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青島仲裁辦聚焦全市中心大局,充分發揮職能作用,不斷創新仲裁服務,努力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一、發揮專業仲裁平臺作用,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發揮海事海商仲裁院作用,服務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設。專業高效處理海上貨物運輸、港口建設、船舶修造、船舶租賃等涉海商事糾紛,海事海商案件數量和標的額同比分別增長32%和40%。加強海事仲裁行業交流合作,匯聚服務海洋經濟發展合力。
發揮國際金融仲裁院作用,服務區域性國際金融中心城市建設。多元化解風投創投、融資租賃、股權質押等新類型金融糾紛1300余起,標的額30余億元。聚焦痛點堵點難點,積極化解金融企業存量糾紛,有效防范金融風險。
服務“雙招雙引”。針對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需求,面向全球選聘1232名各行業領域專家學者擔任仲裁員,其中,熟悉國際仲裁規則、擅長處理國際經貿糾紛的涉外仲裁員235人,境外仲裁員151人,仲裁服務人才隊伍不斷壯大。公正高效化解投資和項目建設商事糾紛,優化公平法治營商環境。
建立服務商協會和中小企業工作機制。聚焦行業和市場主體需求,邀請企業家與仲裁專家共同舉辦“仲裁開放日”等活動。入駐企業經營一線,為企業提供“訂單式”仲裁服務。
二、提高建設工程仲裁質效,服務全市重點項目建設
創新“一站式”貼心管家服務。針對建設工程領域糾紛特點,創新仲裁工作機制,變事后救濟為事前預防、事中化解,保障重點項目建設順利推進。舉辦5期建設工程法律大講堂,承辦第二屆齊魯建設工程多元化解糾紛高峰論壇,緊扣行業熱點問題,幫助企業建立健全法律風險防控體系。
增加多元法律服務供給,推動出臺《(山東省)建設工程造價爭議評審規范》(2.0版),創設“談判促進+爭議評審+調解+仲裁”四位一體爭議解決服務機制,為市場主體提供個性化、便利化、低成本、高效率的仲裁“套餐”服務,公正高效解決建設工程領域糾紛,為當事人挽回經濟損失80多億元。
三、優化知識產權保護法治環境,服務科技創新和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建設
強化知識產權協同保護。發揮知識產權協同保護機制作用,與司法機關、行政機關、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平臺等配合銜接,創新政策體系,促進國家及省“知識產權創造、保護和運用”評價指標落地落實。舉辦“2021年知識產權宣傳周”活動,主辦“RCEP協定下企業知識產權合規指引研討會”,發布國內首個《RCEP協定下企業知識產權合規指引報告》,幫助企業防范知識產權風險,提高產品國際競爭力。
落實知識產權快速保護機制,高效化解知識產權糾紛。仲裁技術開發、技術轉讓、特許經營等知識產權仲裁案件數量和標的額同比分別增長43%和120%,平均結案時間45天,為企業創新發展贏得時間、贏得市場。
四、聚力重大開放平臺建設,服務新發展格局
打造涉外法律服務高地。在青島自貿片區構建融合仲裁、律師、公證、法律查明等法律服務資源的“一站式”國際商事爭議解決平臺—青島國際仲裁中心,吸引境內外當事人選擇青島作為爭議解決地,服務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
優化公平競爭環境。吸納國際商事仲裁先進理念,接軌國際通行慣例,完善適應解決國際商事爭議的仲裁程序,提升涉外市場主體選擇適用規則的自由度和靈活性,平等保護境內外當事人合法權益,促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
提升仲裁國際公信力。涉外仲裁能力不斷提高,仲裁案件范圍涉及美國、英國、新加坡、日本、俄羅斯、加拿大、香港、臺灣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涉外案件標的額同比增長52.1%。青島仲裁的區域影響力和國際公信力持續增強,區域國際仲裁中心城市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打造現代物流仲裁樣板。發揮上合示范區國際仲裁院作用,服務“一帶一路”國際物流大通道建設。搭建物流服務平臺,延伸服務觸角,在重點物流企業建立“仲裁物流之家”,服務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綜合物流樞紐建設。
五、創新仲裁制度機制,優化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創新完善規則制度體系。強化以當事人為中心的“親和仲裁”服務理念,優化公開透明、可預期的程序設計,深化流程再造。健全完善組庭、裁決核閱、專家咨詢、仲裁員信息披露、回避及仲裁員獎懲、退出等機制,保障程序規范高效、結果公平公正。1-11月份,仲裁案件數量同比增長284%,標的額同比增長273%,審限內結案率95%,調解和解率60%,快速結案率49.5%。
建立“零距離”服務機制。開展全員“大走訪”活動,先后赴200余家企業、60余家商協會、70余家律師事務所走訪服務,傾聽企業行業呼聲,回應企業行業關切,打通服務企業“最后一公里”,厚植“親”“清”服務生態。
六、完善仲裁與訴訟、調解有機銜接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聚力“六穩六保”
豐富仲裁服務“菜單”。建立完善調解協議仲裁確認、訴訟調解未成案件仲裁引導、仲裁案件引入調解等仲裁與訴訟、調解有機銜接機制,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法律服務需求。1-11月份,仲裁確認、案前調解糾紛2000余起,標的額5.6億元。深化仲裁與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有機銜接。推進旅游投訴調解與仲裁銜接試點工作,服務國際旅游城市建設。
推進仲裁惠民惠企。深入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加大仲裁收費改革力度,下調仲裁收費標準,線下案件收費降幅20%,互聯網案件收費降幅25%,有效降低仲裁成本,減輕了當事人負擔。
七、創新仲裁服務模式,服務數字經濟和世界工業互聯網之都建設
服務企業全生命周期。推進仲裁與數字經濟深度融合,積極拓展區塊鏈電子證據平臺應用場景,區塊鏈電子證據平臺與金融、易貨、電子商務、工業互聯網、消費互聯網等數據平臺有機對接,為市場主體提供安全、便捷、高效、低成本的電子證據存取、比對、舉證、在線仲裁等全流程服務。
構建全時空仲裁服務生態。落實《共建法治區塊鏈鏈盟戰略合作協議》,推進區塊鏈電子證據平臺與仲裁、公證、司法等機構數據平臺對接,實現法治數據跨地域、跨行業、跨領域互聯、互認、共享,為市場主體提供全時空法治數據協同服務。
優化全方位在線仲裁服務。著眼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下市場主體糾紛解決需求,運用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升級仲裁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推動仲裁由傳統的“面對面”向“端到端”“鍵到鍵”在線仲裁轉變,當事人足不出戶即可在線解決糾紛。一年來,線上受理案件已達5582件。
回顧過去一年的工作,我們清醒地認識到,仲裁工作還存在短板和不足:仲裁社會認知度不高,服務領域不寬;服務更高水平開放能力不強;仲裁案件質效尚不能滿足人民群眾公正高效解紛需求等。
新的一年,青島仲裁辦將認真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埋頭苦干,勇毅前行,充分發揮職能作用,更好服務全市人民、更好服務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為建設更加充滿活力、富有實力、獨具魅力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貢獻仲裁力量!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