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島市統計局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全市實現生產總值(GDP)7983.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7.5%。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65.5億元,增長3.3%;第二產業增加值3381.8億元,增長6.6%;第三產業增加值4336.5億元,增長8.6%。
在世界經濟持續處在深度調整的階段,世界經濟雖然總體保持復蘇態勢,但面臨增長動力不足、需求不振、金融市場反復動蕩、國際貿易和投資持續低迷等多重風險和挑戰,青島企業必須正視面臨的外部挑戰,加快技術創新和升級改造步伐,提升競爭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智能制造將成為青島貫徹“中國制造2025”的重要突破口和轉型升級、實現新舊動能轉換的重要抓手。
近年來,青島大力推動互聯網工業發展,通過充分調動企業積極性,提高企業智能化水平,推出《青島市互聯網工業發展行動方案》,充分發揮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先導作用,努力建設軟件定義的智能工廠,發展數據驅動的先進制造,促進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重塑新常態下青島工業轉型升級新動力,增創產業競爭新優勢。
從總體來看,青島智能制造已經取得了巨大進展,并且依此確立了青島在互聯網工業領域的優勢,涌現了海爾、紅領、雙星、森麒麟、正大等一批在智能制造領域取得重要突破的企業,而且這些企業用自身業績也證明了智能制造的潛力以及對青島的貢獻。
但青島智能制造還存在一些問題,需要通過改進和完善來成為青島新舊動能轉換的新動力。
首先是涉足智能制造的廣度和深度不足。
雖然智能制造在青島形成了百花齊放的格局,在電子家電、服裝、橡膠、食品等領域都有企業深度進行智能制造的探索,但企業數量并不多。在智能制造已經成為產業發展未來布局“標配”的時代,相對于率先發力企業的一騎絕塵,未來將會有更多的無動于衷的企業在劇烈的產業變革中被時代甩掉。前車之鑒已經很多,“全球輪胎看中國、中國輪胎看山東、山東輪胎看廣饒”,而今天廣饒的輪胎產業因為缺乏變革已經步履維艱。同時,青島還有諸多重點產業至今沒有智能制造的模范工廠。
其次是智能制造企業的品牌樹立乏力。
制造業是青島的優勢,并且產生了兩代“五朵金花”,尤其以海爾、海信、青啤、雙星、澳柯瑪構成的第二代五朵金花成色最高。但第三代“五朵金花”遲遲不能出現,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近年來品牌企業的乏力,很多的企業從事的是工業產品或者中間產品,青島在制造制造方面已經出現了酷特智能這種主打制造模式輸出的制造服務企業,但近年來卻沒有誕生類似小米這種終端品牌企業。而且從制造業總量以及智能制造水平來看,青島與深圳、蘇州等城市都存在著較大差距,在潛力方面也不及成都、武漢等地理位置更優越的城市。
再次是智能制造的金融支持力度較弱。
智能制造需要耗費巨額資金,正大食品企業(青島)有限公司地處即墨的智能化工廠的投資是17億元,即墨的即發、海立美達、浩爾服飾、方冠摩擦、紅妮5家企業開展智能化改造需要投入近億元。對于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的服裝、輪胎等產業領域的企業來說,不進行智能改造是等死,而在資金不足的前提下進行智能改造等同于找死。但從目前來看,金融業對于智能改造的熱情并不高,這也是制約企業進行智能制造改造的關鍵。
最后是青島百強企業規模和位次得降低。
近年來,青島市百強企業在中國500強企業排名和山東省百強企業排名中所占份額有逐漸減少的趨勢。其中,以山東省百強企業排名為例,從2014年有將近20家企業入圍,持續降低到2016年11家企業入圍、2017年有12家企業入圍。中國500強企業排名中得青島企業也在逐漸減少。
制造業對于青島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依托制造業形成的品牌之都的美譽是青島揚名海內外的根基,在建設國家東部沿海重要的創新中心、國家重要的區域性服務中心、國際先進的海洋發展中心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的“三中心一基地”建設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尤其在貫徹中國制造2025、新舊動能轉換的背景下,青島需要在制造業方面重樹自身的優勢,依托已經初具規模的智能制造能力,建成全國智能制造高地,在新舊動能轉換的新時代,迎來青島先進制造業的騰飛。
為此,對青島智能制造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推動智能制造企業向智能制造行業邁進。充分利用海爾、紅領、雙星、森麒麟、正大等企業在電子家電、紡織服裝、橡膠輪胎、食品飲料等行業的單體智能制造優勢,推進青島智能制造行業示范工程,在青島優勢產業領域擴大智能制造的應用范圍,通過產業引入智能制造帶來的整體優勢增強,實現青島在電子家電、橡膠輪胎等青島優勢產業的補強,進而加大對行業的統領優勢。今年4月,在即墨市互聯網工業發展辦公室的推動下,做了19年內衣大規模批量生產的紅妮集團與青島酷特智能有限公司簽訂改造合同,復制酷特C2M個性化定制模式,開智能C2M下單、智能研發、智能制造執行、智能倉儲等平臺系統,打通企業現有的各流程,集成信息化體系,目前已經初戰告捷。建議青島在成熟的產業領域推進全行業性質的智能制造。
青島近年來重點打造了在全國具備一定競爭優勢的機車產業,而且引進了空中客車直升機等高端制造項目,外加具備一定規模的造船產業,需要加快進行智能制造的步伐,占據行業高端,凸顯青島國際都市地位。
二是加大金融業對智能制造的支持。針對金融業對企業智能改造的參與力度不強,采用多種金融手段推動企業進行智能化改造。2017年,中車四方股份、中車青島四方所、酷特智能、特銳德電氣獲批的4個智能制造專項項目共計獲得4160萬元國家財政資金補助,項目數和資金數額均居同類城市之首。但對于四家企業獲批的智能制造專項項目近9億元的總投資來說,4160萬元仍然是很小的比例。而且很多規模更小的企業根本得不到這些專項資金。建議政府推進金融創新,加大對企業智能制造的支持,此前,雙星集團與平安銀行共同發起首只輪胎行業產業基金,雙方將在輪胎全球化整合、“互聯網+”、“物聯網+”、輪胎智能制造、汽車后市場智能服務、綠色輪胎、物聯網智慧輪胎、輪胎綠色回收等領域建立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此外,青島雙星還與國信資本合作發起產業并購基金。
三是推進第三代“五朵金花”的培育工程。依托青島企業在智能制造時代的先發布局優勢,推動企業加大品牌推廣,增強市場占有率,在保障青島制造在工業產品和中間產品優勢的前提下,加大對市場終端產品的品牌推廣力度,早日培育出青島的第三代“五朵金花”。世界經濟波瀾壯闊,但品牌經濟依舊是永恒的主題,在新舊動能轉換時代,青島品牌經濟近年的發展實際上是一直在弱化,一方面,老一代品牌企業的競爭優勢不再明顯,另一方面,新的品牌企業潛力不足,品牌之都已經多年沒有誕生具有全國影響力的企業品牌。品牌發展是一條沒有終點的道路,只有時代的品牌,沒有永恒的品牌。
四是提升青島企業商業模式創新的能力。相對于蘇商、浙商,魯商一直長于產品制造而弱于商業模式創新,這也是北方民營企業難以做大的原因之一,政府應該強化對民營企業商業模式的培養、提前布局民營企業加班人的培養、探索職業經理人對民營企業基因改造等工程,實現青企在制造業和模式創新方面的齊頭并進式發展。同時,加大在個性化定制時代的商業模式創新,目前,雙星的星猴快車服務模式、紅領的定制平臺打造,均是主打線上與線下一體化的交互體驗,具有較大的潛力。
五是提前智能制造人才培養。智能制造將會帶來大面積的人力替代和人力結構調整,比如,森麒麟投資6.5億元新建高度信息化、智能化輪胎生產線,使生產效率提高50%,人力成本比同等規模傳統企業降低75%,產品合格率提高到99.8%。正大集團投資17億元建成年產能13萬噸的正大食品企業(青島)有限公司,是目前亞洲單體投資規模最大、最先進、自動化程度最高的食品深加工企業,一條包子生產線一個小時可包24000個一模一樣的包子。智能制造帶來的人才儲備和人才挑選將深度影響區域產業的發展,在智能制造時代,高端智能制造管理人才提供能力將是區域經濟吸引力的重要參照指標,青島需要早做布局。在這方面,青島需要加強向深圳、杭州、蘇州等城市學習先進經驗,打造青島智能制造人才競爭新優勢。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