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別 |
序號 |
目標名稱 |
目標內容 |
重點工作目標 |
1 |
強化新舊動能轉換科技支撐引領 |
系統謀劃布局,出臺新舊動能轉換科技創新行動計劃,部署實施“六大行動”。著力培育高技術產業,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制造、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現代海洋等重點領域,組織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和創新成果轉化,積極爭取承擔國家、省重大科技項目。加強研發投入,力爭研發經費占比位居省內前列。加大引才力度,構筑科技人才梯隊,筑牢創新發展人才基礎,爭取省級以上重點人才工程入選數量保持全省領先。深化科技管理改革,落實新修訂的科技計劃項目管理辦法,進一步優化計劃構架,完善科技誠信體系,建立科技報告制度,加強科技智庫建設,強化對產業發展的全鏈條、一體化支撐。 |
2 |
推進國家級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建設 |
突出海洋特色,推進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建設,實施“透明海洋”等重大科技專項及工程,提升城市海洋科技創新能力。推動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中科院潔凈能源創新研究院(青島)建設。推動國家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建設,完善管理體制機制,加快軌道交通系統集成實驗室、高速磁浮實驗中心等項目建設。抓好各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培育建設,爭取青島大學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正式獲批。推動青島藍谷省級高新區申報國家級。 |
3 |
加快推動科技軍民融合 |
探索創新科技軍民融合機制,啟動建設軍民融合科技創新中心,積極推進軍民科技協同創新平臺建設,構建“運營公司+創新聯盟”發展模式,著力破解科技軍民融合障礙壁壘。全力推進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航空產業創新基地、哈工程船舶科技園等軍民融合重點項目建設。打造軍民融合特色孵化載體,加快培育軍民融合科技型企業。積極推進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相關改革任務。 |
4 |
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
推動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建設,制定實施方案。完善技術交易市場體系,加快建設國家海洋技術轉移中心,優化專業分中心布局,推進藍谷中心投入運營。針對破解科技成果轉化信息不對稱問題,實施產學研對接專項行動,年內組織各類對接活動200場以上,暢通成果轉化渠道,促成更多成果轉化落地。支持企業、高校和研究機構等建設專業孵化器和雙創平臺,構建覆蓋城鄉的創業孵化體系。 |
5 |
發揮高校院所服務地方作用 |
強化政策引導,突出知識價值導向,鼓勵高校院所與我市深化產學研合作,促進科技成果本地轉化。靶向重點產業開展科技招商,圍繞“中科系、高校系、企業系、國際系”積極引進高端研發機構和科技型企業,加快推進華東理工、武漢理工、西北工大等在青落地發展。推動中科院青能所生物質能源示范基地、中電科儀器儀表產業園、中船重工海洋裝備研究院、歌爾微電子研究院等建設,加快新興產業培育發展。開展引進院所服務地方績效評估,進一步促進引進院所與地方發展深度融合。 |
6 |
加強國際科技交流合作 |
圍繞國際海洋名城建設,發揮海洋科技優勢,加強與歐、美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科技交流合作。鼓勵高校院所、企業技術創新“走出去”“引進來”,推動蔚藍-ADM聯合研究中心、中烏先楚研究院等項目加快建設。推進中電科22所參與子午圈大科學計劃立項培育工作。爭取哈工大科技園獲批國家級國際技術轉移中心。舉辦國際技術轉移系列活動,拓寬國際科技合作渠道。做好上合峰會相關服務保障工作。 |
7 |
強化科技惠民促進民生改善 |
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科技特派員工程,加強星創天地建設,推進農業科技精準扶貧。加強現代農業技術攻關,在海水稻研發、蔬菜生物技術育種及土壤改良等領域布局實施科技創新重點項目。加快醫療健康研發創新,推進市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建設,組織開展智能輔助診療、疾病防控等技術研發,支持Ⅰ類生物醫藥項目開發。加強環境保護、清潔能源利用、公共安全等領域科技支撐,布局建設城市污水治理、大氣污染防治、餐廚垃圾處理等一批示范工程,推進美麗青島建設。 |
創新創優目標 |
1 |
大力培育科技型企業 |
深入實施科技型企業培育“百千萬”工程,形成梯次化科技型企業培育體系。遴選高成長性高新技術企業重點培育扶持,助推企業快速發展;持續培育“千帆計劃”企業,在科技金融、研發投入、孵化服務等方面精準施策,加快“企成高”;落實儀器設備共享、研發費加計扣除、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服務帶動科技型小微企業成長壯大。年內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評價入庫超過1400家,高新技術企業總數超過2500家。
標桿城市及標桿值:成都。2017年高新技術企業數量2473家。成都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在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和科技型企業培育方面,一直位居副省級城市前列,2017年成都高企數量達2473家,列副省級城市第5(青島2039家,列第6位)。2018年我市將以成都為目標,大力培育科技型企業,高企數量繼續保持省內龍頭地位,進一步縮小與成都的差距,爭取在國家綜合排名(省、計劃單列市)中努力趕超位居我市之前的江西省(2154家)。 |
2 |
加強知識產權強市建設 |
促進知識產權創造,構建高價值專利培育體系,培育15項核心技術專利組合(專利池),全市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增幅超過10%,達到24000件,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突破25件。強化知識產權保護,開展專利執法專項行動。推動知識產權運營,建設運營服務平臺,設立重點產業知識產權基金,建立知識產權質押貸款風險補償機制,在重點產業領域對25家企業實施導航。推進知識產權服務業聚集發展,確保嶗山國家知識產權服務業聚集發展試驗區通過復核驗收。
標桿城市及標桿值:廈門。2017年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24.01件。廈門作為首批國家知識產權強市創建市,近年來知識產權工作快速發展, 2017年廈門萬人有效發明擁有量達24.01件,列副省級城市第8(青島23.97件,列第9位)。2018年我市將以廈門為目標,爭取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實現趕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