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藥作為我國獨特的衛生資源、潛力巨大的經濟資源、具有原創優勢的科技資源、優秀的文化資源和重要的生態資源,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我國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深入發展,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健康服務業蓬勃發展,人民群眾對中醫藥服務的需求越來越旺盛,迫切需要繼承、發展、利用好中醫藥,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中的作用,造福人類健康。
目前,我國中醫藥資源總量不足,中醫藥服務領域出現萎縮現象,發展規模和水平還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健康需求,主要問題體現在:一是中醫人才匱乏,繼承不足、創新不夠,現行中醫教育培養方式跟不上社會效率的需求;二是中藥產業集中度低,中藥材資源破壞嚴重,部分中藥材品質下降,影響中醫藥可持續發展; 三是中醫藥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亟待提高,國際競爭力有待進一步提升,迫切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規劃。
建議:政府加強引導,推動衛生部門、科研機構、高校、中醫院、相關技術企業,實現中醫藥資源有效配置,加快推動醫療健康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在中醫領域應用,推動中醫藥發展與現代技術結合,實現由數字化傳承,規模化應用,到大數據智能化發展。
1.通過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優化中醫藥服務資源。數據顯示,我國著名中醫人數已從上20世紀80年代的5000余名驟減至現在的不足500名,中醫藥正陷人傳承危,隨著新技術的不斷應用,醫療模式的不斷改變,遠程醫療、移動醫療、家庭醫療等模式興起,中醫要適應時代發展,建立臨床及科研數字化臨床術語應用體系,圍繞中醫師等核心資源,借助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打造智能新型診療平臺,不斷優化中醫藥診療服務。
2.打造智能中醫輔助診療系統推動中醫發展傳承。中醫“人傳人”的傳承模式,難以像西醫一樣大批量培養進入臨床的醫學人才,中醫師的教育培養在質和量方面都不能與社會需求匹配,這是制約中醫發展的一大痛點。開發智能化的中醫輔助診療系統,通過收錄中醫古籍、病案、方劑以及知名中醫的診療思想、中醫辨證思維方法和處方經驗、臨床實踐進行整合,形成在線的輔助學習和輔助診療系統,可以讓小醫師開出大處方,為普通醫生搭建學習平臺,提升診療能力,推進中醫的傳承與發展。
3.構建中藥材智能追溯系統確保中藥質量安全。中醫療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藥材的質量,中藥材經過多次倒手,出現問題難以追溯源頭,另外,藥材種植標準不統一,給了不法商販以次充好的機會。政府相關部門應建立推廣中藥材標準化種植體系,從源頭把關,保障中藥材質量,打造中藥材流通智能追溯系統,實現全程可追溯,同時積極利用中藥材電商銷售平臺,減少中間環節,保障中藥材流通環節質量安全,在多方面形成數字化藥材管理體系。
4.開發形式多樣的中醫藥智能設備滿足社會需要。一是建設智慧中醫藥房,基于互聯網和物聯網等技術,研發智能煎藥機,將煎藥過程通過計算機集中控制和管理,實現從電子處方的自動接收、條形碼煎藥單的打印、浸泡、煎煮、包裝、發藥等環節信息的全程計算機傳遞與控制,實現質量控制與追溯。二是開發智能化脈診設備。中醫對脈象的表述沒有量化的指標,醫生的感知與經驗在診斷過程中占據著重要位置,將脈搏波的幅度、頻度等指標定義成數據點,把中醫對于脈象的抽象描述轉化成具體的數字,開發像智能手表、手環一樣采集用戶脈象數據的便攜式智能脈診設備,推進中醫的健康大數據建設,積累挖掘數據價值,讓中醫在智能化診療、健康管理方面大有作為。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