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負責就業、創業、社保、人才等工作。2018年,我們圍繞市民所想、所需,完善政策,優化服務,順利完成了全年目標任務。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全市就業形勢保持穩定
截至目前,城鎮新增就業75.2萬人,政策性扶持創業1.8萬人,創業帶動就業6.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93%。
(一)實施新一輪就業創業政策。出臺助推新舊動能轉換進一步明確就業創業補貼政策的通知,實施42條新政,擴大政策覆蓋范圍、降低政策門檻。出臺實施新舊動能轉換技能人才支撐計劃的意見,破解勞動者技能提升難題。出臺進一步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的實施意見,健全引導高校畢業生基層成長政策體系。
(二)優化就業創業公共服務。開展企業用工定點監測、中美貿易摩擦涉及企業用工監測和失業預警監測,有針對性的做好中小企業重點領域穩就業工作。開展市級創業孵化示范基地(園區)評審認定,全市新增7家市級、3家省級創業孵化基地,引導更多勞動者創新創業。
(三)強化職業技能培訓。出臺非營利性民辦職業培訓學校管理辦法,規范提升職業技能培訓機構準入水平。出臺做好職業培訓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提高職業培訓供給能力。完成即墨區及膠州市等初、中級職業技能鑒定下放工作,著力提升鑒定質量。
(四)統籌做好重點群體就業。出臺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8項新政,實施就業能力提升補貼、擴大見習補貼范圍等多項優惠政策。深入實施精準扶貧“六大行動”,對口隴南、安順等開展助力脫貧就業對接活動。深化就業援助月活動,實現困難群體就業3.8萬人。
二、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完善
截至目前,各項社會保險參保總人數達855萬人,社保基金收支總體保持平衡。
(一)完善社會保險制度。全面推進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在全國率先實施“全人全責”長期護理保險制度,1.8萬名失智失能人員享受護理保險待遇。深入實施全民補充醫療保險制度,將28種特效高值藥品耗材納入保障范圍,為11.7萬名大病患者提供保障。修訂實施《青島市城鎮職工生育保險辦法》。
(二)提高社會保險待遇水平。調整2018年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養老金標準,連續第14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水平。提高居民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待遇水平。調整1到4級工傷人員3項定期待遇標準。繼續執行養老、醫療、工傷和失業保險降費率政策,為用人單位和職工減負38.7億元。
(三)完善社會保險經辦服務。創建推廣社保待遇領取“FAST認證體系”。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在全國率先啟用電子社保卡,全面推進跨省異地就醫聯網結算,全市161家醫療機構實現異地結算1.3萬余人次。
(四)加強社保基金征繳監管。推進工程建設項目農民工按項目參加工傷保險工作,新開工項目參保繳費費率達到100%。建成啟用社保基金運行監控指揮中心,加強社保欺詐查處和防范工作,確保社保基金安全運行。
三、人才體制機制改革深入推進
預計全年引進各類人才20萬人,其中本專科及以上學歷人才13.5萬人,我市連續七年入選“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十大城市”。
(一)積極推進人才政策創新。圍繞統籌布局領軍人才、產業人才等引進培育工作,出臺實施人才支撐新舊動能轉換五大工程意見,實施22項創新政策。圍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出鄉村人才振興20條新政。圍繞引進外國人才智力,出臺加強新形勢下引進外國人才工作的意見,提高人才工作開放水平。
(二)加大高層次和高技能人才引進培養力度。分類推進職稱制度改革,扎實推進高層次專業技術人才直接參評高級職稱、高技能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職業發展通道貫通試點。新增2家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項目和齊魯技能大師特色工作站。
(三)實施重大引才專項行動。創新舉辦第18屆“藍洽會”,120余個高精尖項目簽約落戶。成功舉辦中國青島留學人員創新創業大賽、2018年國際城市管理青島年會。連續5年舉辦“百所高校千名博士青島行”,啟動“青島招才引智名校行”,延攬1萬余名高層次人才來青創新創業。
(四)優化人才公共服務。全面推行高層次人才服務綠卡制度和服務清單制度,深化人才服務標準化建設。推動高層次人才創業中心和海洋人才創業中心轉型發展。聚焦“一業一策”,推進人力資源服務業創新發展。發布積分落戶辦法實施細則,3003人獲得落戶資格。
四、機關事業單位人事管理制度更加完善
(一)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穩步推進公務員職務與職級并行試點,完成市直機關職級套改和晉升,積極做好試點總結工作。深化聘任制公務員試點、功能區職員管理改革試點。
(二)完善考錄招聘制度。強化人崗匹配,全年新招錄公務員719人。開展面向本土優秀人才招考基層公務員,為基層機關招錄本土優秀人才83人。推動事業單位公開招聘工作公平與效率雙提升,圓滿完成事業單位統一公開招聘組織工作。
(三)提升機關事業單位管理服務水平。以市政府名義印發青島市人民政府任命的國家工作人員憲法宣誓實施辦法。推進公務員職業道德建設工程,加強培訓教育實踐,開展“互聯網+”創意創作大賽等活動。推進公務員平時考核深入開展,開展事業單位人事管理示范點創建,提升機關事業人事管理服務水平。
五、勞動關系保持和諧穩定
截至目前,全市共受理勞動人事爭議案件1.4萬件,立案查處勞動保障監察案件4405件,按期結案率達到99%以上。
(一)完善政策體系。出臺勞務派遣管理辦法,規范勞務派遣市場和勞務派遣用工。出臺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工作考核辦法,構建維護農民工勞動報酬權益長效機制。
(二)推進工資分配宏觀調控。深化國有企業負責人薪酬制度改革,啟動金融企業負責人薪改工作。提高企業最低工資標準,七區、三市用人單位月最低工資標準分別由1810元、1640元調整為1910元、1730元。
(三)加大勞動維權力度。強化專業性勞動爭議調解,全面提高仲裁效能建設水平。在全市組織開展保障農民工工資支付、用人單位遵守勞動用工和社會保險法律法規情況等專項檢查,主動檢查用人單位3992戶。向社會公布31家重大勞動保障違法企業名單,強化勞動違法失信懲戒機制。
六、深入推進“一次辦好”改革
(一)圍繞群眾反映的“證明材料多、辦事往返跑”問題,出臺深化“一次辦好”改革深入推進審批服務便民化實施方案,公布144項“一次辦好”事項清單。取消49項證明材料,市民在網上就能辦好就業登記、失業金申領等事項,啟用社保“智能”服務信息系統,60%的社保服務事項實現“零跑腿”。
(二)圍繞群眾反映的“辦事窗口多、排隊時間長”問題,主動對接公安等部門,建立高校畢業生等人才引進落戶“一個窗口”服務模式。全面推行幫辦代辦制度,開展綜合柜員制試點,實現服務事項綜合受理、一窗服務,辦事時間節省30%以上。
(三)圍繞退休人員反映的“資格認證不方便”問題,在全國率先整合公安、民政、交通等20多個部門信息資源,讓絕大多數退休人員在靜默狀態下,完成資格認證,“零打擾”的服務模式更加健全。
去年的“三民”活動中,我們共收到294條意見建議,目前已全部按期辦結。回顧一年來的工作,盡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就業工作措施力度還需要加強,破解“有崗無人、有人無崗”難題的水平還需要提升;創業服務的專業化、精細化水平還不夠高,城市創業活力還不夠強;社保制度覆蓋范圍還需要提升,待遇保障水平離市民的期盼還有一定差距;高層次人才引進的精準性還需要提高,人才梯次結構還不夠完備,公共服務離“一次辦好”改革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
2019年,我們將圍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努力打造“升級版”的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加快完善社會保障制度,深化人才體制機制改革,深入推進“一次辦好”改革,加快建立“零跑腿、全市通辦”的服務新模式,努力增強廣大市民的獲得感。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