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全市科技創新工作的總體要求是: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圍繞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和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要求,緊緊抓住創新這個“牛鼻子”,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靶向產業升級需求,堅持以科技成果轉化為主線,突出創新源頭供給、科技服務提升和新興產業培育三大重點任務,狠抓落地落細落小落實,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支撐引領作用,努力把青島建設得更加富有活力、更加時尚美麗、更加獨具魅力。
主要工作目標:全社會研發經費占生產總值比重力爭達到2.88%,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25件,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增長超過25%、達2500家以上,技術合同交易額增長超過16%、達140億元以上。全市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更加突出,產學研對接更加緊密,科技成果轉化更加順暢,高技術產業加快發展,新舊動能轉換內生動力持續增強。
一、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
將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全面深刻領會十九大精神實質,在學懂弄通做實上狠下功夫,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新時代科技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堅持黨對科技工作的全面領導,全面貫徹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方略,在全市科技系統牢固樹立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堅持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堅定不移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貫穿到科技工作全過程各方面。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認真踐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緊緊依靠廣大科技工作者扎實推進科技創新,緊緊依靠科技創新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走在前列任務目標,不斷深化創新型城市建設,助力創新型省份建設,支撐引領全市經濟發展由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發展,為推動我市率先走在前列做出應有貢獻。
二、多措并舉發展高技術產業
1.“一業一策”推進高技術產業發展。一是加強統籌調度。針對全市高技術產業25個細分領域,按照“雙百千”工程部署,落實高技術產業“一業一策”行動計劃,會同發改、經信、食藥、環保、大數據等牽頭部門及相關區市,建立工作臺賬和協作機制,及時協調解決產業培育發展中的重大事項,確保工作有序穩步推進。二是抓實產業培育。針對由科技部門牽頭的8個產業細分領域,進一步明晰產業布局,細化發展路徑,開展專業化招商走訪,確定工作時間表、路線圖、責任人,全鏈條部署、全要素發力、全方位推進,力爭高技術產業盡快發展壯大。
2.建設國家級重大創新基地。一是支持海洋國家實驗室建設,實施中長期發展規劃,加快E級超算等大型科研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共建國內外聯合研發平臺,借助省級領導小組成立的契機,進一步理順工作體制機制。二是加快國家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建設,組建理事會和專家委員會,推動高速磁懸浮實驗中心、軌道交通系統集成實驗室等6個項目全面開工,加快中國航發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等研發機構和人才團隊引進,努力打造引領世界高速列車科技與產業發展的“火車頭”。三是推進中科院青島科技創新基地建設。依托中科院青島科教園,以中科院海洋所為核心推進建設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以中科院青島生物能源所與大連化物所融合為契機,建設中科院潔凈能源創新研究院(青島),著力打造國內一流新能源科技創新高地,加快科研成果轉化落地。四是推動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力爭青島大學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正式獲批,積極爭取山東科技大學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列入省部會商,做好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考核評估工作,增強服務地方產業發展能力。
3.抓緊抓實科技大項目。一是瞄準國家戰略,全力支持高校、院所、企業參與國家重大科技工程。重點推進海爾開展國家科技創新面向2030“智能制造和機器人”重大項目試點,組織海信爭取人工智能專項,支持北航研究院、深海基地、歌爾等申報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二是聚焦地方發展,著力突破一批產業關鍵技術。微電子領域,重點開發激光器芯片、電力載波通信、光模塊等技術;人工智能領域,重點開發無人系統、智慧生活、智能交通等技術;生物醫藥領域,重點開發海洋生物醫藥、生物制品、工業酶制劑等技術;先進制造領域,重點開發水下機器人、大幅面增材制造裝備、深海作業裝備等技術;儀器儀表與醫療器械領域,重點圍繞通訊、醫療、海洋、安全等方面開發通訊測試、電波傳播檢測、數據信息采集分析、光電醫療等技術;航空航天領域,重點圍繞小型航空發動機、工業無人機等方面開發新型整體設計、整機試驗驗證、高光譜成像及傳輸、遠程控制指揮等技術。
4.推動高技術產業園區建設。一是推動山東半島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加快發展。結合自身定位,在體制機制、人才集聚、成果轉化、開放合作、財稅金融等方面先行先試,著力打造成為全市創新驅動發展核心引擎和經濟發展新的增長極。二是啟動藍谷省級高新區升級工作。發揮海洋科教資源集聚優勢,大力發展海洋高技術產業,積極組織申報海洋特色的國家高新區。三是抓好高技術產業基地建設。重點推進微電子、虛擬現實、智能儀器儀表、海工裝備、機器人等基地或園區建設。
5.強化產業高端人才支撐。一是靶向產業引才。積極發揮企業、高校院所作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緊扣產業需求多途徑引進人才、多元化培育人才、多方式使用人才,使人才資源充分融入地方創新發展。二是構建人才梯隊。實施高層次人才團隊、創業創新領軍人才、青年創新人才等引才育才計劃,構建多層次、梯隊式的科技人才引進培養體系,筑牢創新發展的人才基礎。三是創新人才服務。積極組織申報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省泰山產業領軍人才計劃等,爭取更多科技人才躋身“省隊”“國家隊”。開展人才項目績效評估,更精準把握人才工作內在規律,更好服務人才創新創業發展。四是完善政策體系。聚焦微電子、軌道交通等重點產業人才需求,梳理既有政策資源,借鑒外地先進做法,會同有關部門進一步完善人才住房、安居落戶、醫療社保、家屬安置等政策服務,使人才引得來、留得住、干得好。
三、實施科技型企業培育“百千萬”工程
6.打造百家重點高企。加大對企業創新發展支持力度,培育壯大百家發展前景好、創新能力強、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成長性高新技術企業,帶動形成高技術產業和未來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建立重點企業“一對一”聯系制度,責任到處、包企到人,切實解決企業發展難題。
7.培育千家千帆企業。深入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千帆計劃”,改“漫灌”為“滴灌”,在科技金融、孵化服務、研發服務等方面精準施策,切實抓好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技術先進型服務企業認定等工作,全面落實稅收減免、認定補助、加計扣除等普惠性扶持舉措,著力激發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活力,加快“小升規”“企成高”,壯大高新技術企業后備軍隊伍,爭取全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超過2500家。
8.服務萬家小微企業。面向全市科技型小微企業創新發展需求,健全完善企業創新服務體系。科技創新券使用范圍在市級孵化載體基礎上進一步擴大。專利權質押保證保險貸款政策范圍擴大至全市科技型中小微企業。以政府購買服務方式遴選知識產權服務機構,為小微企業提供知識產權托管服務。線上線下雙渠道開展科技服務入園區,以政策講堂、公益培訓、網絡互動等方式,對科技園區和企業宣貫解讀科技創新政策,全年開展各類活動不少于150場,全市科技型小微企業數量達到11000家以上。
四、加快推動科技成果轉化
9.構建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建設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在“模式、路徑、架構、體系”四方面先行先試,形成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地方特色。加快國家海洋技術轉移中心建設,優化專業分中心布局,形成高端特色的海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服務體系,推進藍谷技術轉移中心投入運營。
10.搭建科技成果轉化平臺。探索建立多層次技術轉移服務架構,鼓勵區市結合自身特色建設區域性技術市場,支持高校院所依托優勢學科建設“有根”的技術轉移平臺,推動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向區域化、專業化、高端化、市場化發展。著力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圍繞高技術產業發展,分專題、分領域組織產學研對接活動,為高校院所與本地企業產學研合作搭建平臺,年內組織各類成果轉化對接活動200場以上,力爭全年技術合同交易額超過140億元。
11.促進高校院所成果轉化。出臺鼓勵高校院所成果轉化政策,進一步引導本地高校院所以創辦企業、轉讓許可、合作開發、作價入股等形式開展科技成果本地轉化,以實際貢獻為依據進行獎勵。引導高校圍繞地方發展設置學科專業,建立專業化的成果轉移轉化機構,建設眾創空間、孵化器、科技園等孵化載體。支持企業聯合高校院所組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或設立研發機構,開展科技成果集成熟化試點,促進更多高校院所科技成果本地轉化。
五、優化科技創新服務體系
12.優化創業孵化服務。一是推進孵化載體提質增效,支持龍頭骨干企業、高校院所建設專業孵化載體,引導孵化器向專業化發展。推廣海爾“人人創客”模式,鼓勵大企業圍繞產業創新鏈開放共享資源,搭建創新創業平臺。二是引進國內外知名孵化運營機構共建國際孵化器、離岸孵化器等,加快提升孵化服務專業化、國際化水平。三是利用現有孵化硬件空間,培育“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創業孵化鏈條,實現孵化服務由“企業集聚”向“產業培育”轉變。四是舉辦國際雙創節,圍繞投融資、創新創業大賽、創業展示交易等方面開展創新創業活動,吸引高水平人才、項目和資本落戶,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氛圍。
13.增強科技金融服務。一是進一步強化與“一行三局”合作。重點推進與人民銀行青島中心支行“投保貸”和“行長走千家”,與保監局“政銀保”,與證監局“雙創債”,與銀監局“銀企對接”等業務工作,會同銀監局、青島銀行共同爭取國家第二批“投貸聯動”試點。二是擴大股權債權融資規模,不斷創新融資模式和產品。股權融資方面,不斷完善基金融資鏈條,爭取年內新增基金8支、總規模超25億元,積極爭取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支持;債權融資方面,年內力爭為200家次以上企業提供擔保、專利質押、“政銀保”等各類貸款融資服務。三是強化科技金融服務平臺建設。聚焦千帆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調研收集千家企業金融服務需求,為企業提供針對性解決方案。
14.完善知識產權服務。一是深入實施國家試點示范。圍繞國家知識產權強市、國家知識產權運營服務重點城市建設,深化知識產權管理改革,推動知識產權創造保護運用。二是完善運營服務體系。建設市知識產權運營服務平臺,設立政策性運營基金和市場化投資基金,在市北區、嶗山區分別搭建橡膠化工、海洋經濟運營服務平臺。實施專利導航產業創新工程,在招才引智、產業培育、重大項目中運用導航研究成果。三是提升服務保障能力。推行專利代辦服務數字化、信息化、標準化建設,爭取設立國家、省級知識產權培訓基地,共建青島大學知識產權學院。四是強化知識產權服務。會同公安、商務、法院、海關等相關部門建立聯合執法、訴訟調解對接、進出口執法協作等機制,構建知識產權大保護體系。
15.強化科技綜合服務。一是促進大型科研儀器共享。按照“應入盡入”原則,爭取新增入網儀器200臺套;加強與海關免稅進口科研儀器數據庫對接,爭取實現國家備案免稅進口儀器開放共享;啟動建立共享服務評價體系,對共享科研儀器分門別類開展服務評估。二是完善科技文獻共享服務,免費向社會提供期刊、論文、專利、標準、圖書、法律法規、年鑒等共享服務,推廣建設企業文獻服務站。三是推進科技服務便捷化。通過科技大數據平臺、研發投入服務系統、“科技通”APP和微信公眾號等方式為各類創新創業主體提供更便捷的新媒體“互聯網+”服務。
六、推動科研院所深度服務地方發展
16.靶向產業精準招商。重點圍繞我市亟需發展的高技術產業,有針對性引進高端研發機構。推進華東理工、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歌爾微電子研究院等研發機構落地發展。創新招商模式,依托中科院、中國電科、中船重工等“集團軍”開展體系化招商,以所招所、以企招企,吸引帶動體系內單位及上下游關聯產業來青發展,推進中科曙光全球研發總部基地和高端服務器生產基地、中電科儀器儀表和力神(青島)電池、中船重工海洋裝備研究院等項目加快建設。
17.發揮院所產業平臺作用。著力促進引進院所服務地方,推進中科院青能所、輕型動力所、應化所及哈工程科技園等建設產業園區,在合成生物與新能源、輕型航空發動機、高強鋁合金、船舶裝備等領域實現產業化應用;推動西北工大、中國航天13所、武漢理工等新落地院所,圍繞高技術產業明確發展目標與技術路徑,加快重點領域產業化項目實施。
18.激發科研院所創新活力。一是創新體制機制。全面推行理事會領導下的院所長負責制,建設充滿活力的新型研發機構。探索引進院所股權多元化改革,推進中電科儀器儀表公司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試點。二是健全服務體系。支持引進院所加強科研條件建設,打造科技創新高端服務平臺,為重點產業領域中小企業提供科研開發、檢驗檢測、技術咨詢、人才培訓等科技服務。三是開展績效評估。制定科研院所服務地方評估指標體系,定期發布評估結果,將其作為對院所支持的參考依據,促進引進院所與地方發展深度融合。
七、構建國際科技合作新格局
19.充分鏈接國際創新資源。落實“一帶一路”戰略,通過政府間科技合作項目、中外聯合技術研發等方式,強化與沿線國家對接合作。圍繞打造國際海洋科技名城,依托海洋國家實驗室、國家深海基地,充分發揮海洋科研優勢力量,積極參與全球海洋科技合作,深層次融入全球海洋創新網絡。全面落實與科技部簽署的科技外交官服務協議,充分發揮科技外交官作用,拓展國際科技合作渠道。
20.支持技術創新“走出去”。推進海爾、海信等大企業加快海外研發中心布局,形成全球化研發創新網絡。支持中車四方加快建設德、英、美、泰等聯合研發機構,打造中國高端裝備“新名片”。鼓勵歌爾聲學、蔚藍生物、德才裝飾等創新型企業加快“走出去”步伐,發揮技術創新優勢開拓國際市場,樹立企業國際化發展的新理念。推進中國-馬耳他海水養殖聯合研究中心、中國-印尼水生生物聯合實驗室等建設,進一步拓寬國際技術合作新渠道。
21.抓好先進技術“引進來”。支持日東電工(青島)研究院、西門子青島創新中心、亞馬遜AWS聯合創新中心等技術創新平臺建設,加快國際技術轉移。推動蔚藍-ADM聯合研究中心、中烏特種船舶研究設計院、中烏先楚研究院等一批聯合研發機構開展技術協同攻關,提高關鍵技術研發水平。依托中德國際生態園、中美國際科技創新園、中烏(青島)技術交流中心等載體,引進先進技術在青落地轉化。
22.營造良好國際合作環境。鼓勵建立各類國際學術聯盟、協會,支持重要國際科技組織在青設立地區總部或分支機構。發揮國際科技合作基地、阿斯圖聯盟等平臺作用,集聚國際先進技術、項目、人才在青交流合作。舉辦國際技術轉移大會、鰲山歐亞科技論壇等大型國際交流會議,打造品牌會展,深化人文交流,增進互信了解,不斷提升我市國際影響力。
八、強化科技惠民促進民生改善
23.推進農業科技創新。一是在生物育種、土壤改良、動物疫苗、智能農機裝備、健康養殖、光伏農業等重點領域布局實施一批農業科技創新重點項目。二是實施中央引導地方科技發展專項,從育苗、種植、飼料及養殖等全方面布局,通過引種熱帶水果、發展立體種植、優化雜交栽培技術等項目,帶動周邊農戶勞動就業300人以上,使農民年增收2萬元以上。三是實施科技特派員工程,打造千人規模的科技特派員隊伍,切實增強貧困地區創新創業和自我發展能力。
24.強化社會發展科技支撐。圍繞環境保護和公共安全等熱點、難點問題,加強技術攻關和惠民示范工程建設。建立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示范系統,利用新能源替代傳統化石能源,促進節能減排和低碳環保。組織開展食品分析檢測系統研究與應用示范和危險氣體泄漏源檢測定位應用示范,為食品安全和城市安全提供技術支撐保障。基于交通大數據建立城市智慧泊車管理平臺,開展停車資源一體化管理試點,著力緩解停車難和路面車輛亂停放等問題。
25.加快醫療健康研發創新。一是優化醫學創新鏈條和組織模式,以應用為導向、臨床轉化為目標,加強重大疾病防控關鍵技術研發。二是加大創新藥物等重大專項開發,重點支持Ⅰ類自主創新生物醫藥、靶向抗體藥物、生物電醫療傳感器、海洋生物醫用材料、人工智能輔助診療系統等開發。三是搭建基于大數據、云服務的智慧健康移動醫療平臺,提升便民醫療網絡化、智能化服務水平。
26.實施科技精準扶貧。深入貫徹國家、省、市精準扶貧工作部署,瞄準貧困地區科技需求,通過星創天地孵化、成果推廣應用、園區平臺建設、脫貧帶頭人培養、科普進鄉入村等行動,深入探索科技精準扶貧新模式,著力形成脫貧和貧困地區創新驅動發展長效機制。扎實落實“第一書記”掛職幫扶、菏澤和隴南對口幫扶等重點任務。
九、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激發創新發展活力
27.推進科技計劃管理改革。一是落實新修訂的科技計劃項目管理辦法,細化工作規程,構建更科學嚴謹、透明高效的計劃管理體系,切實保證科技計劃管理公開、公平、公正。二是制定科技計劃項目評估管理辦法,通過科技評估檢驗科技政策與項目實施效果,切實提高財政資金使用效益。三是建立科技報告制度,在高校院所、重點企業分類開展科技報告試點,以點帶面、逐步鋪開,探索建立涵蓋項目全過程的科技報告體系。四是加強科技誠信體系建設,制定出臺科技計劃失信行為記錄辦法,建立科技信用評價體系,強化項目監管和科技誠信結果運用。
28.深化科技獎勵制度改革。一是落實國家科技獎勵制度改革部署要求,不斷提高科技獎勵學術性、透明性、權威性和公信力。二是健全科技獎勵制度,拓寬申報渠道,加大外地評審專家比例,實現異地評審常態化,保障專家評審履職盡責。三是進一步完善旁聽、錄像等環節,面向社會各界接受監督,暢通異議舉報渠道,實行誠信承諾機制,建立科技獎勵誠信檔案。
29.強化科技創新統籌協調。一是推進科技創新數據協同共享,依托科技大數據平臺,逐步實現與政府相關部門、區市、高校院所等單位科技數據融合共享、互聯互通,進一步強化科技創新信息化支撐作用。二是建立科技決策咨詢體系,完善專家咨詢委員會、評估委員會和智庫聯盟建設,組織開展科技創新戰略與技術預見研究,為全市重大科技創新決策提供參考。三是進一步發揮市科技創新委員會統籌協調作用,加強部門協同、區市聯動,建立聯系緊密、合作深入的協作機制,形成全市推動創新發展的強大合力。
十、全面加強新時代科技管理隊伍建設
30.切實增強科技創新工作的使命擔當。深入領會黨的十九大關于新時代科技創新發展的內涵要義,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及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準確把握當前全市經濟發展爬坡過坎的嚴峻形勢,突出科技創新在新舊動能轉換中的支撐引領作用,進一步明確定位、搶抓機遇、強化擔當、狠抓落實,著力提升成果轉移轉化能力、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和產業創新發展能力,不斷激發和釋放新動能,促進經濟社會發展邁向更高水平。
31.扎實落實全面從嚴治黨各項新要求。著力加強科技系統黨的建設,全面推進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把制度建設貫穿其中,堅持推進“兩學一做”制度化常態化,扎實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持續深入解決黨建業務兩張皮問題。堅定不移全面從嚴治黨,馳而不息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堅決杜絕“四風”新表現,持之以恒正風肅紀,結合市委巡察整改要求,推進全面從嚴治黨與科技創新工作深度融合,在科技項目與資金管理等重點領域健全完善權責清晰、措施有力、制度管用、監督到位、預警及時的廉政風險防控機制,確保權力規范運行。
32.打造高素質科技干部隊伍。準確把握科技工作新形勢新任務新方向,抓好科技系統干部隊伍理論和業務培訓,組織開展科技講堂、專題講座等活動,著力強化調查研究,不斷提升適應時代發展的專業化素質,切實提高領導和推動新時期科技創新事業發展的能力。持之以恒開展機關文化建設,營造昂揚向上、風清氣正的機關文化,提升干部隊伍向心力、凝聚力、戰斗力,激發干部創新激情與創業熱情,努力建設一支在新時代尚實干、勇作為、敢擔當的科技干部隊伍。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