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不遇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全球經濟帶來了巨大沖擊,世界各主要經濟體和重點地區相繼出臺管控措施,人員、物流往來受到約束和限制。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環境,市外辦堅持疫情防控底線思維和拓展國際合作機遇意識相結合,充分挖掘我市對德工作優勢,危中尋機,廣交朋友,搭建起疫情下中德兩國“空中走廊”,助力青島德國“國際客廳”建設,全力打造中德合作交流的“橋頭堡”,為推進青島與德國合作帶來新機遇。
一、堅持危中尋機,搭建疫情下中德交流“空中走廊”
德國是我國在歐洲最大經貿合作伙伴和投資、技術重要來源地。疫情發生后,為維護國際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兩國領導人多次通話,雙方政府確定建立中德“快捷通道”,以幫助有需求的企業加快復工復產。市外辦按照上級部署,在各方大力支持配合下,勇于擔當、細致工作,精心組織、嚴密籌備,在兩個多月的時間里圓滿完成7架德國包機服務保障任務,累計運載290余家機構、企業共1600余人從青島出入境,未發現一例核酸陽性病例,搭建起疫情下德國經濟界、工商界等人士往返中德兩國的“空中走廊”。包機入境前,與德國駐華使館、德國工商大會等提前對接,精心研究制定入境人員疫情防控方案及在青集中隔離方案,確保疫情防控措施到位。包機入境后,會同交通、海關、邊檢、西海岸新區等部門密切配合,實現了各環節無縫銜接、高效順暢。同時,在落實疫情防控要求的基礎上,提供人性化服務,結交了朋友,擴大了宣傳,展示了我市開放形象和營商環境,得到了外方普遍贊譽,為開展下步合作奠定了良好基礎。戴姆勒、西門子、思愛普、巴斯夫、大眾等德國世界500強企業紛紛向我市發函致謝,表示通過包機從青島入境,對青島有了更加深入了解,愿進一步加強與青島各領域合作。德國駐華大使館、德國工商大會給予青島市包機服務保障工作贊賞。人民網、《環球時報》、《法蘭克福匯報》等中外媒體多角度報道了德國包機入境青島工作,提升了青島的影響力和美譽度。
二、借助外事資源,助力青島德國“國際客廳”建設
德國是青島在歐洲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和第一大外資來源地。建設青島德國“國際客廳”是我市提升對德合作水平、打造“一帶一路”國際合作新平臺、以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創新舉措。市外辦把青島德國“國際客廳”作為對德友好交往的重要平臺之一,與德國駐華大使館共同推動“國際客廳”建設,利用外事渠道向德國各界宣傳推介“國際客廳”,擴大了影響力、提升了知名度,吸引眾多德國企業慕名而來。邀請我前駐德大使、德國駐華大使多次來青考察推動有關項目進展,為我市對德合作交流出謀劃策,舉辦了一系列活動,為全方位推進青島德國“國際客廳”建設貢獻了外事智慧和力量;配合舉辦了“2020年德國企業重聚日”活動,成為疫情后青島舉辦的第一個較大規模的中德經貿交流活動;邀請德國駐華大使館代表參加“青島德國葡萄酒節”“2020德國文化周”活動。
三、加強頂層設計,創建對德合作“一個方案、兩個機制”
疫情下的“空中走廊”架起了中德友誼橋梁,建設中的“國際客廳”越來越展現出對德合作的獨特作用,必將引領青島對德合作迎來新機遇,掀起新熱潮。立足于為全市對德工作提供規劃與機制保障,我市創建了青島對德合作交流“一個方案、兩個機制”。“一個方案”:即編制了青島市推進與德國合作工作方案,內容涉及經貿、科技、教育、人文等多個層面,通過拓寬合作領域,豐富合作內容,為全力打造中德合作交流“橋頭堡”繪制了路線圖。“兩個機制”,即頂格協調推進機制和定期交流互動機制。一是頂格協調推進機制。堅持頂格傾聽、頂格協調、頂格推進,發揮高層引領作用,定期召開對德工作專題會議,聽取工作匯報,研究部署重要事項,協調解決困難問題,實現了全市各領域對德合作高效有序推進;匯聚整合政府、企業、高校、商協會等全市對德合作資源,形成了工作合力。二是定期交流互動機制。通過與德國駐華使館、企業、商協會、友城定期開展高層對話、走訪互動、平臺合作,實現了對德交往常態化發展。今年以來,已開展6次視頻連線、12次面對面會談,合作舉辦5場經貿、文化交流活動,促成有關區市、園區與德方對接合作意向20余個,助推打造中德合作交流“橋頭堡”全面起勢。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