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市衛生計生系統堅持以群眾需求為導向,圍繞實現“病有良醫”目標和落實計生基本國策,深入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積極穩妥落實“全面兩孩”政策,努力提升醫療服務水平,不斷加強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全市人均期望壽命達到80.92歲,人民健康水平和人口素質明顯提升,居民主要健康指標處于全國前列并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我市被確定為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國家聯系試點城市、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試驗區、首批國家級醫養結合試點市,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光明日報》多次報道我市衛生計生工作做法。
一、2016年主要工作成效
(一)全面啟動公立醫院改革,真正讓群眾得實惠。今年以來,57所城市公立醫院改革全部展開,全面取消藥品加成,規范藥品集中采購,門診和住院次均費用首次出現雙下降,共為群眾減少藥費支出14.69億元。組織二級以上公立醫院集中采購高值醫用耗材,減輕群眾負擔5040萬元。發揮醫聯體建設、集團化發展的載體作用,建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制度,落實分級診療和基層首診,共有253家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組建服務團隊1768個,簽約居民360萬余人,中央電視臺予以宣傳推廣。建成各種形式醫聯體487個,派出3012名醫務人員為基層醫療機構提供門診服務12萬人次,開展手術1363臺次,推動了優質醫療資源下沉,群眾就近就可享受大型醫院的優質醫療資源和專家診療服務。
(二)積極引進優質醫療資源,加快實現病有良醫。與四川華西醫院、北大醫院和澳大利亞圓美溪國際醫療集團、韓國延世大學醫院等28家醫療機構簽訂合作協議,開展42個學科、團隊合作,專科建設、疑難病例、遠程醫療、人才培養和醫院管理等方面水平得到明顯提升。引進196名緊缺高層次醫學人才,招聘醫學博士169名,醫療衛生院士工作站達到6個,群眾在青島就能得到國內外優質高效的醫療技術服務。
(三)優化就醫環境,改善群眾就醫感受。開工建設市公共衛生中心,市立醫院東院二期和青大附院東院區綜合病房樓主體竣工,新增床位900張。市八醫東院區、眼科醫院新院區項目落地。開展醫院周邊交通、環境和就醫秩序三項綜合整治活動,方便群眾看病就醫。開展醫療機構標準化建設,嚴格落實醫療質量安全,全年醫療衛生機構為群眾提供門急診服務5044萬人次,提供住院服務122萬人次,人民健康得到有力保障。完善市、區(市)兩級質控體系建設,開展專題培訓1.5萬人次,全市專科(專業)診療規范化、同質化水平得到提升。
(四)落實便民服務,推廣智慧醫療。落實互聯網+醫療健康行動計劃,建設覆蓋全市居民的健康信息服務平臺,完成預約門診360萬人次。今年所有市屬醫院實現就診“一卡通”,市民在不同醫院可實現統一預約掛號、診療繳費通用、檢驗結果互認,方便了群眾就醫,減輕了群眾負擔。啟用“120”互聯急救移動終端,實現了標準心電圖實時采集傳輸和遠程閱讀診斷。開展服務百姓健康義診、優質護理和中醫“治未病”、“送湯藥上門”活動,服務群眾38.3萬多人次。
(五)落實“全面兩孩”政策,推進基層計生工作轉型發展。穩妥落實“全面兩孩”政策,引導群眾科學合理生育,全市合法生育率達到97%以上,繼續保持全省前列。簡化生育登記和再生育審批手續,推行網上辦理、村居代辦的便捷化服務。積極應對生育政策調整帶來的生育高峰,合理調配醫療服務資源,增加產科床位和崗位人員服務能力供給,全年醫療機構接生可達14.6萬人,比去年增長84%,孕產婦和嬰幼兒死亡率控制在合理范圍。建立市、區(市)兩級危重孕產婦和新生兒救治中心,暢通急救綠色通道,保障了生育群眾特別是高齡產婦和新生兒的健康安全。開展孕前檢查、“兩癌”篩查(宮頸癌、乳腺癌等12項婦幼健康免費服務項目,惠及群眾40.82萬人次。完善落實計生特殊家庭扶助保障政策,為外來人口提供衛生計生基本公共服務230多萬人次。創新規范計生基層工作機制,實施分類指導和按需服務,計生工作逐步實現由管理向服務轉型。
(六)堅持重心下移,提升基層服務能力。在全國率先推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一體化管理,劉延東副總理做出批示給予充分肯定,《光明日報》內參給予報道。實施鎮街衛生院標準化建設,規劃建設32處鎮街中心衛生院,11所鎮街衛生院入選國家級“群眾滿意鄉鎮衛生院”。培養全科醫生810名,當好群眾健康守門人。積極開展健康扶貧,新建99家中心村衛生室,方便農村群眾就近就醫;組織10家三級醫院對口幫扶32個中心衛生院、定點幫扶16處基礎薄弱的鄉鎮衛生院,選派315名城市醫師到基層開展技術幫扶,培養基層專業人員3868名。對1093名省級貧困人口實行分類包干救治,免費提供慢性病藥物和診療服務。開展免費義診和巡回醫療服務,組織專家隊伍到256個村開展義診,診治農村居民31219人。
(七)建設國家試點城市,打造中醫藥工作和醫養結合“青島模式”。作為全國唯一副省級城市國家中醫藥綜合改革試驗區,全年我市出臺10多項中醫藥扶持政策,率先將中醫門診優勢病種納入統籌支付范圍,推行中醫醫療質量信譽等級評定制度。新建80個國醫館,100個中醫專病(專技)特色門診,新增101家中醫藥醫療機構,全市所有公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鎮街衛生院實現了中醫藥服務的全覆蓋。制定了促進醫養結合服務發展的若干政策,形成了“醫中有養、養中有醫、醫聯結合、養醫簽約、兩院一體、居家巡診”六種醫養結合服務模式,在全國率先實現了醫、養、康、護的有效銜接,167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開展居家巡診服務,62家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簽訂了合作協議。我市被國家確定為首批國家級醫養結合試點城市,先后三次在國家衛計委、聯合國人口基金會、世界衛生組織舉辦的國家、國際會議做主旨發言,打造出聞名全國的醫養結合“青島模式”。
(八)堅持防控結合,積極建設“健康青島”。積極應對“濟南非法經營疫苗系列案件”,加強疫苗使用管理,全市接種門診未發現“問題疫苗”,適齡兒童常規免疫接種維持較高水平。市辦實事衛生項目順利完成。在全省率先免費為適齡兒童增加疫苗種類并接種脊灰疫苗5.5萬劑次、水痘疫苗6.9萬劑次;完成為60歲以上無牙頜低保人群安裝義齒項目。作為全國慢病綜合防治示范區,深入推進骨質疏松健康促進、減鹽防控高血壓、城市癌癥早診早治等項目。落實傳染病防控措施,監測處置各類傳染病門急診病例80.32萬例,全市無重大傳染病暴發流行。
(九)積極推進社會辦醫,滿足群眾多元化就醫需求。市政府出臺加快社會辦醫和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政策,堅持政府主導與市場機制相結合,積極作為、靠前服務,簡化醫療機構設置登記服務流程,打造明確的政策環境、高效的服務環境、寬松的發展環境,鼓勵支持社會辦醫和非公醫療機構發展。新審批設置社會資本舉辦的醫療機構181家,累計投資26.5億元,增加床位4184張,初步形成了政府舉辦為主、社會舉辦為輔的多元化醫療格局。
(十)加強自身能力建設,為群眾健康保駕護航。加強醫德醫風建設,強化行業自律。對6家大型公立醫院開展全面巡查,堅持立查立改。加強醫學重點學科人才隊伍建設,選派23個重點學科的56名醫學骨干和優秀人才赴國外進修培訓,我市39個學科榮登全國學科百強榜單。弘揚“催淚紅包”精神,成立萬人志愿服務隊,打造萬名醫護人員流動血庫,建設醫德高尚、愛崗敬業、技術精湛的衛生計生隊伍。
二、“三民”活動意見辦理情況
自去年“三民”活動以來,我委對市民代表提出的289條意見建議進行了認真梳理、一一分解,迅速調查落實,主動與代表溝通,已全部按期辦復。市民集中反映的提升醫療服務質量、合理規劃醫療布局、落實基本藥物制度、提升基層衛生服務能力等方面的工作列入今年重點工作任務,制定責任目標,全力抓好改進和落實,提升了衛生計生服務能力和工作水平。
三、存在問題及改進措施
回顧一年來的工作,我市衛生計生工作實現了新突破、新進展。但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工作還存在許多問題和不足,衛生計生工作離人民群眾對健康的期待和需求還存在較大差距,公立醫院改革配套措施尚不完善,醫療服務水平有待于進一步提升,改善群眾就醫感受工作仍需下大力氣,計劃生育工作轉型發展需要進一步深化等。2017年,我委將全面貫徹落實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精神,以保障人民健康為己任,圍繞建設“健康青島”,深化醫藥體制改革,積極落實計劃生育政策,提升醫療服務水平,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推進衛生計生事業健康持續發展。
(一)深入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繼續完善縣級公立醫院和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相關配套政策,努力使人民群眾得實惠、醫務人員受鼓舞、資金保障可持續。規范公立醫院管理委員會運行機制,推進醫院集團化發展,在集團內部實現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以全科醫師簽約服務、提高基層醫療服務能力為重點,以常見病、多發病、慢性病診療為突破口,爭取在“點”上有特色,在“面”上有突破。
(二)著力提升醫療服務質量。加強遠程會診體系建設,推動遠程病理和影像診斷。推行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制度,以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為重點,強化“以患者為中心,以疾病為鏈條”的醫療質量管理。規范臨床診療行為,提升診療質量,不斷優化費效比。加強日間手術質量精細化管理,保障醫療服務連續性。
(三)加快建設現代醫院制度。建立實施以公益性為導向的公立醫院綜合考評機制,全面落實標準化管理、精細化考核。加快建立區域性病理診斷、影像檢查、醫學檢驗中心,開展集中檢查檢驗服務。推動二級以上醫院現有檢查檢驗、消毒供應等資源向基層醫療機構、社會辦醫療機構開放,節約公共經費,減輕群眾負擔。完善臨床質控體系建設,制定出臺標準化的專科(專業)醫療服務規范,打造綠色生態、人文醫療。
(四)積極推進衛生重點工程項目建設。著眼于為民服務、擴容升級,進一步提升醫療資源承載能力。開工建設市第八人民醫院東院區,推進市公共衛生中心、市立醫院東院區、青大附院東院區等重點項目進度,推進市第五人民醫院擴建項目,加快市婦女兒童醫院危重癥救治中心、市中心醫院腫瘤中心等項目進展,推進市民健康中心、眼科醫院和北部醫療中心建設,為群眾提供更多優質醫療服務資源。
(五)加大引醫和對外合作力度。加強宣傳推介、創新引才方式,采取不同類型、管用有效的合作模式,不斷引進高端醫療機構、學科團隊、優秀人才,全面提升醫療技術水平與層次。做好社會資本辦醫的支持引導、審批管理工作,建立完善部門聯動機制,完善事中、事后監管措施,為社會辦醫健康運行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
(六)推進新一輪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設。在各級各類醫院推廣應用診療“一卡通”,實現居民就醫全市“一號通行”。啟動新一輪人口健康信息項目,推進省、市、區市級平臺的互聯互通,實現信息資源共享、便民惠醫輔政。啟動醫療健康數據中心建設,打造“智慧醫療”、“智慧醫院”。開展醫療健康大數據應用,為醫療服務和群眾健康管理提供信息支撐。
(七)提供更加優質的中醫藥服務。以深化國家級中醫藥綜合改革試驗區委抓手,推進中醫優勢病種收費方式改革,落實中醫藥醫改特殊扶持政策。探索開展中醫類別執業醫師區域注冊制度,大力支持中醫類別執業醫師多點執業。創新中醫藥服務模式,推進中醫藥多專業一體化綜合診療服務。遴選2-3個中醫藥工作基礎較好的區(市)開展政策創新、先行先試,建成中醫藥綜合改革先行區。
(八)推進計劃生育服務管理轉型發展。制定和落實全面兩孩相關配套政策。做好全面實施兩孩政策后生育引導、政策銜接工作,加強出生人口監測,促進社會資源合理有效配置。加強婦幼保健服務,增加婦幼服務資源,推進出生缺陷綜合防治,提高出生人口素質。落實計劃生育家庭優惠政策,深入推進流動人口均等化服務。加強出生人口性別比綜合治理,嚴格落實計劃生育“一票否決”。
讓群眾放心滿意是我們的努力方向與不懈追求。一年來,我市衛生計生工作得到了全市人民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今后真誠希望廣大市民繼續關心支持、監督幫助我們的工作。新的一年,我們將緊緊圍繞群眾需求,全力深化改革,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全心全意為群眾服務,為“健康青島”建設做出積極貢獻。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