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以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為目標,聚焦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高效能治理,提升國土空間治理水平,深化放管服改革,發揮土地要素支撐作用,不斷提升城市功能和吸引力,讓城市更美好,讓市民更幸福。
一、空間謀篇,建立更具活力的城市發展格局
構建“三級三類”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打造“多中心、網絡化、組團式、集約型”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空間布局。
(一)總體規劃站高立遠。準確把握國家賦予青島的戰略使命,完成《青島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草案并進行社會公示,全面論證城市發展目標、性質定位和核心功能,銜接全市“十四五”規劃綱要及各行業發展規劃,促進“多規合一”;“三區三線”完成試劃工作;指導完成市轄區、縣級市和36個鎮級國土空間規劃成果,基本形成國土空間“一張藍圖”。
(二)專項規劃深鉆細研。完成《青島市海岸帶及海域空間專項規劃》,建立海岸帶開發保護利用格局;完成《青島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推動建設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完成《青島市村莊布局規劃》,支持美麗宜居鄉村振興。
(三)詳細規劃務實重行。完成133個村莊規劃,覆蓋808個網格村,科學指引鄉村地區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建設。全市中心城區76個片區控規獲批,批復率達到94%,為區域規劃建設管理提供法定依據。
二、創新賦能,提供更富效率的要素供給
聚焦市委市政府“項目落地年”工作部署,創新舉措,強化土地要素支撐和規劃服務保障,提高要素資源與重點項目的匹配度,為項目落地、開工、達產創造條件。
(一)釋放用地空間活力。全力推動“兩規”(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一致性修改,爭取批準釋放用地規模1.35萬畝,惠科微電子、海洋大學創新園區等139個省、市重點項目獲得了用地保障。
(二)提升土地要素支撐能力。打出增存掛鉤、預借指標、先行用地“組合拳”,壓茬推進農轉用報批,全市使用新增用地指標3.59萬畝,其中,通過處置存量產生新增指標2.39萬畝,及時保障了奇瑞汽車、萊西市循環經濟產業園等項目用地需求。
(三)挖掘存量用地潛力。發起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處置三年攻堅行動,逐宗地建立臺賬、制定處置政策,提請人大、政協、紀委監委督導問效,合力推動處置盤活,近3萬畝存量土地煥發生機,有效承接了正威產業園、萊西市婦女兒童醫院等項目。
(四)增強政府土地儲備實力。改革土地儲備管理制度,出臺《關于進一步加強土地儲備管理工作的意見》,推行片區綜合地價,完善儲備土地基礎設施,增強招商吸引力。聚焦火車北站、世博園等集中連片區域,積極開展土地收儲和前期開發,充分發揮土地儲備承載項目落地的基礎性、平臺性作用。
(五)提高土地供應效力。加大招拍掛用地信息預公告頻次,制定招拍掛出讓條件“正面清單”“負面清單”,1.22萬畝工業用地實現“標準地”出讓,全年將供應土地8.2萬畝,推動了東華軟件、一汽新能源、北汽發動機等一大批項目建設。其中,分3次集中供地8300多畝,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運行。
(六)集成重大基礎設施項目服務合力。推動地鐵三期規劃建設項目“批復即開工”,高效完成地鐵2號線二期、5號線、7號線二期規劃、土地手續;完成膠州灣第二海底隧道、新機場高速公路二期等工程土地預審、規劃選址等前期工作,推動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建設進入“快車道”。
三、品質躍升,打造更顯質感的宜居生活環境
完善城市功能,塑造城市特色,美化城市形象,服務城市治理,讓城市更加充滿活力、富有實力、獨具魅力。
(一)以城市更新推動城市發展新突破。出臺我市第一個城市更新政策文件,完成城市更新專項規劃成果,謀劃推進重點低效片區開發建設三年攻堅行動,啟動老四方工業區、樓山區域等12個片區城市更新和低效用地再開發,推動城市空間、城市功能和城市質量全面升級。
(二)以保護利用激發歷史城區新活力。完成《青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新增各類保護要素2000余項。完成《中山路兩側建筑立面保護修繕方案》《中山路及周邊區域交通規劃》,中山路、四方路周邊建筑得到保護修繕和活化利用,海泊路、寧陽路等街區陸續開街,中山路區域作為國際化大都市“文化客廳”的品牌形象更加彰顯。
(三)以城市設計塑造公共空間新風貌。完成《膠州灣岸線公共空間規劃》,促進膠州灣生態修復和濱海公共空間利用。發布《青島市戶外廣告、招牌設置總體規劃》,營造特色突出、內涵豐富的視覺空間。完成25處空間“微更新”市辦實事項目,巧用空間“邊角料”,創造身邊的“小幸福”。開展重點區域城市設計,打造了西海藝術灣等一批大師建筑和網紅打卡地。
(四)以立體開發拓展城市新空間。完成《軌道交通土地資源開發利用專項規劃》和《中心城區地下空間綜合利用專項規劃》初步成果,提高軌道交通沿線土地資源開發效益,推動地下交通設施、市政設施、綜合體開發建設。
(五)以實景三維提升城市治理新水平。完成“實景三維青島”項目主要建設任務,首次實現青島全域高精度實景三維全覆蓋,項目成果種類、整體規模獲得國內頂尖院士專家高度認可,是我市城市云腦四大支撐平臺之一,為“數字青島”提供權威、統一的空間信息“底座”。
四、嚴守底線,構筑更加安全的自然生態邊界
堅守“國之大者”,統籌耕地保護、生態修復、地質調查和地質災害防治,努力創造更多“綠色GDP”。
(一)守住耕地保護紅線。印發《關于嚴格耕地保護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行為的通知》,加強耕地保護頂層設計。實行耕地保護“田長制”,全市任命基層田長6006名,構建全面保護、責任到人、嚴格監管的耕地保護監管網絡。嚴格設施農業用地管理,全市1519個設施農用地項目上圖入庫備案。會同農業農村部門出臺田園綜合體管理意見,引導田園綜合體健康發展。強化“長牙齒”的硬措施,實施“青島市自然資源執法監察十大手段”,建立“防打消”快速反應機制,推進農村亂占耕地建房問題整治,開展“大棚房”問題清理整治“回頭看”,通報典型案例19個,市級掛牌督辦案件7個,對4個區(市)進行了警示提醒,約談了7個鎮(街道)主要負責人。
(二)堅定生態修復綠線。指導萊西市河頭店鎮啟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整治規模2.57萬畝,將新增耕地5343畝。督促區(市)完成16處礦山地質環境治理,投入資金超過1億元,治理面積1429畝,其中,膠州市艾山11處礦山修復工程有效解決了風景區周邊環境破壞和視覺污染問題。
(三)筑牢地質災害防線。開展《青島市地質災害防治規劃》中期修編。督導相關區(市)投資1.1億元,推進地質災害隱患點治理,75處已完工,其中12處位于嶗山風景名勝區,有力保障了居民和游客安全。建成了21處地質災害24小時自動化監測站,提升了監測預警和科技防災水平。“煙花”臺風及其他強降雨期間及時發布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12次,全市未因地質災害發生人員傷亡。
(四)構筑城市安全高效運行基線。完成全國首個陸海統籌城市地質調查項目,填補了青島市大比例尺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等多項空白,為地下空間拓展、重大項目選址等提供科學的地質基礎支撐。
五、改革驅動,厚植更有溫度的便民服務基因
用好改革關鍵一招,加快流程再造和制度創新,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提升企業、群眾獲得感。
(一)聚焦審批提速。對所有產業項目實行規劃審批“圖證分離”“告知承諾許可”,小型公益性設施和市政道路等22類項目免于辦理規劃許可證,推動“拿地即開工”。實行全流程“多測合一”,各項測繪總時間壓縮了三分之一,為工程項目按下“加速鍵”。全市完成規劃審批近8000萬平方米。
(二)聚焦簡政放權。向青島自貿片區下放了31項行政權力事項,占市政府對片區賦權事項的70%,片區工程建設項目涉及自然資源和規劃領域的審批時間和審批環節分別減少50%。
(三)聚焦不動產登記。省內率先實現“全省通辦”“跨省通辦”,“多地跑”“折返跑”成為歷史。推動全市域“交房即可辦證”常態化,實現住權、產權同步,惠及全市25個項目1.25萬戶業主。積極應用人臉識別、電子簽名技術,對于已辦理預告登記的新建房屋轉移登記業務,一張身份證即可申請辦理。
(四)聚焦問題產權。突出抓好住房產權歷史遺留問題化解工作,全面深入摸排,推動政策創新,實行“管辦分離,并行辦理”“證繳分離”,積極破解責任主體缺失、建設時點不明等制約辦證的難題,邊完善手續、邊追繳欠款、邊辦證。全市203個問題項目具備轉移登記條件,涉及居民6.56萬戶。
去年三民活動收到意見建議181條,逐一辦理反饋。其中,解決青銀高速李村出口擁堵等建議納入重要議事日程,地上附著物和青苗補償標準等公共政策公開征求意見,“便民利企面對面”活動自啟動以來已舉辦13場,民意民智持續匯聚。
2021年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仍存在土地規劃政策創新不足、耕地保護壓力傳導不夠等問題。2022年,我們將進一步優化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格局,堅決守住耕地保護紅線,加快推進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改革,積極開展重點低效片區開發建設三年攻堅行動,努力提升自然資源開發保護利用效率,全力促進項目落地,不斷深化審批制度改革,持續提高不動產登記質效,為推動城市發展、增進民生福祉貢獻更大力量。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