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推進醫療聯合體建設和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這意味著醫聯體的建設由之前的探索階段正式進入全國推進階段。目前,全國2000余家三級醫院中,參與醫聯體建設的醫院已達到50%左右,醫聯體建設發展初具成效。在國家衛生計生委印發的文件中,明確將醫聯體分為醫療聯合體(醫聯體)、醫療共同體、專科聯盟和遠程醫療協作網絡這4種主要組織模式。然而,傳統模式的醫聯體因連接成本過高,導致實施進展緩慢。而互聯網+醫聯體發展模式是醫聯體建設的催化劑,將成為破解困局的新路徑。因此建議全面推廣互聯網+醫聯體發展模式,促進衛生體制改革更好更快發展。
具體建議:
一、以政府為主導,國家從政策層面,加大推廣力度和宣傳力度。
互聯網+醫聯體發展模式是實現中國化分級診療,促進優質醫療資源快速下沉,緩解大醫院診療壓力,方便患者在基層醫療機構即可享受到優質醫療服務最有效的方式。國家應從政策層面,加大推廣力度和宣傳力度,加快推進互聯網+醫聯體模式的建設發展,搭建信息運行平臺,真正做到“讓技術跑,而不是病人跑”。
二、以PPP模式,建立第三方運營商為主導的互聯網+醫聯體。
目前,互聯網醫聯體運營模式主要可分為三種:政府推進主導型、以醫院為核心的遠程醫療模式、以第三方運營商為主導型,在現有政策并未全面放寬的背景下,以第三方運營商為主導的遠程醫療服務,最具想象空間,符合政府和第三方未來想要達到的理想狀態。對于政府而言,企業參與其中可緩解地方政府的醫療支出資金問題;企業可利用市場化思維、措施推進遠程醫療,加快遠程醫療真正落到實地,幫助政府迅速構建分級診療體系。
三、建立國家級互聯網+醫聯體聯盟(國家區域醫療中心)。
可以由國家級行業協會發起,國內外各級協會及醫療機構、產業機構、研究機構共同參與,匯聚國內外各個醫學專科領域的頂級專家資源,在省、市,甚至基層設立學科幫扶基地,并通過互聯網為載體將最優質的專家資源、醫技資源高效傳遞到基層醫療機構。負責區域內疑難危重癥的診斷與治療,示范、推廣適宜有效的診療技術,輻射和引領區域內醫學發展和醫療服務能力提升,培養骨干人才和學科帶頭人,與國家醫學中心協同,加強學術交流和區域協作,完善我國醫療服務體系,提高區域醫療服務水平。
四、建設省級互聯網+醫聯體中心。
以省為中心單位與國際、國內最先進的醫院及行業協會建立遠程網絡,將所有的省級公立醫院納入。省級公立醫院除參加屬地醫聯體外,還可跨區域與若干醫聯體建立合作關系,組建高層次、優勢互補的醫聯體,開展創新型協同研究、技術普及推廣和人才培養。向下覆蓋市級,具備條件的縣(市)級,甚至基層醫療機構。
五、三級公立醫院全部參與并發揮該模式快速推廣的引領作用。
以三級醫院為牽頭單位,對上聯絡國家與省級互聯網醫聯體,對下吸納二級醫院和基層醫療機構,橫向同樣按照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原則,與若干個醫聯體建立合作關系,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優質醫療資源可及性和醫療服務整體效率。建設體量更大、覆蓋范圍更廣、人才流動更暢、服務能力更強的高層次普遍存在型醫聯體,從內在機制上推動了優質醫療資源向基層的延伸。
六、第三方運營商提供載體,并負責運營管理,將優質醫療技術輻射到基層,讓優質醫療資源下沉。
通過為各級協會及醫療機構、產業機構、研究機構等輸入硬件、軟件、平臺、服務和醫療互聯網應用,包括遠程診療系統、遠程會診系統、遠程轉診系統、云病歷系統、支付結算系統、遠程培訓系統等,通過“技術支持、學科領辦、檢查檢驗共享、信息互通、學術交流、人才培養、雙向轉診、遠程會診”等協作模式,實現業務幫扶、學科領辦、信息共享、遠程會診等多項成效。幫助公立醫院建成區域互聯網醫聯體,提升醫療機構間的連接能力,強化各項專業服務能力。在搭建互聯網醫聯體的同時,還需通過內部運營,系統提升醫聯體“醫藥檢”等能力,幫助醫聯體更好地運行。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