探討成立新型基層社。要通過勞動合作、資本合作、土地合作等多種途徑,廣泛吸納農民和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入社,建立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經濟組織,建立健全按交易額返利和按股分紅相結合的分配制度,按照合作制原則完善治理結構、運行機制,切實做到農民出資、農民參與、農民受益。落實基層社社員代表大會、理事會、監事會制度,加強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拓寬基層社負責人選任渠道,鼓勵村“兩委”負責人、農村能人等入社參選。
二、積極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
鼓勵基層社以經營設施、場地、資金入股等方式,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2016年計劃領辦農民專業合作社30個。深入開展“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創建活動,創辦一批管理民主、制度健全、產權清晰、帶動力強的示范社,帶動更多農戶開展合作經營。支持基層社圍繞農業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發展產業型和服務型合作社,讓更多的農民參與農業產業化經營。充分發揮供銷合作社綜合服務平臺作用,鼓勵引導基層社、縣聯社加強對農民合作社的組織和產權聯結,引導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擴大農民合作社聯合社的覆蓋面。
三、加快為農服務中心建設
把為農服務中心作為開展農業全程社會化服務的綜合平臺,本著公益性與經營性相結合的原則,整合縣級供銷合作社服務資源,組建縣級農業服務公司,依托基層社,設立10個綜合性為農服務中心,實行農業專業化、系列化、規模化全程服務。協調涉農部門參與為農服務中心建設、設立服務窗口,形成“一站式”、綜合性服務平臺。
四、提高農業規模化服務水平
適應農村勞動力轉移和農業專業化分工的要求,以土地托管為切入點,加快推進現代農業服務規模化。圍繞耕、種、管、收、加、貯、銷等農業生產環節,大力推廣“保姆式”“菜單式”等多種形式的托管服務模式,2016年計劃完成土地托管面積60萬畝。將科技推廣應用融入服務規模化之中,積極開展化肥農藥減量、良種繁育推廣、先進機械應用等技術服務,打通科技推廣“最后一公里”。供銷社以產品為紐帶,與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鄉村旅游企業及經營業戶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聯合與合作,結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共同體,開展產加銷一體的全產業鏈經營服務。基層社及其領辦創辦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各類基層社會化服務組織,同等享受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扶持政策。
五、穩步開展農村合作金融服務
有條件的供銷合作社要按照社員制、封閉性原則,在不對外吸儲放貸、不支付固定回報的前提下,發展農村資金互助合作。有條件的供銷合作社可依法設立農村互助合作保險組織,開展互助保險業務。鼓勵有條件的供銷合作社設立融資租賃公司、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性擔保公司,與地方財政共同出資設立擔保公司。加強對農村合作金融服務的指導和管理,切實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
六、加快建設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
依托供銷合作社領辦創辦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以集約化、標準化、品牌化為方向,建設20個有機、綠色、無公害農產品標準化生產基地和示范園區,創建一批區域性特色優質農產品品牌,引領和帶動農業轉型升級,建立放心、安全、穩定的農產品貨源基地。
七、加強農產品流通設施建設
把中農批農產品市場(平度)建設列為重點工作,抓好招商、建設工作。推進區域性物流配送中心升級改造,重點建設大型農產品物流中心的質量檢測、電子結算、信息服務、冷藏儲存等基礎設施。推廣農產品直供直銷模式,推進農超、農社、農餐、農校、農企、農批對接。大力發展冷鏈物流,加強冷卻、冷凍、冷藏設施和冷鏈運輸設施建設,打造一批農產品冷鏈物流集散中心,提升物流專業化水平。
八、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
實施“互聯網+供銷社”行動計劃,加快發展電子商務,形成網上交易、倉儲物流、終端配送一體化經營,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整合市、縣級供銷合作社電子商務企業資源,打造面向全國、輻射各大城市的農產品銷售網絡。
九、強化社有企業為農服務功能
把為農服務作為發展社有企業的根本原則,按照定位清晰、分工明確、功能互補的要求,明確各類企業功能定位,形成社有企業協調聯動的服務體系。整合社有企業優質資源組建龍頭公司,承擔農資統采分銷、日用品統采分銷、農產品物流、融資擔保;支持社有企業參與農業技術研發推廣等項目,支持社有企業承擔化肥、低度低殘留農藥等國家儲備銷售任務。
十、開展黨建帶社建、社村共建活動
開展村黨組織同基層社及社屬企業開展社村共建活動,與村集體經濟組織開展合作經營,共建農村社區綜合服務平臺,開展農村生產生活服務,2016年基層社完成社村共建村150個。推廣即墨“互聯網+社村共建+黨建”模式。
十一、發展城鄉社區綜合服務
加快建設供銷合作社農村綜合服務社和城鄉社區服務中心,積極開展全方位、一站式服務。農村綜合服務社在開展日用品和農資供應、農產品收購、再生資源回收業務的同時,匯聚政府部門和有關社會服務資源,為農民提供文體娛樂、養老幼教、就業培訓、醫療衛生、費用代收代繳、電子商務、便民金融等多樣化服務。與市北區開展戰略合作,依托社區服務中心,加快推進城市社區農產品直營店建設。整合系統服務資源,抓好“96621服務找供銷”服務熱線建設,打造信息服務綜合平臺,對系統業務發展和城鄉居民需求提供咨詢服務。
十二、創新農民培訓方式,提升新型社員素質
按照“積極開拓,多項培訓、農民受益”的思路,繼續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民生工程,打造供銷社“農民大講堂”品牌。以供銷中專學校、基層社、農資公司為抓手,利用系統資源、師資優勢,并且聘請相關專家、教授、資深的農村技術人員授課。加大“農民大講堂”分課堂及實訓基地建設力度,開設面向社員的精品培訓課程,從傳授單一技術技能向市場經濟、農業科技、法律法規等多個領域延伸,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2016年全市供銷社計劃通過舉辦農民大講堂,培訓新型農民社員3萬人次,建設“農民大講堂”分課堂及實訓基地各8個。
十三、切實加強安全生產管理
認真貫徹“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加強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和專項整治,強化全員安全生產意識,全面落實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完成上級下達的安全生產控制指標,做好統籌統保工作,確保供銷社系統安全發展、穩定發展。
十四、加強供銷社自身建設
著力抓好機關黨建工作,激發系統廣大黨員干部創新實干、創先爭優的內生動力。鞏固“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成果,引導干部職工牢固樹立法紀觀念,守紀律、守規矩、守制度。認真落實八項規定相關要求,堅決反對“四風”,健全和完善廉政風險防控機制,筑牢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線和制度防線。完善干部選拔任用機制,優化干部隊伍結構。加強各級監事會建設。已設立監事會的區市,要進一步建立完善相關工作制度,發揮作用;未設立監事會機構的區市,要在年內健全機構,配齊配強工作人員。各級監事會要緊緊圍繞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這個中心,推進依法治社,完善制度建設,加強組織建設,推進機制創新,發揮監事作用。加強信息宣傳,大力宣傳供銷社改革發展新成果,進一步提高供銷社的社會影響力和知名度。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