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積極履行“兩統一”職責,不斷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著力推進國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和生態修復,持續改善提升城市品質,全力服務保障民生,與廣大市民共謀城市發展,共解“急難愁盼”,共享改革成果。
一、聚智空間規劃,擘畫發展藍圖
堅持生態優先、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水平治理,強化規劃的戰略引領和剛性約束,構筑山清水秀、集約高效、宜居適度的國土空間。
協同規劃促進半島融通。組織膠東五市國土空間規劃協同聯席會議,共謀共商膠東半島規劃協同大計,推進區域競合優質資源、培育更具發展活力和競爭力的經濟增長極。
總體規劃引領城市發展。站在未來看青島,完成《青島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0-2035)》初步成果,開展都市圈空間發展及產業創新空間布局等專題研究,確定城市性質定位、產業空間發展指引、生態紅線等重點內容,科學劃定并優化完善“三區三線”,統籌配置資源要素,承載好上海合作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示范區、山東自貿試驗區青島片區等國家戰略。
專項規劃賦能領域建設。完成綜合交通體系規劃初步成果,為貫通國家東部沿海高鐵通道,打造面向全球的國家門戶樞紐提供規劃指引。海岸帶及海域空間專項規劃取得階段性成果,科學劃定海域“兩空間內部一紅線”,推動陸海協調發展。編制《膠州灣岸線公共空間規劃》,強化濱海公共空間復合利用。
村莊規劃助力鄉村振興。基本完成村莊布局規劃,編制完成93個村莊規劃,優化村莊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支持美麗宜居鄉村多元發展。
控制性詳規推動區域治理。全面完善并編制完成中心城區81個片區控規,72片已獲批,控規批復全覆蓋進程持續加快,為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提供法定依據。
二、聚能土地支撐,撬動發展引擎
實行“土地跟著項目走”,向政策創新要效益,優化增量與挖潛存量齊頭并進,推動有限資源向“十五個攻勢”、十三條產業鏈等重點項目集聚。
強化政策創新。疫情期間,出臺支持企業發展15條措施,企業延期繳納土地出讓金約19億元,極大減輕企業資金壓力。實施新一輪征地區片地價,平均上調26%,有效維護被征地農民權益。制定土地要素市場化配置實施意見,促進土地資源節約集約高效利用。首次出臺新型產業用地(M0)意見,6宗地成交,支持產業項目功能適當混合,為創新型企業和創新人才空間需求提供用地保障。6宗土地探索實施“標準地”出讓,簡化、優化、標準化工業項目落地程序。出臺軌道交通土地資源規劃管理和開發利用實施意見,開展地鐵沿線土地調查,推動“大儲備”和“跨區域儲備”。出臺建設用地使用權轉讓、出租、抵押二級市場管理辦法,加強土地二級市場建設。
優化指標配置。實行新增建設用地安排與存量土地數量掛鉤,以真實有效的項目落地開工作為配置用地指標的依據,全市已使用新增建設用地指標2.79萬畝,其中國家指標5000余畝、存量土地消化處置產生指標2.29萬畝,保障了濰萊高鐵、青寧輸氣管道、富士康等重大項目落地。
引導項目選址。識別符合土地規劃和城市規劃、可用于近期開發建設的未利用土地,形成“招商地圖”,制作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分布圖冊,引導區(市)以地招商、精準招商。
保障土地供應。建立土地規劃公共資源預告制度,實行招拍掛土地季度預公告,有效平衡土地供需關系,已供應土地超8萬畝,土地出讓收入1008億元。其中,供應人才住房用地2211畝,保障招才引智;供應公共管理和服務等基礎設施用地超3萬畝,推動了海大黃島校區、齊魯醫院、山東能源研究院等一批文教衛體醫項目早落地、早建設、早投入。
推進盤活利用。堅持以“供”促“消”、共同監管,全市處置批而未供土地2.49萬畝、閑置土地8451畝,超額完成年度任務,促進土地“存量”轉化為經濟“增量”;創新府院聯動機制,盤活處置司法查封閑置土地800余畝,幫助多家企業化解債務。推動停滯項目盤活,收回南京路1號地塊,重新組織出讓;重新啟動湛山廣場人員掩蔽工程,將建設主題公園,提供500余個地下車位。
加強地下空間利用。《青島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管理條例》通過省人大常委會批準并公布實施,為地下空間統籌開發利用提供法制保障。出臺地下空間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管理辦法,加大地下空間立體開發力度。
提升測繪地信服務。加快基礎測繪成果運用,向24家單位提供地形圖數據。發揮測繪應急保障作用,為小珠山森林火災撲滅、新冠疫情防控提供測繪影像數據支撐。試點推進20平方公里的實景“三維青島”建設,提高城市建設管理的精準度及合理性。
三、聚焦紅線底線,守護沃土青山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認真履行所有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和生態保護修復職責,牢牢守住自然資源和國土空間開發的底線、紅線和管控界限。
摸清家底夯基礎。堅守國家立場,完成第三次國土調查統一時點調查,全面摸清全市土地利用現狀和變化情況,為保護利用自然資源、服務宏觀決策提供真實、準確的數據支撐。
保護耕地守底線。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大局出發,加強對永久基本農田的特殊保護,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儲備區25.5萬畝;全年實施土地綜合整治規模約30萬畝,新增耕地近3.7萬畝,農民增收7400余萬元。研究設施農用地管理意見,全省率先研發備案和監管系統,促進規范化、信息化管理。
生態修復見成效。完成12處礦山復綠,治理恢復44處露天礦山和79處“三區兩線”歷史遺留礦山,督導10宗采礦權退出嶗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實現“還綠于民”。我市申報了全國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萊西市九頂莊園項目入選全國社會資本參與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典型案例(僅10個)。
利劍高懸顯威能。強力推進土地問題綜合整治、農村亂占耕地建房整治、土地例行督察問題整改等專項行動,全市立案查處違法用地2969畝,對10個土地違法典型案件掛牌督辦,形成堅決遏制違法占地的高壓態勢。
四、聚合品質提升,激發城市活力
遵循“城市設計引領城市發展”,項目化工程化推進城市品質改善提升攻勢,通過兩年攻堅作戰,項目落地實施成效顯現,城市品質環境明顯提升。
創新建設攻勢調度平臺。率先搭建城市品質改善提升攻勢信息化管理系統,攻堅任務“一張圖”落點定位、動態呈現,破解攻勢調度多級流轉“慢、卡、繁”難題。
注重歷史城區保護利用。啟動歷史文化名城總體規劃修編,保護歷史文脈,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將中山路區域保護更新作為著眼青島未來百年發展的歷史性工程謀劃部署,完成《中山路及周邊區域保護與更新規劃》,四方路、館陶路等歷史街區陸續開街,上海路、黃島路等有序推進,打造市民宜居、方便、溫馨的國際化商業步行街區。引入院士專家團隊優化國際郵輪母港區啟動區單元論證方案,推進啟動區首開項目落地實施。
促進城市有機更新。啟動編制城市更新專項規劃,研究促進城市更新工作實施意見,督導區(市)完成重點區域城市設計,完成膠州灣東岸樓山后老工業區及流亭機場片區更新規劃,啟動中車四方廠區“城市客廳”一期工程,用“繡花”功夫指導完成嶗山北村新苑等20處社區“微更新”試點示范項目,為城市注入“抗衰老”基因。
加快“新基建”編研。開展“新基建”規劃發展研究,參與編制《青島市5G通信基站設施專項規劃》,助推“新基建”帶動效應、乘數效益。
推動完善市政配套。加強重點公共設施及住宅配建停車位規劃管理,停車設施缺失、公共交通不便區域停車配建指標上浮10%-20%,緩解停車難問題。梳理推送具備建設條件的60處公交場站信息,支持公交線路優化延展服務半徑。
營造城市藝術氛圍。規劃展覽館、雕塑館全年接待6.4萬余人(次),雕塑園接待94萬余人次。舉辦“2020中國·青島公共藝術大展”“在水一方·全國女水彩畫家作品展”等7次展覽展示活動,讓公共藝術融入城市生活。
五、聚心流程再造,優享惠民服務
推進服務細節化、措施人性化,讓企業群眾獲得更加高效便捷、舒適溫馨的辦事體驗,推動建設企業成長的“熱帶雨林”、市民安居的幸福城市。
做減法,推動行政審批新提速。有效承接省政府委托下放的平度、萊西農轉用征收審批權,獲取批文時間由60日壓縮至5-8個工作日。實行規劃審批告知承諾許可、圖證分離,嵌套規劃、土地工作流程,招拍掛項目從簽訂成交確認書到核發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內部辦理12個工作日完成,較去年提速30%。27個項目“交地即交證”,推動“拿地即開工”,促進項目盡快形成實物進度。深化“多測合一”,建設工程竣工規劃核實、土地綜合核驗與不動產首次登記“三同步”。優化康復大學規劃方案,超前開展第二條海底隧道及兩端接線工程方案論證,完成亞洲杯足球場、污水處理廠等項目規劃選址。完成150公里公路、鐵路等重大線性交通工程用地預審及規劃選址,推動項目落地拉動投資約330億元;預計全年規劃許可建筑面積9500萬平方米。
做加法,實現不動產登記新跨越。全市辦理不動產登記證書27.95萬件、證明36.18萬件。“互聯網+”,65類業務“一網通辦”,企業和個人可以自行辦理網上繳費、下載電子證照等業務。“隨地辦+”,19類業務“全市通辦”,市民不受行政區劃限制任意選擇登記大廳辦理。“協同辦+”,實現二手房轉移登記與水電氣暖有線電視過戶同步辦理。探索“交房即可辦證”,11個項目1800余戶業主在交房現場領到不動產權證書。“當日辦結”業務較去年增加5%達到95%,“秒辦”業務增加至4項。打通農村不動產確權登記“最后一公里”,農村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登記發證率分別達到97%、98%。實行“管辦分離”,破解困擾麗馨苑(金源小區)三期居民多年辦證難題,155戶居民申請辦理不動產權證書。積極推進化解城鎮居民住房產權歷史遺留問題,初步摸查項目88個、涉及居民4萬余戶。推動44家歷史遺留問題民營企業完成產權登記。
做乘法,集成靠上服務新機制。多層面聯動,構建形成服務區(市)、企業的平臺,實現信息對稱互動聯通、問題落實擲地有聲、服務效應幾何倍增。建立市區兩級自然資源部門“周會商”機制,加強與發改、招商部門及鎮(街道)信息共享,精準對接做好土地和規劃服務保障。成立攻堅督導專班,對重點項目巡回督辦幫辦;通過區局聯席會等走訪區(市)、企業290余次;“項目管家”跟蹤服務項目350余個,主動回應企業需求出臺加強審批事中事后監管、規范規劃許可變更等5個政策文件。
六、聚力黨建統領,強化擔當作為
堅持工作中找問題,黨建上找原因,推進“清風自然 陽光規劃”機關品牌建設,推動全面從嚴治黨縱深發展。
堅定不移扛牢政治責任。頂格推進落實脫貧攻堅、掃黑除惡、市委巡察整改等各項任務。建立學習教育常態化機制,加強意識形態陣地建設和管理,組織慶祝建黨99周年系列活動,筑牢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
持之以恒推進作風建設。開展漠視侵害群眾利益問題專項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突出問題專項整治,落實“為企業護航”各項措施,持續推動正風肅紀。
久久為功鍛造干部隊伍。優化干部隊伍結構,抓好處長隊伍建設,廣泛開展“三述”,加強專業化培訓,開展“燃燒激情 建功青島”主題活動,組織綜合知識競賽,提升干部隊伍“三化一型”素質能力。
問政于民方知得失,問需于民方知冷暖。去年三民活動收集意見建議75條,今年人大建議政協提案105件,問政山東、問政青島問題143個,政務服務熱線1.3萬余件,群眾來訪850余人次,網絡在線問政、民生在線、行風在線問題近1500個,媒體監督曝光問題15個,均逐條回復辦理。深刻反思“舊證被丟新證難發宅基地成了‘黑戶’”等以點帶面的問題,將“變更公用事業信息‘一窗受理’”等“金點子”吸納到重點工作中,不斷健全完善常態長效機制。同時,更加注重政民良性互動,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率達到100%,規劃批前社會公示收集意見7700余份,主動公開發布信息6100條,開展土地日等宣傳活動,國土空間總體規劃、行政審批服務、新型產業用地政策公開問卷調查,5項政策公開征求意見,召開4場新聞發布會,集思廣益、凝聚共識。
百舸爭流千帆競,乘風破浪正當時。一年來,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與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市民宜居幸福生活的要求還有差距,仍面臨用地供需不平衡、推動規劃落地實施力度需進一步加大等問題。2021年,我們將不斷加大規劃編研力度,系統構建“三級三類”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持續強化土地要素支撐,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有效提升國土資源監管水平,推進生態國土建設;積極改善提升城市品質,建設開放、現代、活力、時尚城市;全力深化放管服改革,讓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