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來,市科技局圍繞新發展理念要求,突出創新引領作用,緊緊圍繞全市發展大局,著力抓好創新資源集聚、科技成果轉化和新興產業培育三大重點工作,努力提升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引領作用。
科技投入方面,2017年全社會研發經費(R&D)投入307.1億元,占GDP比重2.78%,研發投入強度居全省首位。科技產出方面,截至9月底,全市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和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分別為25508件、27.71件。成果轉化方面,1-11月,全市實現技術交易6170項,技術交易額128億元,同比增長14%。企業培育方面,千帆入庫企業總數2568家,預計到年底,全市高企總數將突破2700家,占全省1/3。
一、著眼于提升城市創新能力,強化創新資源集聚
一是加快建設重大創新平臺。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取得突破,自主研發的萬米級水下滑翔機,全球首次突破水下8000米持續觀測;大洋鉆探船大科學裝置獲國家立項。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獲批建設,將集聚13家研究機構,打造輻射全國乃至全球的重大海洋科技創新平臺。國家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總投資50億元的5個重點項目簽約入駐,其中,高速磁浮試制中心等3個項目開工建設,努力打造世界高速列車創新高地。中科院青能所與大連化物所加快融合發展,共建中科院潔凈能源創新研究院(青島),開展新能源、新材料等前沿技術研究和產業化,著力打造國內一流新能源科技創新高地。青島大學“省部共建生物多糖纖維成形與生態紡織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批建設,將為我國生態紡織領域技術研究提供有力支撐,全市國家重點實驗室達9家。
二是集聚高端研發機構。增量上,精準靶向產業需求。新引進華東理工大學在青建設研究院,助推生物工程等產業創新發展。與中科院信工所開展合作,帶動保密科技產業加快發展。與中科院工程熱物理所簽署第二輪協議,在青建設航空技術研究院和產業園,打造航空產業創新基地。存量上,著力提升院所服務地方能力。哈工程船舶科技園共建開放式軍民融合研究中心20個,新引駐企業30家。西北工大青島研究院引進科研團隊13個。全市引進研發機構在人才集聚、平臺搭建、新興產業培育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三是積極培育創新創業人才。牢牢把握“人才第一資源”,制定知識價值導向分配政策,激發科技人才創新創業積極性。3個高層次人才團隊立項實施,將在半導體激光器芯片、藻酸鹽材料、功能脂質等領域開展關鍵技術攻關。12人入選科技部創新人才推進計劃,占全省39%。20人入選省泰山產業領軍人才,同比增長82%。引進培育青島市創業創新領軍人才34人,總數達209人。科技人才量質齊升,對成果產業化支撐能力不斷增強。
二、聚焦破解成果轉化難題,優化創新創業生態
一是健全技術市場體系。積極推進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建設,以市政府名義印發實施方案,努力打造海洋科技成果集聚區。國家海洋技術轉移(藍谷)中心及3個區域分市場投入試運營。全市技術合同服務點達17個、技術轉移機構127家、技術經紀人600余人。針對成果轉化信息不對稱問題,開展產學研對接專項行動,舉辦7大板塊、200余場活動,簽訂技術合同超過6000項。
二是發揮科技金融“造血”功能。股權投資上,已全鏈條覆蓋企業初創、成長、壯大等各階段,組建的25支基金共投資項目29個、金額2億元。融資擔保上,為131家企業提供4.7億元信貸支持,其中廣受歡迎的專利質押保證保險,為45家企業提供信貸支持1.5億元。成立全省首家科技小額貸款公司和全市第二家科技支行,進一步拓寬企業融資渠道。
三是強化知識創造運用和保護。強化高價值專利培育,設立規模2億元的重點產業專利運營基金和3000萬元的科技型中小微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貸款風險補償資金。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查處專利案件40件。完善知識產權服務體系,全市專利代理機構達47家。1-9月,全市發明專利授權5042件,同比增長19.4%;在第二屆山東省專利獎60項獲獎項目中我市占11項,其中一等獎5項。在第十二屆中國專利金獎評審中,我市共有25個項目預獲獎,其中中國專利金獎2項。
四是營造良好創新創業氛圍。推動孵化服務提質增效,引導引進院所建設“有根”的專業孵化器11家、眾創空間6家。全市各類孵化載體344家,孵化器累計備案在孵企業6420家、培育上市或掛牌企業142家。組織開展創新創業大賽、投融資對接、科技政策宣貫、知識產權公益培訓等系列活動100余場次,全社會創新氛圍日益濃厚。
三、面向經濟社會發展主戰場,推動科技強企惠民
一是梯次培育科技型企業。以市政府名義出臺科技型企業培育“百千萬”工程意見,重點扶持百家高成長性高新技術企業,培育5000家“千帆”企業,帶動超過1萬家科技型小微企業發展壯大。高新技術企業認定首次增加到一年三批,開展培訓20余場、企業4000余家,申報數首次突破2000家,同比增長近50%。全市重點高企入庫37家,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入庫1816家。
二是降低企業創新創業成本。抓好企業稅收優惠落實,2300余家企業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近60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59%和70%,其中1212家科技型中小企業按175%享受加計扣除額16億元。促進大型科研儀器開放共享,入網儀器3550臺套。科技文獻共享平臺提供檢索18萬次,服務企業800余家。深化“一次辦好”改革,優化辦事流程,“技術先進型企業認定”等事項辦理時限壓縮50%以上,專利質押融資等公共服務實現“一網通辦”和“零跑腿”。
三是強化產業科技支撐。出臺新舊動能轉換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實施新技術攻關、科技企業培育、成果轉化等六大行動,遴選新一代信息技術、先進制造、生物醫藥等5大產業方向,發布首批新技術攻關指導目錄140余項,著力突破制約產業發展技術瓶頸。26個項目獲國家、省重點研發計劃立項,獲2.26億元資金支持。科技重點項目加快推進,中國電科儀器儀表產業園總投資30億元的力神電池項目完成一期主體建設。中科曙光與微電子所共建中科院青島電子設計自動化中心。推動歌爾集團與嶗山區簽訂協議,總投資67億元的智能傳感器項目落地。深入推進科技軍民融合,編制海洋產業軍民科技協同創新平臺建設方案,軍民融合海洋裝備科技創新中心啟動建設。
四是深入推進科技惠民。新認定農業新品種40余個,豐富了百姓的“菜籃子”。實施科技精準扶貧,發展科技特派員近千人,建立定點幫扶基地30個,實現200個扶貧重點村全覆蓋。關注百姓健康,支持開展人用乙型腦炎滅活疫苗等創新藥物研發。圍繞環保、安全等領域,開展城市道路空氣監控系統開發、安全生產監管等示范工程,持續改善百姓生活。
四、圍繞創新效能提升,深化科技管理改革
一是加強創新統籌協調。進一步發揮科創委統籌作用,召開常務會、專題會4次,研究和協調解決科技獎勵改革、院所發展等難題。出臺科技創新智庫、科技創新戰略研究管理等辦法,公布首批科技創新智庫20家,進一步體現科技創新整體工作脈絡。
二是深化科技計劃和獎勵改革。優化財政科技資金投入結構和投入方式,撬動資本市場各種要素投向科技創新。推進科技計劃管理改革試點,擬依托國家高速列車等3個創新中心,試點下放項目立項權和資金分配權。強化科技計劃項目監督,將項目決策權、執行權與監督權分立制約。推進科技獎勵改革。強化科技獎勵導向作用,突出科技成果本地貢獻。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提高企業獲獎比例。
一年來,市科技局通過“網絡問政”“行風在線”“三民”活動等各類政民互動平臺,收到意見建議近200條,我們逐項分解,狠抓落實,已全部辦結。
回顧全年工作,我們雖圓滿完成目標任務,但面對科技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我們深知還存在一些差距:如,科技型企業規模偏小,科技成果轉化不暢,創新生態有待進一步優化等問題。2019年,我們將著力突出創新引領作用,圍繞城市創新能力提升,著力抓好重大科技平臺建設、重大科技項目開發和科技型企業培育;圍繞成果轉化難題,著力優化創業孵化、技術轉移和科技金融服務;圍繞產業發展需求,著力提升“雙招雙引”和科技軍民融合水平;圍繞優化創新創業生態,著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努力為率先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有力科技支撐。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