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止11月30日,全市累計降雨716.3毫米,比歷年同期多42.4毫米,汛期5次強降雨未造成較大災害,總體上風調雨順。但我市本地水源不足的局面沒有大的改變。作為全市水利行業主管部門,我們不敢有絲毫懈怠,聚焦高質量發展、鄉村振興、上合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范區和軍民融合示范區建設等重大戰略,緊緊圍繞老百姓的水憂、水患、水盼問題,防洪水、保供水、抓節水、清河湖,為實現“三個更加”目標提供了有力支撐和保障。
一、聚焦高質量發展,在強化水安全保障上下真功
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對水安全保障要求越來越高。全市水利系統全力以赴,補短板,強弱項,著力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
一是供水保障能力有了較大提升。認真分析上海合作組織青島峰會用水需求,積極協調省水利廳和南水北調局,優先保障向我市調引客水,峰會期間棘洪灘水庫始終滿庫運行,11月底全市使用客水3.68億立方米。立足應對突發情況,制定了備用水源應急供水預案,加強水源地和水利工程的安保措施,加密水質監測,組織了突發事件應急演練,保質保量完成了峰會供水任務。著眼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編制了2018-2050年水安全保障總體規劃。黃水東調青島承接工程已批準立項,計劃2020年達到通水條件,實現“雙路調引客水”的目標。
二是防汛減災工作經受了重大考驗。堅持把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首位,全力以赴抓好防汛工作。完成了膠河、洋河、碧溝河、躍進河部分河段治理和4座小型水庫除險加固,夯實了水利工程防汛基礎。主汛期前,修訂了全市防汛抗旱應急預案,落實搶險救援隊伍4000多人、搶險物資3400余萬元,571座大中小型水庫全部落實了防汛行政責任人、技術責任人和巡查責任人,組織了實戰演練。采取“四不兩直”方式,對水利設施安全度汛開展暗訪督查,并督導各行業落實重點部位防汛措施,實現了隱患“清零”。各級防指嚴格落實汛期24小時值班值守制度,密切跟蹤天氣和汛情變化,提前發布預警,快速啟動應急響應,及時組織水庫泄洪,成功防御了2次臺風影響和多次強降雨過程。從各區市緊急抽調20臺挖掘機和50名工作人員,第一時間趕赴壽光搶險救災,圓滿完成了水毀公路搶修和農田排水溝渠疏浚任務。
三是智慧水利開啟嶄新征程。數字大沽河工程順利竣工,綜合運用無人機、物聯網、信息采集、自動控制、衛星導航、虛擬現實等新技術,實現了流域管理對象的數字化、管理過程的可視化、管理決策的科學化,大大提高了河道管理、水政執法、防汛減災、水資源開發利用、生態保護、路橋交通、旅游服務等保障能力,大沽河流域的防洪安全屏障、生態景觀長廊、濱河交通軸線和現代農業聚集帶、新農村建設示范區的作用日益凸顯。
二、聚焦鄉村振興,在支持農業農村發展上用真情
農業強不強,農民富不富,農村美不美,水至關重要!今年以來,我們肩負著全市農民朋友的熱切期盼,全面夯實農村水利基礎,做好鄉村振興的“水文章”。
一是服務現代農業發展。大力推進冬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整合涉農資金,綜合治理農田29.7萬畝;在平度、萊西市實施了3處農田水利項目縣建設,因地制宜推廣管道輸水灌溉、糧食規模種植區噴灌、經濟作物種植區微灌滴灌,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3.2萬畝。通過以獎代補、先干后補等方式,鼓勵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和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設高效節水灌溉工程,打造“灌溉精準化、水肥一體化、管理智能化、環境生態化”的現代農田水利樣板,完成了112.5萬畝農業水價綜合改革任務,新增水肥一體化面積18.8萬畝,實現了農業增產增效不增水。
二是鞏固農村飲水安全成果。投資3億多元,通過改造、配套、升級、聯網等措施,為407個村莊實施了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進一步健全農村供水運營管理體系,72處千噸萬人水廠全部實行公司化運營、專業化管理,嚴把生產質量,加強水質檢測,發揮充分“116”農村供水服務熱線作用,不斷提升維修搶險快捷化服務水平,更多的農村居民分享到了城鄉供水“同源、同網、同質”服務。
三是提升水利扶貧質量。大力開展鄉村振興工作調研,認真梳理水利幫扶政策,積極協調有關部門籌措幫扶資金,對符合幫扶政策的村莊,都落實了幫扶項目。建立精準扶貧臺賬,核查移民人口11.25萬人,發放移民直補資金7440萬元。堅持扶志扶智兼顧,投資3927萬元,安排生態種植、光伏發電等扶持項目61個,惠及103個水庫移民村,組織農藝專家舉辦科技下鄉培訓33場次,培訓指導2000余人次,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干勁更足了。
三、聚焦生態文明,在服務美麗青島建設上動真格
以河(湖)長制為抓手,保護水資源、治理水環境、修復水生態,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成效,順利通過了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技術驗收。
一是嚴格保護水資源。逐級分解下達水資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指標,從嚴控制高耗水企業和產能過剩行業辦理取水許可,積極推進水資源稅改革,大力開展縣域節水型社會、公共機構節水型單位、節水型居民小區創建活動,年度用水總量控制在10億立方米以內。加強水功能區及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設置水功能區標志牌(碑)135處,治理水源地環境問題154個,完成了鐵山、挪城、淄陽、高格莊4座水庫的水源地安保項目建設,主要水功能區和水源地水質達到指標要求。
二是全面治理水環境。全面實行湖長制,出臺了實施方案并納入河長制體系,實現河、湖、庫、濕地一體化管理。全市1168名湖長走馬上任,設置湖長公示牌615塊。建立了河湖管理信息平臺和微信群,隨時接聽群眾舉報,第一時間查處違法行為,治理“臟亂差”現象。全面開展“清河行動”及“河湖清四亂”,清理河道3574公里、河岸垃圾7.27萬噸、水面漂浮物2.13萬噸,排查整治各類問題107個。
三是系統修復水生態。督導河長制成員單位,開展了25條城區河道49個重要節點的景觀提升,對城市重要河道進行了生態補水,城市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組織實施了10處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治理水土流失治理面積69平方公里;出臺了生態河道治理實施意見,完成了14條繞村河道綜合治理,沿河種植果樹和水保林,營造親水景觀,打造田園綜合體,發展沿河湖的生態體驗、休閑觀光、文化旅游等特色產業,富了鄉親,留住了鄉愁。
四、聚焦一次辦好,在優化營商環境上見真效
一是提升辦理效率。遵循“拆無可拆、分無可分”的原則,逐項梳理15個行政許可事項、3個行政確認事項、2個行政給付事項、14個其他權力事項和22個公共服務事項,完善辦事指南,優化辦理流程,減少申請材料,縮短辦理時限。對標寧波等先進城市,水行政審批時限由原來的12個工作日,分別壓縮至3到6個工作日。
二是注重服務質量。對許可事項實行容缺受理,技術審查服務前移,開辟了網上咨詢答疑、快遞送達等便民服務措施。為軍民融合示范區、濟青高鐵、機場高速等重大工程開辟綠色通道,實行并聯審批,實現了“零跑腿、只跑一次腿”目標要求,辦事群眾一致評價:這樣的操作比較人性化。
三是加強監督管理。對已辦理的審批項目進行專項督查和雙隨機抽查,跟蹤問效,強化事中事后協同監管和統籌協調,局班子成員輪流到審批大廳水利窗口坐班,對審批工作進行現場協調指導,與辦事群眾進行溝通交流,確保不發生未按規定受理審批事項,甚至濫用職權、越權審批的行為。
在上次“三民”活動中,我局共收到市民朋友提出意見和建議29條,已全部按期辦結。多項建議進入政府決策程序得到落實。比如:統籌地表水、地下水和中水開發利用等建議,已納入我市水安全保障規劃;大沽河上游河段治理及水系統連通項目已經完工。
2018年即將過去,我們雖然做了一些工作,但與廣大市民的期待,還有不少差距。比如:受資金等因素制約,有不少河道沒有進行系統治理;農田水利基礎設施還比較薄弱,與現代農業發展需求還不相適應;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保護體制機制有待健全完善等。
新的一年,我們將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治水新思路和市委一三三五工作思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服務“七大行動”為載體,加快推進民生水利建設。一是緊緊圍繞全市經濟發展需求,聚焦上合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范區、軍民融合示范區和國際海洋名城建設,統籌抓好“五水共享、四水共治”,加快推進黃水東調工程建設,著力增強水安全保障能力。二是緊緊圍繞鄉村振興,加快推進農田水利提質增效,打贏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攻堅戰。三是緊緊圍繞綠色發展,全面深化河長制、湖長制,抓好生態河湖建設。四是緊緊圍繞深化改革,完善水權水市場、水利工程確權、水環境治理等體制機制,抓好水資源稅改革,加快推進智慧水利建設,進一步提升民生水利質量和水平。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