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全市衛生健康系統認真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辦實事、解難題、抓落實、見實效,圓滿完成各項目標任務,全方位全周期維護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
一、以更精準的防控舉措,增進市民的健康安全感。大幅提升常態化疫情防控能力,建立系統協作、部門協同、跨區域聯動的流調溯源工作機制,疾控流調隊伍491支4838人;建成2個國家公共檢測實驗室和3個城市檢測基地;核酸檢測機構80家,日檢測能力38萬人份;設置普通發熱門診43個、入境專用發熱門診6個、發熱哨點診室184個;建成青島市公共衛生應急備用醫院作為新冠肺炎定點救治醫院;公立醫療衛生機構藥品物資儲備均能滿足1個月運轉需要;圓滿完成60余個重大活動會議疫情防控和醫療服務現場保障工作。基本形成群體免疫屏障,新冠病毒疫苗接種點339個、接種單元1325個、服務梯隊6796人,在全省率先推廣使用智慧移動接種車,日最大接種能力38萬人次,截至11月30日,累計接種新冠疫苗2009.98萬劑次,覆蓋955.58萬人,12歲及以上人群全程接種率97.72%。及時穩妥有效處置疫情,入境人員例行核酸檢測和“三采雙檢”27.3萬人,來青返青重點人員隨訪檢測37.5萬人次,“應檢盡檢”“愿檢盡檢”核酸檢測1953.58萬人次,物品、環境等樣本檢測13.99萬份;疾控力量出動8490人次,消毒點數462個,消毒面積30.45萬平方米;截至11月30日,救治境外輸入新冠病毒感染者136例、省外關聯病例2例,管控密切接觸者3668人;在全省率先發現英國、南非報告的變異株。
二、以更優質的醫療資源,增進市民的健康幸福感。醫療服務“攀峰計劃”成效初顯,引進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合作建成青島醫院;建設省級區域醫療中心綜合類別2個、專科類別4個、中醫1個;打造肺病、康復、心血管三個齊魯中醫藥優勢專科集群;新建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國家級3個、省級3個、市級12個;成立“青島市疑難罕見病診治中心”;60個學科進入中國醫院科技量值(STEM)學科百強榜單,居計劃單列市首位;引進招聘各級各類人才3118名。醫療資源配置優化均衡,市公共衛生中心一期、市第八人民醫院東院區項目主體結構封頂,市精神衛生中心、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青島)二期項目主體結構在建;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青島醫院、市婦女兒童醫院西海岸院區、市中醫醫院城陽院區項目加快推進;大力提升基層醫療衛生服務能力,市、區(市)兩級投入4900余萬元為基層醫療機構配備醫療設備,95%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達到國家“優質服務基層行”基本標準。中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在全省率先試點開展青少年神志病中醫藥干預和婦女更年期中醫藥干預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在全國率先開展“互聯網+中醫藥適宜技術服務”,26項中醫藥護理適宜技術納入“網約護士”上門服務內容,二級及以上公立中醫醫院均開展“送湯藥上門”服務;政府辦市、縣中醫醫院實現“全覆蓋”,政府辦綜合醫院、傳染病醫院、婦幼保健院全部設置中醫藥科室,100%政府辦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鎮街衛生院、91%社區衛生服務站和村衛生室能夠提供中醫藥服務,形成覆蓋城鄉的15分鐘基層中醫藥服務圈,相關做法在《人民日報》客戶端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新經濟導刊》刊載。
三、以更貼心的健康服務,增進市民的健康獲得感。“我為群眾辦實事”推動解決“急難愁盼”問題,建成健康青島科普資源庫,匯集1060名健康科普專家,制作發布1680件健康科普作品,為市民打造專業權威、方便可及的線上健康知識學習平臺,閱讀量超過200萬人次;為全市3605名未參加社會保障的在崗鄉村醫生落實保障政策;全市獻血屋達到20座,血液物聯網技術連接30家醫療機構,建成全國首個覆蓋城鄉的智慧血液物聯網平臺;市急救中心配備緊急醫學救援特種車輛、現場救援物資裝備,突發事件救援能力進一步提升;全市60家出生醫學證明簽發機構啟動線上申領,數量居全省第一;74家醫療機構、近1300名護士提供“互聯網+護理”服務,滿足群眾上門服務需求;市衛生健康委官方網站全新改版上線,群眾線上查詢、辦事更加方便;深化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強化績效管理和費用管控,全市41家二級及以上公立醫院門診次均費用、住院次均費用、藥品收入占比(不含中藥飲片)分別較去年同比下降15元、39元和2.4個百分點。群眾辦事更加便捷高效,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衛生健康證明事項由42項精簡為34項;45項依申請政務服務事項入駐“山東省政務服務網”,“一次辦好”率100%、“零跑腿”率95.6%、全程網辦率95.6%。醫療服務更加智慧化,全市85家醫療機構接入青島市“互聯網+醫療健康”便民惠民服務平臺,提供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112項;建成互聯網醫院45家;開發智慧健康場景應用,推進“全市一家醫院”、就醫問診“一碼通行”、“出生一件事”聯辦系統等平臺建設。重點人群服務能力持續提升,“三高共管、六病同防”醫防融合慢性病管理模式在全省推廣;全市醫養結合機構180家,數量居全省首位;市級安寧療護試點基地20個,市級老年友善醫療機構28家;萬名農村適齡婦女“兩癌”目標人群檢查完成率100%;建成24家市級嬰幼兒照護示范托育機構,投入2585萬元建設48個普惠托育項目,建成后將增加托位2585個,中央電視臺報道相關經驗做法;提高獨生子女傷殘死亡家庭特別扶助標準,發放扶助金1.73億元,惠及特別扶助人員1.89萬名;為全市計生特扶對象購買商業住院護理保險,住院護理補貼80元至200元/人/天;在全省率先啟動應用第二代長效針劑治療精神分裂癥患者項目試點。醫療市場秩序不斷規范,衛生健康綜合監督檢查3.59萬戶次,查處非法醫療美容等案件2561件,罰沒款581.28萬元;開展整治醫療機構虛假宣傳、小病大治、捆綁推銷藥品耗材等問題專項行動,檢查各類醫療機構1873家,41家醫療機構進行整改;建設院感線上監管平臺,推進院感防控“線上監控、線下監管、巡回督查”智慧化監管。
全市衛生健康系統將繼續圍繞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高品質健康服務需求,加快實施衛生健康三年行動計劃,全面提升服務供給質量和水平,努力推動衛生健康事業高質量發展,為建設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打下堅實健康基礎。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