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0年,市教育局圍繞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統籌做好學校疫情防控和教育事業改革發展工作,全市教育事業保持健康有序發展。國家級產教融合型城市建設試點、兒童青少年近視防控改革試驗區、省級職業教育創新發展示范區、中德職教合作示范區建設全面展開。在省對市履行教育職責評價中,我市獲得優秀等次第一名。
一、多項舉措并進,努力打好學校疫情防控攻堅戰
(一)全面做好學校疫情防控工作。會同市衛健委等部門指導并制定《應急預案》等系列文件,建立健全校園防控工作機制和聯防聯控機制,織牢織密疫情防控網絡,密切關注師生身心健康,開通免費心理援助熱線15條,全市教育系統疫情防控平穩有序。
(二)統籌做好教育教學工作。始終堅持“停課不停學、停課不停教”,積極做好線上線下教學銜接,教育云空間上傳各類課程3.3萬余節,累計訪問次數達1250萬人次,全市各級各類學校先后開設網絡班會課5萬余節,開展各類主題教育實踐活動6000余次,全力保障了教育教學活動的有序開展。
(三)扎實做好教育關愛特別行動。組織開展學習輔導、心理疏導、入學政策優待等六項教育關愛特別行動,對抗疫一線醫護人員子女、貧困家庭、留守兒童等出政策送溫暖。出臺落實民辦學校、幼兒園扶持政策,指導1200余家教育培訓機構,先后減免社保260萬元、稅金377萬元,為民辦培訓機構恢復正常運行提供了堅實保障。積極協調職業院校支持企業復工復產,為海爾、海信、一汽解放、中車等大企業提供5000多名學生返崗實習。
二、擴增優質教育資源,努力辦好每一所學校
(一)加快教育基礎設施建設。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80所,年底前將全面完成209所城鎮小區配套幼兒園專項治理任務,普惠園占比將達到90%,普惠率比2015年提高18個百分點,保障了全面二孩政策實施激增的入園需求。
(二)大力推進集團化辦學。出臺推進中小學集團化辦學、學前教育聯盟辦園的指導意見,全市成立65個優質基礎教育集團,其中市教育局直屬學校組建11個,各區市組建51個,成立了3個實驗學校教育集團,由“名校”引領,跨學段、跨區域的集團化辦學全面推開,全市優質園和薄弱普惠性幼兒園聯盟辦園參與率達到100%,90%的中小學校達到市定高水平現代化學校標準,更多學生能夠平等地享有高質量的教育資源。
(三)積極引進優質民辦教育資源。引進、批準設立新東方國際雙語學校、中央民族大學附中青島學校、西海岸新區杜威實驗學校、青島城陽京華學校、清華啟迪學校、國科大(青島)附屬學校等優質民辦學校25所,共吸引社會資金96.6億元,滿足了更多市民對優質、多元教育的需求。
(四)全面提升學校內涵發展水平。實施中小學校園文化建設工作優化提升行動,推進陽光校園建設,引導中小學校特色辦學、精致管理、品質立校。加強學校安全專職保安、護校隊、護學崗“三支隊伍”建設,升級校園門口視頻監控系統,全市中小學實現一鍵式緊急報警,細化落實標準化食堂建設、食堂管理和中小學生營養餐管理三個標準,為學生健康成長提供了和諧、安全的校園環境。
三、深化人才培養改革,努力教好每一個學生
(一)持續深化招生考試制度改革。堅持義務教育公辦民辦學校一視同仁、平等發展的原則,實行中小學公辦民辦學校同步招生。深化中考改革,普通高中計劃錄取比例提高到68%,在全省率先開展藝術學業水平測試并納入中考評價。繼續推進綜合高中試點,實行普通高中、中職學分互認、學籍互轉,學生有更多機會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育。
(二)不斷完善立德樹人系統化落實機制。持續做好大中小學德育一體化建設,印發中小學(幼兒園)學生“十個好習慣”,創新開展學生發展“十個一”項目系列活動,研發100多門線上勞動教育實踐課程,率先出版推廣《勞動教育(實驗)》教材,新認定58處未成年人社會課堂和56處中小學生研學旅行基地,豐富了學生社會實踐教育資源。
(三)積極探索創新人才培養改革。出臺義務教育學段實驗學校建設方案和“強基計劃”實施方案,確定首批34所市級實驗學校,加強拔尖創新人才早發現、早培養工作。普通高考本科達線率比去年大幅提升,考取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人數再創歷史新高,錄取人數排名全省第一。春季高考本科達線率比去年提升22個百分點。
(四)全面提升家校育人合力。印發中小學(幼兒園)家庭教育指導綱要,繼續辦好用好“家長大課堂”“家長面對面”和“家校合作網”,開辦《教子有方》家庭教育訪談節目,加強家庭教育指導和家校溝通,推動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各類活動參與家長共計近400萬人次。
四、積極主動作為,努力提升教育服務發展的能力
(一)全面助力工業互聯網之都建設。出臺助力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建設教育攻堅行動方案,在2所高校設立工業互聯網學院、1所高校成立工業互聯網產學研合作聯盟,在中職學校開設工業互聯網專業,主辦青島市工業互聯網產業發展論壇、中國機器人產教融合推進論壇等6場產學研對接活動,清華-青島數據科學研究院、清華-青島大數據工程研究中心項目積極推進,科研型人才與應用型人才培養并進、人才培養引領產業發展的局面正在形成。出臺人工智能教育實施意見,發起成立人工智能教育聯盟,與海爾、海信、華為、商湯、清華啟迪、科大訊飛、越疆科技等工業互聯網、人工智能領軍企業開展深度合作,推動人工智能基礎人才培養和教育應用,人工智能課程已覆蓋兩萬余名中小學生。
(二)全面建設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全面啟動職業教育創新發展示范區、國際職業教育科技產業城和中德職業教育示范基地建設,國際職教城奠基開工,青島中德職業教育基地、中德產教融合聯盟揭牌成立,青島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青島航空科技職業學院、山東文化產業職業學院正式招生運行,全市高職院校達到11所,每年可為青島輸出高素質技能人才7萬人。不斷深化國家產教融合城市和“1+X”證書試點,在全國率先構建職業院校與技工院校融合發展新模式,成功舉辦2020世界職業技術教育大會暨展覽會,為聯結國內外職業技術教育溝通與交流的搭建新的優質平臺。
(三)全面推進高等教育引進建設。新增北京大學、上海海事大學、山東第一醫科大學簽約來青設立科教機構,上海海事大學青島研究院、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國家產教融合青島基地揭牌運行,清華大學青島藝術創新與科學研究院正式啟用。新引進高校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康復大學籌建工作順利推進,中國科學院青島科教園、青島農業大學平度校區即將啟用。依托高校重點學科成立智能裝備等5個產學研合作發展聯盟,吸納政、校、行、企、院所等成員單位數百家,促進了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技術鏈“四鏈合一”,高等教育服務能力和貢獻度進一步增強。
五、厚植為民情懷,努力提升群眾的教育獲得感
(一)教育系統黨風行風建設持續加強。堅持黨建統領教育事業高質量發展,在全市中小學校開展“力戒浮躁、形式、虛假,力行樸實、扎實、真實”大討論大改進活動。建成全省首個民辦教育智能管理服務平臺,實現服務與監管一體通辦,有效解決了民辦教育監管難、學生家長維權難等問題。出臺加強新時代中小學幼兒園教師師德師風建設的實施意見,印發教師有償補課及收受禮品禮金等師德失范行為處理辦法,全面推行中小學負面清單管理制度,為學校辦學、教師教學劃出紅線、亮出底線,營造風清氣正的學校風氣和良好教風。教職工隊伍素質得到提升,全市組建名師、名校長、名班主任工作室225個,擁有全國名師名校長領航工作室2個,省名師名校長領航工作室10個,國家教學名師3人、入選教育部名校長領航工程1人,齊魯名師名校長153人,義務教育學校符合交流條件的教師平均交流比例已達60%左右,為全市教育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動力。
(二)教育脫貧攻堅戰取得重大成果。扎實做好義務教育控輟保學工作。精準落實學生資助政策,將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全部納入現行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全年共投入4.5億元,保障各學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全面助力突破平度萊西攻勢,全年共撥付平度萊西教育專項資金1.98億元,用于補助兩市教育發展、農村校舍改造和教師培訓等,4所高校落戶平度、萊西。扎實推進東西部扶貧協作工作,256名教師分赴對口支援地區開展支教工作,430余所學校與對口支援地區學校建立922對“手拉手”結對幫扶關系。
(三)市民關注的熱點難點問題有效破解。組織開展“傾聽民意·回應關切·辦好教育”主題活動,設立“分管市長直通車”“局長直通車”民聲信箱,定期開展家長、校長、局長見面活動,多方征集意見,暢通溝通渠道。2019年“三民”活動中,市教育局共收到市民意見建議448條,今年以來受理各類政務服務熱線、民生在線、市長信箱、局長信箱、政務短信、政務微信等反映問題建議4萬余件,全部按期辦復。主動回應關切,制定或修改完善師德師風建設、規范招生入學、校外培訓機構監管等方面有關制度10個,《問政山東》欄目反映的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入學以及市民集中反映的公辦民辦學校同步招生、加快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等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對照人民滿意標準和高質量發展目標,全市教育仍然面臨著優質資源供給不足的矛盾,幼兒園優質普惠性學位供給水平仍需提升,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任務仍然繁重,高中段教育多樣特色發展的格局尚未全面筑牢,職業教育、高等教育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有待加強,“后疫情時代”線上線下教育亟待深度融合。2021年,全市教育系統將聚焦三條主線,加快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一是聚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化人才培養改革。健全完善立德樹人系統化落實機制,堅持“五育并舉”,形成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工作格局。深化教育評價改革,突出課程育人、學科育人、特色育人,進一步強化海洋教育、人工智能教育品牌,并努力在紅色教育、傳統文化教育、科技教育、勞動教育等方面形成優勢。
二是聚焦公平優質發展目標,健全公共服務體系。繼續加大中小學幼兒園建設力度,積極推進全國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義務教育發展優質均衡縣(市、區)創建工作,深化中小學集團化辦學模式改革,建設好首批市級實驗學校,加強特色高中建設,持續提升學前教育優質普惠發展水平、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水平,推動普通高中多樣化發展,努力提供更加公平而優質的教育服務。
三是聚焦城市建設主戰場,增強服務發展能力。繼續加大高校引進建設力度,高起點、高標準建好康復大學,推進高校與地方多領域產學研合作,全面推動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各項任務落地,不斷提升青島教育國際化水平,努力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貢獻教育新動能。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