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青島市防震減災工作的總體思路是:深入貫徹落實黨
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緊緊圍繞中央和省、市重大決策部署,健全“三嚴三實”作風建設長效機制。認真貫徹落實《防震減災法》、《山東省防震減災條例》和《青島市“十三五”防震減災規劃》,以防震減災三大工作體系為支撐,強化基礎工程建設、加強預警系統建設、注重科技創新運用、突出應急救援能力提高、統籌全面工作發展。確保“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起好步、起穩步,為順利完成“十三五”規劃任務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貫徹會議精神,科學部署工作
1.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通過組織集體學習、召開研討會等活動,深入學習中央會議精神,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全市“兩會”精神,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提高科學領導全市防震減災工作的實踐能力。
2.認真貫徹國務院防震減災聯席會議、全國、全省地震局長會議精神。召開市防震減災工作領導小組會議和全市地震局長會議,檢查調度和部署推進全市防震減災工作。加大對基層的指導支持,形成全市防震減災工作合力。
3.開展“深化融合發展”主題年活動,提升機關文化建設。深入開展“深化融合發展年”活動,提高思想認識,推動觀念轉變,以“轉方式、補短板、強服務”為重點,找準防震減災工作同經濟社會發展的切入點,深化行業改革,豐富服務產品,密切部門合作,提高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能力。
二、大力加強基礎工程建設
4.高標準完成“中國地震局青島防震減災市級示范中心”建設。積極協調,加強監管,確保年內完成主體工程建設。按照設施先進、功能完備的要求,配備“中心”所需儀器設備,培養專業人才,使“中心”盡快發揮其應有功能。
5.建設山洞洞體綜合觀測試驗場。在優化選址的基礎上,填補空白監測區域,建成一個集測震、前兆、強震及科學探測系統于一體的洞體地震綜合觀測場,初步形成具備獲取青島及周邊地區的地震活動圖像、地球物理基本場特征等能力的地震綜合觀測系統,服務于地震預測預警、地球科學研究、地下結構抗震,為提高我市地震預警觀測水平提供科技支撐。
6.推進地震烈度速報及預警系統建設。成立震情跟蹤應急工作及預警系統建設領導小組,積極推進預警系統建設。以地震觀測數字化技術為核心,應用網絡信息技術和安全可靠的通信傳輸技術,完善我市地震監測系統功能。加密測震臺站,優化監測手段布局,消除地震監測弱區,構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地震觀測網絡。在大震或有感地震發生后,能夠快速進行烈度速報,為青島市政府地震應急反應決策、震害快速評估和震后重建提供科學依據。借助國家、省地震預警工程建設,配套或合作開發青島市地震預警技術系統。
三、著力提升地震監測能力
7.認真做好震情監視研判工作。牢固樹立震情觀念,制訂并落實《青島市2016年度震情跟蹤工作方案》,做好重點區域震情監視跟蹤和重要時段的震情保障工作。落實《青島市地震會商制度》,推進震情會商改革,提高震情會商質量和效率。嚴格落實震情速報要求,高效處置地震事件。加強地震宏觀異常學術交流,提升全市宏觀觀測點規范化管理水平。加強與省地震局、相關地市間的信息交流和聯席會商,做好震情跟蹤、分析、研判聯動工作。
8.努力提升地震監測正規化水平。實施臺網中心系統升級改造,推進自動速報技術,提高地震監測水平和信息發布能力。加強臺網、技術系統運行維護和管理,保障臺網運行連續率和數據完整率。完成地震臺站設施的全面維護。完善地震臺站基礎技術檔案,推進地震監測效能評估工作。推進地震觀測數據共享平臺工作,提高數據共享、利用和服務能力。
9.依法保護監測設施。依據《行政許可法》和《地震監測設施與地震觀測環境保護條例》,指導區(市)依法保護全市地震監測設施與地震觀測環境,把地震監測設施與地震觀測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基本建設管理審批程序。繼續做好對郯廬地震帶(郯城至廬江斷裂)的科學考察工作。
10.不斷提升應急響應處置能力。完善應急工作流程,進一步完善監測中心各部門、各人員應急行動細則,開展有針對性的地震應急培訓和演練。完善信息網絡、應急指揮技術系統運行機制。籌建全市地震宏觀手機速報平臺系統。
四、加快提升應急救援能力
11.完善地震應急預案體系建設。逐步建立地震應急預案的備案、監督、評估和動態管理制度,提高預案的科學性、針對性、協同性。推進各級政府應急指揮機構實體化,逐步健全各成員單位、各救援力量之間的支援合作與協調聯動機制,全面提升地震應急救援統一指揮和協調聯動能力。
12.完善地震應急隊伍建設。繼續加強對專業救援隊伍和志愿者救援隊伍的業務培訓。充分利用市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應急訓練場,探索我市地震災害緊急救援培訓方式、方法。認真落實軍地聯席會議制度,積極與武警青島市支隊溝通與協調,建立軍地協同應急快速響應機制。
13.完善地震應急保障機制。建立應急救援設備保養、維護和救援車輛管理制度,整合各類地震應急救援力量,建立地震專業救援隊伍定期訓練和業務考核制度,不斷提高地震專業救援搶險能力。建立應急資源基礎數據庫,建立多種通信暢通保障網絡,加強地震應急后勤保障建設。推進避難場所分級分類標準化建設。
五、努力加強抗震設防管理
14.加強建設工程抗震設防管理。嚴把重大建設工程和易產生次生災害建設工程的抗震設防關。做好新一代地震動參數區劃圖頒布后的學習、宣傳、培訓和貫徹實施。推進地震活斷層探測成果應用和地震小區劃工作。進一步規范全市地震行政審批窗口工作。依法開展地震安全性評價。加強一般建設工程管理,實現建設工程抗震設防要求全過程監管。開展減隔震技術及重大工程緊急處置技術在地震高風險地區的推廣應用工作。
15.扎實開展防震減災示范城市創建工作。認真貫徹中國地震局《關于加強城市防震減災能力建設工作的指導意見》,成立防震減災示范城市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學習濟南、深圳等示范城市創建經驗,力爭年內完成創建申報、基礎設施建設和資料收集工作。
16.推動農村民居抗震設防管理工作。落實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民居地震安全工作的意見》,跟進新農村建設,開展省級農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活動,推進地震安全農居工程。完成全市農村民居抗震設防現狀抽樣調查工作,在對數據進行科學分析的基礎上,制定出臺加強我市農村民居抗震設防管理的建議。指導區市擴大建筑工匠培訓面,并逐步實現常態化。
六、不斷深化防震減災宣傳教育
17.抓好重點時段宣傳教育。制定實施年度宣傳教育活動方案,促進防震減災知識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進企業、進農村、進家庭,廣泛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防震減災。利用防災減災日、唐山大地震40周年等有利時機,抓好重點時段主題宣傳活動。加強與教育部門合作,指導中小學生開展應急疏散演練。
18.強化防震減災宣傳教育陣地建設。做好省級和國家級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申報工作。充分發揮青島市防震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各區(市)宣傳教育基地和院校等場所的教育主陣地作用,不斷完善教育基地各項功能,真正使防震減災科普知識深入人心,不斷提高全社會的防震減災意識。
七、創新地震科技工作
19.規范科研項目管理。成立局科技創新工作領導小組,加強各級各類科研項目全過程管理,提高科研經費使用效益,做好科研項目檢查及結題驗收。加強科技成果儲備,提高申報省部級獎勵的能力。加快科技成果的產出、吸收、轉化、推廣和應用,不斷提升科研水平,提高科技對防震減災的支撐能力。
20.加強科技人才培養。加強對局屬各單位和各區市地震部門申報科研項目的支持。做好青年科技人員的培養扶持工作,培育學術帶頭人和科研骨干,進一步加強科研團隊建設,為科技人員承擔和參與重大科研項目創造條件。
八、全面加強防震減災工作保障
21.抓好黨風廉政建設。深化落實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和監督責任。踐行“三嚴三實”要求,強化作風建設,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強化對“三公經費”、會議費、培訓費等使用情況的監督檢查。做好來信來訪工作和案件線索管理等工作,堅持秉公執紀。強化廉政宣教力度,鞏固廉政文化建設成果。
22.深化文明創建活動。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建立健全創先爭優長效機制。加強機關作風能力建設。豐富干部職工的文化體育生活。繼續開展爭創文明單位、先進個人、優秀黨員等爭先創優活動,明確創建任務,落實創建責任,鞏固文明單位標兵創建成果。
23.強化各項服務保障工作。進一步完善各項規章制度,加強對干部職工的管理和教育。關心干部職工的切身利益,積極落實相關政策規定的各種福利待遇。認真做好政務、財務、老干部、后勤、安全穩定等工作,為事業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