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我市組建海洋發展局,充分體現了市委市政府對經略海洋的高度重視。立足新定位,市海洋發展局全力擔當三個角色,謀劃做好海洋發展文章。
一、全力當好“海洋攻勢”主力軍
一是全面落實“海洋攻勢”部署。組織實施6場硬仗,分解細化128項攻堅任務,實行清單管理,每月調度,納入全市綜合考核。在全國率先開展海洋及相關產業統計調查試點、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指標體系研究,兩個項目均被列為國家唯一試點。
二是聚力搭建海洋優勢產業鏈條。主要領導實地調研走訪93家企業,召開50多場座談會,梳理出我市應大力發展的海洋生物制品、海洋醫藥、海洋裝備制造、海洋電子信息、海水綜合利用、現代海洋漁業等6大產業集群,組建產業聯盟,整合聚鏈發展,全力推進總投資4434億元的180個涉海重點建設項目。
三是加快促進海洋科技成果轉化。與中科院海洋大科學研究中心等6家海洋科研機構簽訂全面合作協議,推動“科研+產業+金融”深度融合,組織對接活動21次,28家單位獲批省級海洋工程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全市海洋科研創新平臺達到132個。1至10月完成涉海技術交易557項,技術合同成交額14億元,同比上漲98%。
四是不斷深化海洋對外合作交流。著力擴大 “海洋朋友圈”,構建深度對話合作的平臺,組織舉辦海洋高端展會10多次,與60多個國家開展合作交流,以會為媒,以展招商。前三季度,海洋領域新簽項目62個,總投資額1208億元,海洋產業投資額增長31%,高于全市投資增速15.7個百分點。
二、全力當好“海上糧倉”施工隊
一是提升漁業發展能力。制定出臺《青島市現代海洋漁業綠色發展攻堅方案》《青島市新漁業發展建設項目實施方案》,爭取中央補助資金4.12億元,建設國家綠色養殖先行區、海洋牧場示范區和新型漁港經濟區。
二是豐富休漁期對鮮活、高端魚類市場需求。創新實施“南魚北養+燈光誘餌”接力養殖項目,通過“野生”模式放養大黃魚等新魚種,新增海產品26萬公斤,漁民產出效益提升4倍。國內首個海上三文魚大型智能養殖項目投產,可年產三文魚150萬公斤。
三是拓展漁業發展空間。發展遠洋作業漁船139艘,作業區域遍布四大洋,全年可為我市增加金槍魚、魷魚等10萬噸優質深海水產品供給。
四是修復近海生物資源。建設生態型海洋牧場20處,10處被評為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占全國1/9,在近海放流魚蝦15.6億單位,創歷年新高。第二次中韓聯合增殖放流活動在我市成功舉行。
五是促進漁業資源可持續發展。實施史上最嚴的伏季休漁管理,建立24小時動態監控機制,組織“海查、陸巡、港封”,清繳“地籠網”3萬多套,查處違規漁船631艘,是上年的3倍多,為歷年最高。
六是讓漁民生產更有保障。為3400艘漁船發放油價補貼資金8000萬元,為近2000艘遠海捕撈船配備安全救助通信終端,保障3萬多漁民海上生產安全。大力實施政策性漁業保險,漁民人均保額達60萬元,指標全國領先。
三、全力當好最美海岸守護者
一是打好滸苔災害處置“阻擊戰”。今年青島市海域滸苔覆蓋面積為去年的6倍。盡最大能力加強海上攔截、打撈,用最早時間和最快速度加強岸上清理,用最大努力減少對城市運行的影響,市區前海一線清撈海上滸苔14.6萬噸,是去年的4倍,實現滸苔到岸量最小的處置目標。
二是打好海域利用管控“攻堅戰”。除國家重大戰略項目外,全面停止新增圍填海項目申請受理。集中力量化解處理圍填海歷史遺留問題,取消和核減填海項目23個,減少填海面積388公頃。全面組織違法圍填海案件整改,強制拆除占海設施22處。
三是打好岸線整治修復“陣地戰”。實施“藍色海灣”岸線整治、“退養還海”養殖清理、“南紅北柳”濕地修復、“生態島礁”海島保護等四大工程,今年獲國家支持資金2.54億元,大公島整治修復示范項目完工,全市累計整治修復岸線110公里,自然岸線保有率實現不低于40%的目標。
四是打好膠州灣守護“保衛戰”。實施陸海統籌、河海共治、綜合治理,膠州灣優良水質面積73.7%,比5年前提高16.3個百分點,生物多樣性有效恢復。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