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來,市審計局探索創新“大數據+非現場”審計模式,部署應用一體化審計平臺,圍繞做好“六穩”工作、落實“六保”任務、打好全市15個攻勢等重大部署、重點政策,充分發揮審計常態化“經濟體檢”作用,預算執行審計覆蓋面歷年最大,各類審計項目統籌融合程度最高,促進有關部門單位完善制度辦法76項,為全市高質量發展貢獻審計力量。
一是建立審計對象“一張清單”,首次實現數據“應采盡采”。摸清全市761個一級預算單位及所屬1622個二、三級單位基本信息、隸屬關系、預算級次和財務軟件信息等,掌握系統數據結構和相關技術文檔,形成全市預算單位信息“一張清單”,全面掌握審計對象情況。通過聯網系統采集、財政部門集中采集、非集中核算單位函告備份采集等方式,全市具備采集條件的2299個預算單位全部完成2019年度財務數據以及預算編審、績效管理、指標管理、國庫執行等財政數據的采集,首次實現全市預算單位數據采集全覆蓋。同時,定期采集社保、公積金、工商、自然資源等行業數據,建立審計數據資源體系,為開展市級預算執行審計、區市長經濟責任審計等數據分析奠定基礎。
二是創建“一體化”審計平臺,系統開展全覆蓋審計。以該平臺為支撐,“全景式”查看審計對象信息,按照行政區劃、隸屬關系展示被審計單位信息,全面了解和掌握審計對象情況;“一站式”數據采集、轉換和分析,利用系統中各類財務數據采集模板,一鍵采集轉換為標準統一的財務賬套,利用系統提供的分析工具自主靈活開展數據分析;開展“智能式”審計,歸納和總結被審計單位新出現的普遍性、傾向性異常問題,利用大數據技術,形成可移植、“傻瓜型”審計模板,破解時間、人力等資源制約,有效提高審計效率,擴大審計覆蓋面。圍繞服務保障15個攻勢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在一體化平臺中創建各類審計模型,對大數據進行深度分析挖掘。在區市長經責審計中,打破以單獨一個區市為數據分析對象的傳統審計思路,將被審計的7個區市作為一個審計對象,橫向對比其經濟總量、財政收入、市場主體、民生投入等指標,發現各個區市之間存在的長短板,快速鎖定審計重點、篩查審計疑點;破除緊盯某一環節而導致“盲人摸象”的狀況,對財政資金進行全流程審計,從市級指標、部門指標到各區市、各鎮街到最后全部撥付使用,打通各個環節之間的數據屏障,實現財政資金數據縱向貫通到底。
三是創新實施流程再造,最大程度實現協同審計。圍繞全市15個攻勢、上合示范區和自貿試驗區青島片區建設等重要部署,探索審計流程再造,采取專班工作法跟進服務,逐條、逐項分析對應的審計項目,作為剛性任務列出時間表、路線圖,確保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以最快時間落地落實。以區市長經濟責任審計為平臺,一次性統籌開展區市自然資源資產、高質量發展、功能區改革等項目20余項,整合全市審計機關業務骨干共99人組成8個審計組、百人的突擊隊,統一工作方案、統一數據分析、統一疑點推送、統一定性定責、統一法規審理、統一報告模板,減少層級和環節,提升決策水平和落實效率。對1個被審計區市只派出1個審計組,融合開展3至5項審計內容,實現“一審多項”“一審多果”“一果多用”,既減輕被審計單位負擔,又提升審計質效。
四是強化審計成果運用,服務保障15個攻勢。對審計中發現的問題,更加注重從體制機制層面剖析原因,從完善制度措施、強化源頭治理等方面提出整改意見建議,報送市委、市政府的35份報告、專報,獲主要領導肯定性批示36篇次,相關部門及區市政府落實審計意見建議整改問題金額達33.06億元,完善制度辦法76項。特別是在服務民生、保障全市15個攻勢方面,審計成效顯著。如,圍繞服務保障城市品質改善提升攻勢開展審計調查,推動出臺創業擔保貸款實施辦法,促進加快推進養老服務設施規劃修編工作,66個新建和752個老舊小區已落實配建養老服務設施。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