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市經濟信息化委深入貫徹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保運行、抓項目、促創新、優服務,推進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雙百千”行動和“一業一策”計劃,工業經濟運行緩中趨穩,新舊動能轉換扎實推進,我市連續第二年被評為“促進工業穩增長和轉型升級成效明顯的市”,受到國務院督查激勵。
一、強化政策落實,保障工業平穩運行
(一)加強經濟運行調度。召開工業“三去一降一補”暨工業經濟運行聯席會議,定期調度工業運行指標和項目建設進度;開展百戶重點企業、百戶高成長中小企業大走訪,宣傳扶持政策,協調解決企業生產經營難題。1—10月份,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8%,分別高于全國0.4個、全省1.4個百分點。
(二)強化生產要素保障。牽頭制定實施簡化獲得電力專項行動方案,低壓用戶獲得電力實現電表前“零投資”,清退臨時接電費1.3億元;組織1600余家企業納入全省電力交易市場,全年可為企業節約電費超過1億元。會同有關部門落實企業減負降本政策措施,督促有關區市、單位返還涉企保證金105.8億元。搭建“銀企專線”“隱形冠軍貸”等優惠貸款平臺,推廣產業鏈融資服務模式,落實轉貸基金、擔保補助、風險補償等政策性措施,1—10月份幫助3178戶次中小企業解決低成本融資292億元。
(三)幫助企業開拓市場。舉辦2018世界互聯網工業大會、青島國際時裝周、中小企業中外采購暨技術合作洽談會,組織企業參加APEC技展會、中博會等重點展會,共幫助300多家企業爭取意向訂單近10億元。開展產業鏈配套合作對接活動,15家本地零部件企業與北汽新能源簽訂配套合作意向,我市企業研發的軌道交通信號系統、制動系統、監控系統等進入地鐵項目配套。
二、深化項目建設,精準招商實現突破
(一)加快項目建設進度。滾動推進總投資2700億元的425個工業轉型升級重點項目,一汽大眾華東基地、杰華生物等百余個項目竣工投資,北汽新能源實施升級擴能,一躍成為全國最大的純電動乘用車生產基地。制定工業強基工程三年行動方案和軍民融合產業深度發展實施意見,高速動車組鉤緩裝置等8個項目列入國家工業強基工程重點產品和工藝示范應用推進計劃。
(二)推進企業技術改造。開展企業技術改造服務年活動,加強百戶重點企業、百個重大技術改造項目跟蹤服務,為200余個技改項目安排綜合獎補過億元,制定出臺支持仿制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扶持政策,7家醫藥生產企業25個仿制藥產品正在開展一致性評價。發揮工業引導基金助推發展作用,2批8支參股子基金累計對43家(次)企業完成股權投資6.8億元。
(三)深化產業精準招商。突出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生物醫藥、高端裝備制造等重點領域,走訪洽談60余個招商項目,上汽通用五菱新能源乘用車、修正藥業等25個簽約。其中,計劃投資150億元的協同式集成電路、一期投資180億元的12英寸模擬集成電路項目落地開工,實現我市投資過百億集成電路大項目零的突破,在破解長期“缺芯少面”短板問題上邁出關鍵一步。
三、突出創新引領,促進企業提檔升級
(一)加強創新體系建設。新增3個國家級、22個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和1家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新獲批承建機器人、3D打印、石墨烯材料等3個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船舶海工裝備和工業互聯網等2個創新中心率先通過省級驗收。立項實施企業技術創新重點項目2201項,2325家企業享受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額60.5億元。舉辦第四屆工業設計促進月活動,23件作品榮獲“省長杯”工業設計大獎,7件作品入圍2018中國優秀工業設計獎百佳榜單,其中海爾卡薩帝冰箱榮登十大金獎,成為全國唯一的金獎“三連冠”;另有26件產品榮獲國際知名工業設計大獎。
(二)增強企業競爭實力。落實培育大企業、促進“小升規”獎勵政策,新創4個國家單項冠軍企業(產品),總數達到10個;17家中小企業獲評行業“隱形冠軍”,總數達到57個;新培育10項山東省首臺(套)技術裝備,4項產品獲得首臺(套)技術裝備保險補償4255萬元。牽頭制定加強企業家隊伍建設的意見,成立企業家學院,2名傳統產業創新人才獲評泰山產業領軍人才。開展消費品工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專項行動,50多個青島名牌產品通過專家評價進入社會公示階段,西海岸新區入選全國“三品”戰略示范城市,2項管理創新成果榮獲全國“質量標桿”。
(三)推進兩化深度融合。協調編制全市通信基礎設施專項規劃,調度推進130余個智慧青島建設項目,評選推廣百佳智慧城市優秀解決方案,我市成為首批5G試點城市,再次榮膺中國領軍智慧城市。出臺加快培育提升“五名”高標準創建中國軟件名城實施意見,推進浪潮大數據等15個支撐項目,新增33個國家級優秀軟件產品和2個省級軟件產業園區。1—10月份,全市軟件業務收入1880億元,增長15.6%。實施“企業上云”行動計劃,選樹扶持200個互聯網工業、機器換人、兩化融合示范項目,47個項目入選國家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創新工程、人工智能融合創新、大數據產業發展等試點示范專項,總數居副省級城市首位。
四、加強載體建設,提高雙創服務效能
(一)提升綠色集聚水平。考察學習外地先進經驗,研究制定市級產業集聚區創建實施方案和考核評價辦法,引導各區市聚焦主導產業,集中要素資源,打造各具特色、錯位競爭的產業集聚區。協調爭取董家口、平度新河兩個化工園區通過省政府認定,為金能科技、海灣化學等投資過百億元高端化工項目開工創造了條件。大力推行綠色制造,3家綠色工廠、22個綠色設計產品進入國家綠色制造示范名單,2個項目獲得國家綠色制造集成專項支持,8家企業(成果)獲評省節能獎,15個節能新技術和新產品入選省重點推廣目錄,全面完成省政府下達的能耗強度指標。
(二)打造小微雙創基地。組織60個小企業產業園和41個小微企業雙創基地列入年度培育計劃,新創建2個國家級小微企業雙創示范基地和5個制造業雙創平臺示范項目。推廣工業樓宇和標準廠房分割轉讓模式,城陽區出臺“工業上樓”扶持政策,即墨國際服裝城為40多家企業辦理標準廠房分割產權證。
(三)優化服務企業平臺。梳理公布45項“一次辦好”審批服務事項以及服務指南,協調30多個大企業直通車成員單位辦理涉企服務事項近2萬件次,組織192個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臺網絡單位開展扶持小微企業專項活動1300余場次、服務企業16萬余戶次,新創建3個國家級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范平臺。舉辦“市長杯”小微企業創新大賽暨“創客中國”軍民融合專題賽,10個項目入圍全國大賽200強,2個項目進入全國總決賽,榮獲企業組唯一一個一等獎、創客組一項三等獎,創歷屆最好成績。
去年“三民”活動以來,我委對各種渠道收集的141條市民意見建議逐一研究辦理,并落實到全年工作中。近期,我們通過解放思想大討論和雙百企業大走訪,深切感受到,由于外部挑戰變數明顯增多,結構調整陣痛繼續顯現,工業下行壓力有所加大。一是發展后勁不強。盡管全市工業投資增速實現由負轉正,但工業園區主導產業不集聚、土地利用不集約,招商項目落地難、推進慢,導致在建和竣工大項目仍然偏少。二是質量效益不高。盡管我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保持兩位數增長,但產品出廠價格與原料購進價格增速持續倒掛,導致規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速仍然低于全國和全省平均水平。三是創新服務有待提高。盡管我們采取政策扶持、減負降本、走訪幫扶等系列措施幫助企業解決了一些難題,但在破解企業缺資金、缺訂單、缺人才等痛點、堵點和難點方面,仍然視野不夠寬、辦法不夠多,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
在即將到來的2019年,我們將堅持問題導向,強化責任使命擔當,激發干事創業情懷,緊盯“雙招雙引”重大項目、百戶重點大企業、千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三張清單”,實打實抓項目建設,面對面為企業服務,真正把解放思想大討論的創新成果轉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為推進實施新舊動能轉換、經略海洋、軍民融合、鄉村振興等全市重大戰略做出應有的貢獻。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