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市經濟信息化委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部署,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實施“中國制造2025”,促進工業穩增長和轉型升級。1-10月份,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4%,分別高于全國、全省0.7和0.4個百分點;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收入增長15.7%,高于副省級城市平均增速1.7個百分點。繼去年底成為全省唯一、全國第六個“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之后,今年4月得到國務院通報表揚激勵,日前成功獲批“中國軟件名城”創建試點城市。
一、抓運行強保障,工業經濟穩中有進
(一)加強運行調度。每月召開全市工業“三去一降一補”暨工業經濟運行聯席會議,現場調度重點區市工業運行和重點項目建設情況;依托大企業直通車平臺,協調各成員部門為企業辦理各類服務事項3.5萬件(次),解決重大生產經營難題525件(次)。1-10月份,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累計完成工業總產值15171.8億元,同比增長11.7%,時隔三年重回兩位數快速增長。
(二)強化政策保障。制定出臺促進先進制造業加快發展15條政策和企業減負降本25項措施,預計全年可為企業減負70多億元。推薦160戶大企業、33戶售電公司開展電力直接交易試點,降低企業用電成本1.3億元;開辟銀企對接專線,推進產業鏈配套融資,落實轉貸基金、風險補償、擔保補助等政策措施,1-10月份幫助3766家(次)中小企業解決低成本融資219.9億元。
(三)深化產能合作。加強國內外產能與裝備技術合作,成功舉辦2017青島中小企業中外采購投資合作洽談會、中國(青島)國際軟件與信息通信技術博覽會、中國(青島)國際時裝周、世界互聯網工業大會和“青島名牌神州行”系列活動,“引進來、走出去”幫助企業爭取技術合作與產品銷售訂單12億元,開拓了“一帶一路”沿線新興市場,促進了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配套協作。
二、調存量拓增量,產業結構高端邁進
(一)打造制造強市。成立制造強市建設領導小組,制定《<中國制造2025>青島市行動綱要》,編發《工業“一業一策”行動計劃》,召開“青島制造”推進大會、全市工業發展與招商引資推進會議,30個項目入圍“中國制造2025”分省市指南重點領域重點項目庫。1-10月份,裝備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11.9%、11.5%,分別比規上工業增速高4.5和4.1個百分點。
(二)推進存量升級。立足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出臺技術改造提升行動指南和綜合獎補政策,滾動推進總投資2488億元的432個重點項目,中科院輕型發動機、海爾“中央空調4.0”等83個項目竣工投產,2個入選國家工業強基工程項目,4個列入全國工業技術改造升級導向計劃。1-10月份,工業技改投資增長16.4%,十大新型工業千億級產業鏈產值比重達到75.4%。
(三)加快增量擴張。立足培育壯大新興高端產業,放大工業轉型升級基金參股規模至22.5億元,累計為本地21個項目完成股權投資2.8億元,吸引3家外地企業將總部遷入我市。深入開展“千企招商大走訪”活動,跟蹤推進新能源汽車、集成電路設計、通用飛機、高端軸承、生物醫藥等40多個定向招商項目,一汽解放電動卡車等項目簽約,上汽通用五菱首輛“青島造”SUV投產,一汽大眾首輛“青島造”轎車下線,北汽新能源汽車年產將達8萬輛,汽車產業成為我市第7條產值過千億的產業鏈。
三、抓創新樹品牌,供給質量不斷提升
(一)加強企業技術創新。舉辦第四屆“市長杯”工業設計大獎賽、青島工業設計周、新技術新產品發布會等系列活動,立項實施技術創新重點項目2192項,為893家企業落實研發費用加計扣除總額36.2億元,企業數量同比增加90.4%,加計扣除額同比增長48.5%,新認定20家省級和59家市級企業技術中心,新培育1家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4家山東省制造業創新中心。
(二)推動企業創新轉型。實施中小企業創新轉型“131”工程,新認定20家“隱形冠軍”、79家“專精特新”示范企業和417項“專精特新”產品(技術),新培育1個全國制造業單項冠軍示范企業和1個單項冠軍產品,19個項目新入選山東省首臺(套)技術裝備及關鍵核心零部件項目,5家企業7項產品獲得國家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貼,20家企業入選全省“培育新動能引領新常態”優秀典型案例和中小企業發展新經濟示范單位。
(三)深化質量品牌建設。開展消費品工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專項行動,185個產品列入“青島名牌”培育計劃,東方時尚中心獲批全國紡織服裝創意設計試點示范園區,12家企業(產品)入選全省消費品工業“三百工程”。開展第三屆青島市企業管理獎評選活動,組織培訓各類中高層企業管理人員1000多人(次),2家企業榮獲第四屆山東省企業管理創新成果獎。
四、推兩化促融合,青島模式創新發展
(一)建設智慧青島。成立智慧城市產業(技術)聯盟,推進總投資117.9億元的131個“智慧青島”重點建設項目,促進網絡提速與三網融合,城區、農村光纖接入能力分別超過100Mbps和50Mbps。舉辦中國新型智慧城市發展論壇,評選推廣2017智慧青島建設50個優秀典型案例,電信天翼云、百度智創基地、中興軟件基地、騰訊小鎮、華為企業云等重大項目先后落戶我市。
(二)爭創軟件名城。加快“東園、西谷、北城”軟件產業園建設,推進清華大數據、浪潮云計算、歌爾虛擬現實等重點項目,1-10月份全市軟件業務收入1626.5億元,超過去年全年的總量。工信部、省經信委和市政府簽署《部省市協同開展中國軟件名城創建工作合作備忘錄》,青島成為《中國軟件名城創建管理辦法(試行)》發布后全國首個中國軟件名城創建試點城市。
(三)打造青島模式。推進實施互聯網工業發展行動方案,選樹354個“555”試點培育項目,33個企業(項目、平臺)入圍國家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智能制造、服務型制造、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產業互聯網解決方案等重大試點示范專項,中德智能制造創新中心、中國區塊鏈生態聯盟落戶青島,以海爾COSMO、酷特云藍為代表的互聯網工業青島模式繼續領跑全國。
五、抓節能治隱患,構建綠色制造體系
(一)推進節能降耗。落實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推廣節能環保技術裝備,10家企業獲評省各類節能獎項,數量在全省名列前茅;落實中央環保督查要求,協調各區市安排1.5億元專項資金,獎勵補貼城鄉居民生活用潔凈煤替代散煤。前三季度,全市萬元GDP能耗同比降低6.16%,遠超3.43%的省政府下達目標。
(二)強化隱患治理。加強民爆行業安全監管、油氣管道隱患整治和成品油市場管理,協調開展化工產業安全生產隱患大排查快整治嚴執法緊急行動,會同安監、環保等部門,對全市742家化工生產企業開展拉網排查、評級評價、逐一“過關”,對222家安全環保“差評”企業,采取斷然措施,全部停產整頓。
(三)發展綠色制造。加強綠色制造體系建設,7家機構、9名專家入選省清潔生產服務機構備案名單和清潔生產專家庫;3個項目通過國家清潔生產示范項目竣工驗收,2個項目獲得國家綠色制造系統集成項目專項啟動資金支持,4個綠色工廠和38個綠色設計產品入選全國首批國家級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示范名單。
六、搭平臺優服務,拓展雙創發展空間
(一)加強載體建設。立足打造先進制造業基地,組織12個重點產業集聚區啟動“雙集聚雙示范”建設計劃,前三季度,50個產業集聚區規上工業企業數量占全市的50.9%,實現工業產值占全市的63.2%。滾動培育57個小企業產業園和42個創業基地,14家企業(平臺)獲得雙創基地城市示范專項資金8050萬元,2個基地被認定為國家小微企業雙創示范基地,總數達到6個。
(二)深化平臺服務。依托中小企業三級公共服務平臺,組建由110余名專家和專業技術人員組成的中小企業技術服務志愿者團隊,組織35家資本市場和中介機構協力打造中小企業創新服務生態圈,開展創業路演、志愿服務、技術對接等13大類299項931場次扶助小微企業專項行動,線上線下服務企業20萬戶次,成功對接企業技術需求200余項,達成投融資意向2.3億元。
(三)營造雙創氛圍。舉辦第三屆“市長杯”青島市小微企業創新大賽,深入區市和企業,舉辦32場初賽、復賽和決賽活動,共征集387個創新項目,推薦272個項目獲得工信部“創客中國”平臺背書,有18個項目入圍2017“創客中國”創業創新大賽200強,占全國的9%,其中5個項目獲得各類獎項,我委榮獲“創客中國”創業創新大賽最佳組織獎,營造了濃厚的“雙創”氛圍。
一年來,我們認真傾聽企業呼聲、回應市民關切,將去年“三民”活動現場和網上征集的33條市民意見建議、以及今年“兩會”62條建議提案逐一落實到全年工作中,通過協調“12345”熱線設立企業減負專席、做客“行風在線”和組織6期“網絡在線問政”,現場解答企業和市民問題200多條;創新“互聯網+小微企業服務”模式,開通“青企微服務”公眾號和28個微信群,開展“一周一策”政策解讀17期,使各項工作更接地氣、更見實效。同時,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當前我市工業正處于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新興產業發展還不充分,傳統產業占比仍然偏高,且大多處于競爭激烈的產業鏈下游,受上游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影響,企業盈利空間受壓、投資信心普遍不足,在增強政策的普惠性、提高服務的針對性方面,我們還有大量細致的工作要做。
2018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市經濟信息化委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樹立發展產業、服務企業、惠及民生的職責使命,以“雙百千”工程為統領,“一業一策”推進新舊動能轉換和產業轉型升級,為城市經濟發展、民生持續改善做出新的更大貢獻。一是立足存量變革,以抓技改、樹品牌、促融合為主線,全面實施新一輪技術改造行動計劃,深入推進“十百千”品牌梯隊建設,廣泛開展互聯網工業“555”試點示范行動,提升企業裝備技術、品牌質量和智能制造、綠色制造水平,率先闖出一條青島特色的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新路子。二是突出增量裂變,以引龍頭、抓配套、補短板為重點,確保一汽大眾華東基地、北汽新能源汽車二期及其核心配套項目按期投達產,著力引進集成電路、通用飛機、生物醫藥和醫療器械大項目,超前布局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一批高端創新資源,力爭在做大高端裝備和培育新興產業上實現新突破。三是建設制造強市,堅持政策落實與優化服務“雙向發力”,銜接落實好促進先進制造業加快發展15條政策和企業減負降本25項措施,爭取國家級“工業云”制造業創新中心、國際通信業務出入口局等國家政策資源和重大工程項目落地,爭創“中國制造2025”示范區和“中國軟件名城”。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