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全市經濟和信息化工作總的要求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全面落實“創新+三個更加”目標要求和“一三三五”工作舉措,圍繞制造強市戰略目標,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遵循高質量發展的總要求,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突出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加快推進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雙百千”行動和“一業一策”計劃,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促進工業創新發展、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勇當全省推動工業新舊動能轉換排頭兵,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主要預期目標: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左右,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收入增長15%左右,完成省政府下達的能耗強度指標。
一、強化政策措施,保持工業經濟平穩增長
(一)加強經濟運行調度。完善百戶重點企業、千戶中小企業監測直報體系,加強月度動態監測和分析預警。定期召開全市工業“三去一降一補”暨工業經濟運行聯席會議,每月對各區市工業增長情況和投資5億元以上的工業大項目建設情況進行現場調度,協調解決影響工業運行和項目建設的突出問題。建立工業經濟運行專項督導機制,定期對各區市工業預期目標、新增能力、項目建設、工業出口、外商投資、民營經濟和相關政策落實等情況進行督導,確保工業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調整完善企業減負相關政策措施,健全企業負擔調查網絡,開展企業減負政策宣傳與督導檢查,協調加強小微企業發展考核,優化企業發展環境。
(二)加強生產要素保障。完善煤電油運協調保障機制,做好電煤儲運調度、電力迎峰度夏度冬和成品油市場保供工作,保障企業用水、用電、用油、用地、融資等生產要素的有序供給。進一步擴大我市企業參加全省電力直接交易試點范圍,實現多方直接交易,降低企業用電成本。加強銀企對接,推進“銀企專線”重點企業專項信貸機制,推動銀行向制造業貸款傾斜。完善產業鏈融資服務體系,以產業鏈核心大企業為主體,為產業鏈上下游企業提供保理、貼現、貸款等融資支持。落實轉貸基金、風險補償、擔保補助、掛牌補貼等政策性措施,深化政銀保合作,擴大政府采購貸業務規模,推行信用保證保險貸款,拓寬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渠道,力爭全年幫助中小企業解決融資280億元。
(三)加強青島制造推介。深化產業鏈配套協作,分行業組織整機企業與零部件企業開展配套合作對接,重點支持中車四方股份發揮山東省軌道交通產業聯盟理事長單位作用,推動聯盟成員單位共同參與國內外軌道交通建設項目,抱團開拓國內外軌道交通裝備市場。組織舉辦2018中國(青島)國際時裝周、中外采購與合作投資洽談會等系列展會,吸引國內外優秀設計師、采購商和投資商來青參展參會,幫助企業開拓“一帶一路”沿線新興市場。開展“青島名牌神州行”系列活動,鼓勵骨干行業協會組織名牌企業參加“中博會”、APEC技展會、中國軟博會、山東網博會等綜合或專業展會,幫助企業爭取訂單、提高品牌知名度。
二、深化項目建設,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
(一)推進制造強市建設。落實用好關于促進先進制造業加快發展若干政策,加快實施“雙百千”行動和“一業一策”計劃,滾動推進300個投資過億元的工業轉型升級項目,組織開展國家工業強基工程重點產品、工藝“一條龍”應用計劃,加快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基地。
(二)推進存量改造升級。全面實施企業技術改造三年提升行動指南,用足用好企業技術改造綜合獎補政策,優化技術改造“雙百”跟蹤服務,對接服務百戶大企業,跟蹤推進100個左右技術水平高、改造投入大、預期效益好、帶動作用強的重大技改項目,“一業一策”推動傳統制造業實施新一輪更大力度、更廣范圍、更高層次的技術改造,加快培育時尚紡織服裝、健康食品飲料、綠色化工建材、高端橡膠輪胎、智能機械設備等新增長點,擴大工業有效投資,提高工業供給質量,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
(三)推進增量加速崛起。加快新引新建項目建設進度,重點抓好總投資5億元以上的100個先進制造業新舊動能轉換項目,確保一汽-大眾華東基地、北汽新能源萊西基地二期、國軒電池二期、力神電池等重點項目全面建成投產,進一步壯大龍頭、做強配套、延伸鏈條,做高做強智能家電、汽車、軌道交通裝備、船舶海工裝備等優勢特色產業。深入開展“千企招商大走訪”活動,聚焦新能源汽車、通用飛機、集成電路、新型顯示、生物醫藥、儀器儀表、機器人、增材制造、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石墨烯新材料等重點產業領域,分行業組織小分隊精準招商,推進純電動乘用車、集成式智能傳感器、芯片封裝、高端軸承、生物醫藥等在談項目簽約開工,補齊高技術制造業和新興產業發展短板。
三、堅持創新發展,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一)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實施工業設計“精品”工程,以輕工、食品、紡織服裝、機械裝備等傳統產業為重點,培育提升一批設計創新能力強的工業企業和設計機構,推出一批工業設計“精品”,新培育60家市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和工業設計中心。舉辦第四屆“青島工業設計促進月”,邀請國際著名設計獎iF、紅點、IDEA等組織機構來青展示交流。開展工業遺產保護利用試點,推薦1-2家單位申報省級以上工業遺產。加快推進家電智能制造、軌道交通裝備、船舶海工裝備、虛擬現實等4家首批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重點支持海爾爭創國家工業云制造創新中心,在增材制造、機器人等優勢特色領域培育新一批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加強產學研對接合作,常態化開展新產品新技術發布活動,指導企業用好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立項實施企業技術創新重點項目2000項,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領域推廣應用一批自主創新產品和技術。
(二)提升工業品牌質量。實施消費品工業“三品”示范引領工程,面向家電、服裝、食品、乳制品、文具、家具等特色行業、重點企業和優勢產品,培育選樹15家市級以上“三品”戰略示范單位。實施“青島名牌”年度培育計劃,推動200家企業建立自主品牌培育管理體系,新培育50個青島名牌產品和服務名牌。出臺實施加強企業家隊伍建設的意見,修改完善青島市企業管理獎管理辦法,開展企業先進管理典型培育、優秀管理創新成果經驗推廣、企業家與企業管理人員培訓工作,全年培訓中小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700名,引導更多中小企業進一步加強創新管理,增強精品意識、質量意識和標準意識,激發企業內生活力。
(三)提升企業競爭實力。研究制定關于鼓勵企業并購重組整合發展的實施意見,優化資源配置,盤活存量資產,促進優勢企業做大做強。推進實施制造業單項冠軍培育提升專項行動,引導企業長期專注細分市場的產品創新、質量提升和品牌培育,爭創5個省級以上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產品)。繼續實施中小企業創新轉型“131工程”,新認定15家中小企業“隱形冠軍”、30家“專精特新”示范企業和80項“專精特新”產品(技術),促進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落實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和新材料首批次保險補償政策,爭取10個山東省首臺(套)技術裝備和關鍵零部件項目,支持企業加快技術裝備與新材料研發應用。
四、堅持融合發展,培育新業態新模式
(一)推進智慧青島建設。制定智慧青島建設年度計劃,協調推進計劃總投資80億元的130個重點項目,力爭30個以上項目建成運營。探索建立智慧城市建設評價指標體系,開展智慧城市系統解決方案評選推廣活動,發展智慧產業,提升智慧服務水平。制定便捷支付城市建設工作方案,推廣和普及非現金支付方式,擴大和升級信息消費,促進和帶動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生物識別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制定“企業上云”行動計劃,推進互聯網數據中心(IDC)和云平臺建設,擴大“上云”企業規模。協調編制全市通信基礎設施專項規劃,推進國際通信業務出入口局爭設、互聯網協議第六版(IPv6)規模部署、信息通信網絡提速和升級工作,城鄉光纖接入能力達到100Mbps。
(二)壯大軟件信息服務業。發揮市中國軟件名城創建和軟件產業發展推進領導小組作用,編制高標準創建中國軟件名城指導意見,抓好“名品、名企、名人、名園、名展”培育工作。落實軟件產業發展政策,提升行業服務水平,推進浪潮大數據、華為企業云、中興科技產業園、百度智創基地、曠視智能商業總部基地等在建項目,積極引進軟件企業,提高軟件園區入駐率。實施工業技術軟件化工程,支持重點企業圍繞大數據、云計算、虛擬現實、集成電路設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加快研發關鍵軟件產品和解決方案,做強軟件開發和信息系統集成服務業。
(三)創新發展互聯網工業。調整充實互聯網工業“555”項目庫,分領域選樹60個以上典型示范項目,引導企業自評估、自診斷和自對標,培育20家省級以上兩化融合管理體系貫標試點示范企業,爭取15個省級以上智能制造、服務型制造等試點示范項目(平臺),推進制造業與互聯網融合發展。貫徹國務院《關于深化“互聯網+先進制造業”發展工業互聯網的指導意見》,推進海爾COSMO、酷特云藍等工業互聯網平臺對標發展。發揮互聯網工業創新發展中心、服務商(國際)聯盟作用,開展企業智能化改造技術對接活動,培育壯大本地智能制造服務商。籌辦世界互聯網工業大會,推動海爾集團與德國弗勞恩霍夫研究院深化合作,加快中德智能制造創新中心、培訓中心等項目落地運營。鼓勵優勢企業分離外包服務環節,培育總集成總承包、遠程運營維護等服務型制造新業態和新模式,壯大研發設計、咨詢評估、檢驗檢測認證等高端中介服務業,促進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發展。
五、堅持綠色發展,提升節能安全環保質效水平
(一)構建綠色制造體系。貫徹綠色制造體系建設評價標準,突出綠色產品、綠色工廠、綠色供應鏈體系建設,優先選擇家電、建材等行業,加快開發具有節能環保、高可靠性、長壽命和易回收等特性的綠色產品;在化工、機械、汽車、紡織等行業,開展生產潔凈化、廢物資源化、能源低碳化等特點的綠色工廠創建;以電器電子、大型成套裝備等行業龍頭企業為依托,推動構建涵蓋采購、生產、營銷、回收、物流等環節的綠色供應鏈;加大企業清潔生產推進力度,年內組織認定20戶自愿性清潔生產單位,力爭20個企業和產品進入國家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示范名單。
(二)降低能源資源消耗。制定全市節能工作方案,加強區市和重點用能企業能耗預警和調控,強化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審查和監管,確保圓滿完成省政府下達的能耗強度指標。加大節能技術與產品推廣力度,推進海水淡化等資源綜合利用,指導10個省級以上開發區開展園區循環化改造,推動6家重點企業開展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試點。探索制定節能量、用能權交易基本規則,爭取列入國家節能量、用能權交易城市。健全散煤清潔化治理工作機制,完善財政獎補政策,加強清潔煤炭供應保障和推廣應用,強化對儲煤場、煤炭經營單位的動態監管,嚴格落實煤炭經營質量標準和防污染措施,配合做好大氣污染防治工作。
(三)強化安全隱患治理。強化隱患整治、風險管控和監督檢查,做好民爆行業安全監管、油氣管道保護、電力設施和電能保護、成品油市場管理、鹽業行業管理、食鹽專營與儲備管理、重大活動無線電安全保障、禁化武履約等工作。落實中央環保督察移交化工問題整改措施,督促相關區市清理整頓違規非法化工生產企業。按照全省統一部署,開展新一輪化工生產企業“四評級一評價”(安全、環保、節能、質量評級和綜合評價),確定“三個一批”名單(鼓勵一批、提升一批和關閉一批)。落實全省化工園區、專業化工園區和化工重點監控點認定管理辦法,完成新河生態化工基地、董家口臨港石化產業園重新認定,做好專業化工園區和化工重點監控點調查摸底和認定管理工作,指導相關區市研究制定危化品生產企業搬遷改造政策,分類推進園區外危化品生產企業搬遷、轉產或關閉,引導化工生產企業“進區入園”。
六、深化載體建設,營造良好雙創發展環境
(一)提升產業集聚園區。實施“雙集聚雙示范”(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高技術制造業集聚區)工程,用好市級專項資金和區市配套資金,加強園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推進工業產業集聚區升級發展。加快產業鏈龍頭及關鍵配套項目定向集聚,提升產業協同創新、產業鏈金融等配套服務能力,突出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領域,跟蹤培育2家省級以上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突出智能家電、軌道交通裝備等優勢產業領域,著手培育1-2個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二)打造小微雙創基地。推進實施小企業產業園和創業基地滾動培育計劃,新認定10個市級小企業產業園和創業基地,引導小微企業入園集聚發展。在建設運營好6個國家級小微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的基礎上,大力推進中藝文化創意產業園、天安數碼城、藍貝創業園、哈工程船舶、藍色生物等5個示范基地培育創建工作,爭創2個國家小微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落實小企業產業園工業標準廠房分割轉讓政策,大力推廣單層分棟、多層分棟、工業上樓等經驗模式,讓政策紅利惠及更多中小企業。
(三)優化企業服務平臺。拓展大企業直通車服務功能,及時協調解決大企業生產經營難題。依托中小企業三級公共服務平臺網絡,打造“青企微服務”品牌,開展“一周一策”“專家在線”“企業家在線”、中小企業講壇等系列活動,新培育10個市級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爭創2個國家級示范平臺,提高雙創服務的精準度和實效性。加強與工信部“創客中國”平臺、德勤(青島)雙創服務中心的對接合作,舉辦第四屆“市長杯”小微企業創新大賽,開展形式多樣的中小企業創業路演和志愿技術服務對接活動,吸引優秀創新團隊和創業項目來青發展。實施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行動,支持大企業延伸服務,建成運營5個協同創新服務平臺,引領帶動中小企業向平臺型大企業聚集,培育10家中小企業“四新”經濟示范單位,推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
七、強化責任擔當,提高駕馭工作的能力水平
(一)強化理論武裝。全面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入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扎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增強“四個自信”,不斷提高政治站位。圍繞“創新+三個更加”目標要求,落實“一三三五”工作舉措,強化率先走在前列的責任擔當,找準青島制造在全省、全國和全球產業發展格局中的目標定位,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制造強市建設、新舊動能轉換、工業轉型升級等重大課題,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增強各項工作的科學性、預見性和主動性。
(二)推進依法行政。深化“放管服”改革,研究修訂《青島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小企業促進法>辦法》,落實行政權責清單動態調整制度、“雙隨機、一公開”執法檢查制度、行政執法“三項制度”、行政處罰裁量基準制度,深化“互聯網+行政審批”和“互聯網+政務服務”,完善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的決策程序,推行重要文件合同合法性審查、規范性文件“三統一”制度,落實“七五”普法規劃,推進“互聯網+法治宣傳”行動,提高法治意識和依法行政水平。
(三)加強作風建設。堅持黨建與業務兩手抓、兩手硬,突出問題導向,層層壓實責任,深化黨風廉政建設和作風效能建設,馳而不息正風肅紀,持之以恒整治“四風”新表現、舊頑疾,堅定不移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牢固樹立正確的選人用人導向,把尚實干、勇作為、敢擔當、抓落實作為評價考核干部的重要標準,打造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黨員干部隊伍,扎實做好動能轉換、軍民融合、產業扶貧、對口支援等工作,提高駕馭經信工作的能力,推動全市工業和信息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