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來,市地方金融監管局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認真落實“項目落地年”部署要求,著力聚資源、抓落實、提效能,凝聚全市金融力量,聚焦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項任務,全力推進金融業高質量發展,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截至10月末,全市本外幣存貸款余額分別達到22080.6億元和23843.3億元,存貸比達108%,高于全國25個百分點,有力地支持了實體經濟發展;金融業實現稅收178.2億元,同比增長36.1%,占全市稅收比重超過十分之一;保費收入增速居全國副省級城市首位;企業上市新增15家,位列副省級城市第3位,創歷史最好水平,為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貢獻了金融力量。
一、聚焦服務實體經濟,金融支撐保障作用持續增強。出臺支持銀行機構服務項目落地年政策措施,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重點產業和“四新經濟”項目融資保障,強化對上合示范區、青島自貿片區等戰略片區金融服務。持續提升對小微企業和“三農”等薄弱環節的服務成效,建立金融輔導員和金融管家服務體系,搭建金企通金融服務信息支持平臺,累計服務企業融資突破百億元。截至10月末,全市新增貸款2778.5億元,占全省貸款增量近四分之一;貸款增速達到13.5%,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貸款余額連續38個月保持兩位數增長。貸款結構不斷優化,中長期貸款余額16239億元,占全部貸款比重達到69%;新增制造業貸款319億元,同比多增218億元;普惠小微貸款增速達到35.9%,高于各項貸款增速22.4個百分點。
二、持續推動企業上市,資本市場建設取得歷史性突破。聚焦提升企業利用資本市場意識和水平,累計舉辦各類培訓160余場次,培訓企業超過1.3萬家,推動上市工作取得歷史最好成績。今年以來,全市新增上市公司15家,其中境內上市公司14家、境外上市公司1家,境內外上市公司達到72家,新增上市公司數量和總數穩居全省首位,資本市場“青島軍團”強勢崛起,覆蓋了“四新經濟”在內的30個國民經濟行業領域。同時,加大上市資源培育儲備力度,三個區入選全省上市公司孵化聚集區試點,全市擬上市企業達到36家,列入全省重點上市后備企業101家,形成上市梯隊良性發展格局。截至10月末,全市企業上市首發融資和再融資115.2億元,發行債券融資2464.9億元。企業通過股債等方式共實現直接融資2796.6億元,同比增長29%,直接融資規模進一步擴大。
三、著力推進改革創新,金融發展活力持續彰顯。堅持“大抓項目,抓大項目”,深入開展金融業“雙招雙引”,繼光大理財、青銀理財之后,恒豐理財獲批籌建,青島成為全國為數不多擁有3家銀行理財子公司的城市;山東港信期貨開業運營,法人期貨公司實現零的突破;聯儲證券、新沃基金總部遷入我市,廣發銀行、亞太財險、交銀人壽相繼落戶,青島聚齊七大類金融牌照,金融機構總數達到284家。加快探索金融創新,青島獲批成為全國首批養老理財產品試點城市,全國首單濕地碳匯貸,全省首單碳中和債券、首單飛機和船舶融資租賃業務,全市首筆貿易外匯收支便利化試點業務成功落地,數字人民幣試點正式上線場景達35萬余個,發揮了積極的創新引領作用。
四、深度打造基金生態,全球創投風投資源加速聚集。舉辦2021青島·全球創投風投大會,推出在全國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青島創投風投十條2.0版”,創投風投發展生態不斷優化,創投風投機構增長繼續保持“加速度”。總募集規模百億元的國新中銀股權投資基金、青島航空產業融合基金和山東陸海聯動投資基金等一批優質基金項目落戶,三家基金機構獲得QDLP對外投資試點資格。截至10月末,全市在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436家、管理基金1583只,均居全國第10位;增速分別達到29%和96.9%,均居全國第2位。基金管理規模首次突破1500億元,達到1598.6億元,發展活力和示范帶動效應進一步顯現。
五、全面優化金融環境,地方金融實現安全有序運行。出臺支持金融業高質量發展政策措施,吸引優質金融資源加速落地;開展金融創新獎、金融領域拔尖人才評選,制定發布“人才貸”管理辦法,金融政策體系不斷完善。成功舉辦第七屆青島·中國財富論壇,廣泛開展“普惠金融青島行”、支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等金企對接活動,金融營商環境持續優化。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各類地方金融組織實現規范發展;加強防范和處置非法集資工作體制機制建設,組建防非宣講志愿者隊伍,開展宣傳活動1300余場;持續化解銀行業不良貸款和重點企業風險,截至10月底,全市不良貸款率為1.22%,大大低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保持在歷史低位。在推進改革創新的同時,全市金融業實現了安全穩健運行。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