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以來,市海洋發展局深入貫徹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圍繞“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的城市愿景,扎實開展“作風能力提升年”活動,全面推進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建設,推動海洋經濟發展再上新臺階。
一、上半年主要工作完成情況
(一)堅決落實“兩穩一保”部署。全力以赴穩增長、穩市場、保就業,成立穩定海洋經濟運行工作專班,統籌抓好海洋項目調度、涉海企業服務、海洋經濟運行監測、惠企政策落實等工作。制定出臺我市第一部精準支持海洋經濟發展的綜合性產業政策《青島市支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15條政策》,為膠州灣第二海底隧道工程、青島海上綜合試驗場(一期)等重大項目做好用海服務保障。一季度我市海洋生產總值增長11.9%,占地區生產總值的31%,預計上半年同比增長8%以上。
(二)全力突破標志性創新任務。出臺《關于加快打造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助力海洋強國建設的意見》《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圍繞“五大中心”建設,梳理了重點推進的“十大工程”。自然資源部已將“三大深海平臺”建設作為國家“蛟龍探海二期”項目內容之一,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重大工程項目清單,正在制定會戰工作方案。印發實施《關于支持建設中國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島)推動海洋科技創新發展的意見》,推動微流控生物檢測芯片、相變制冷服務器等項目加快進入產業化階段。自然碳匯交易中心(山東)運營平臺正在抓緊籌建,主體公司“自然碳匯研究院(青島)有限公司”完成注冊設立。聯合中國海洋大學、黃海水產研究所等科研院校和我市重點水產苗種企業,探索組建中國藍色種業研究院(青島)。“國信1號”養殖工船交付使用,已獲農業農村部批準在全國開展運營管理試點,正在福建、浙江海域進行魚苗入艙作業。成功舉辦2022東亞海洋合作平臺青島論壇系列活動,實體化機構—青島海洋國際合作中心加快推進。研究制定《青島市現代海洋英才激勵辦法》。破題功能區級海洋生產總值核算,“藍色自貿”海洋經濟統計核算新模式試點被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做好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制度創新成果推廣工作的通知》刊發推廣。
(三)扎實推進重點涉海項目建設。總投資2000多億元的88個海洋重點項目進展順利。1-6月,新開工項目22個,續建項目58個,開工在建率90.91%,年度累計完成投資183.48億元,占年度計劃投資77.91%。藍谷藥業海洋科技谷、上海電氣風電裝備產業園、青島浩大海洋科技產業園、中魯海洋創新產業園等重點項目有序推進。制定印發《青島市2022年海洋領域招商引資工作方案》,新簽約引進濰柴(青島)海洋裝備制造中心、深圳眾信海洋科技總部等涉海項目82個,總投資491.1億元。其中,50億元以上項目2個,10億元以上項目13個,外資項目7個,預計使用外資1.549億美元。
(四)力促海洋產業提質增效。海洋一產方面,推動全國唯一國家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持續創新發展,今年6月完成全球首次低緯度養殖大西洋鮭規模化收魚。印發《青島市海洋牧場管理條例》,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達到18處,新增2處。出臺《關于加快現代種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瑞滋集團獲批全國首家國家級刺參良種場。深化“走出去”戰略,支持建設馬達加斯加最大、最先進的冷鏈基地項目。“青島對蝦”“青島梭子蟹”“青島鮑魚”獲批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海洋二產方面,我國自主設計的亞洲首艘圓筒型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FPSO)開工建設。抗腫瘤藥物BG136已完成系統臨床前研究,抗乙肝病毒藥物MBW1905正開展臨床前研究。聯合市發改委建立了青島市海水淡化產業發展工作協調機制,制定出臺《青島市海水淡化項目建設獎補政策實施細則(試行)》,全國首家海淡產業設計研究院青島水務海水淡化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掛牌成立,全市海水淡化總規模達到32.4萬立方米/日,居全國前列。海洋三產方面,郵輪港區啟動區地下空間、吉利衛星互聯網、小管島保護利用、智慧海洋等項目有序推進。青島藍色金融研究院正在籌建。進一步強化海法協作,研究制定《市委海洋發展委員會辦公室青島海事法院服務保障青島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戰略協作框架》。加大金融支持海洋經濟發展力度,推動與六家金融機構建立戰略合作關系。
(五)全面加強海洋綜合管理。研究制定《關于進一步推進海域使用權抵押貸款工作的意見》,放大海域使用權資產功能,幫助涉海企業解決融資難題。積極推動新修測岸線與原有海岸線之間重點項目“一事一議”政策,加快編制兩線之間青島港董家口港區油品碼頭一期工程、李村河北岸凈化廠等重點項目處置方案。加快實施“藍色海灣”整治行動,推動小島灣北岸海岸帶綜合整治工程和龍灣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加快實施。扎實推進中央、省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落實。堅決打好滸苔處置“主動仗”,發布藍色預警啟動四級應急響應,按照自然資源部和省上工作要求,組織做好預警監測、前置打撈、近海攔截和安全監管等工作,累計打撈滸苔16萬余噸,布設滸苔攔截網70.7公里。結合伏季休漁管理組織開展“三無”船舶整治專項行動,開展聯合執法82次,查獲涉漁“三無”船舶及其他違規作業船舶191艘,收繳違規網具2.2萬余套,辦理行刑銜接移交案件4起。扎實開展海上安全集中整治行動,深入落實依港管船、包保責任等工作舉措,強化清單式隱患排查整治,堅決杜絕涉外漁業事件,常態化抓好漁業出海作業疫情防控工作,確保漁業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向好。
二、存在問題
(一)部分海洋產業存在較大下行壓力。船舶海工方面,受去年以來國際航運運力緊張影響,2021年集裝箱出口達到近年來峰值,今年高位回調,影響出口。海洋旅游業方面,3、4月份疫情發生后旅游業處于低迷狀態,住宿餐飲業營收下降幅度較大。近期疫情抬頭又對市場預期產生不利影響,上半年海洋旅游業企穩難度較大。
(二)部分企業經營困難加大。5月份,我局根據重點企業監測指標,對營收波動較大的51家涉海企業進行梳理分析,結果顯示:有29.3%的企業反映受國際形勢影響,國際市場需求下降,企業訂單不足;有41.5%的企業反映由于國內疫情反復,供應鏈不穩定,造成企業運營成本增加。部分涉海設備制造企業因關鍵零部件無法按時運抵國內,同時產品外銷受阻,庫存積壓嚴重,致使營收大幅下滑。
(三)海洋重點項目推進還需加大力度。受疫情影響,部分新開工項目未按計劃開工建設。個別海洋重大項目建設存在瓶頸問題。如,青島國家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中魯海洋創新產業園等項目受用地規模指標限制,后續發展空間不足等等,亟需加大力度推動解決。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加快推動海洋創新平臺建設。推動海工院與國家海洋實驗室、清華大學深度合作建立國家實驗室北京研究院。加快“三大深海平臺”、中國藍色種業研究院(青島)、青島藍色金融研究院、自然碳匯交易中心(山東)建設。
(二)加快推進涉海重點項目建設。出臺《貫徹落實支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15條政策的實施細則》。著力推動國家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中國北方國際水產品交易中心和冷鏈物流基地、國信系列大型養殖工船、中南高科海洋裝備制造產業園、藍谷藥業海洋科技谷、上海電氣裝備產業園、百發海水淡化擴建工程等項目建設。持續加大海洋龍頭項目引進力度,力爭引進、落地一批過30億元、50億元、100億元的涉海大項目。
(三)做好重點涉海企業服務培育。開展“進企業、進項目、送政策、促發展”活動。引導蔚藍生物、藍谷藥業、明月海藻、聚大洋、漢纜股份等行業骨干企業進一步擴大商業板塊、完善產業鏈條、提升行業優勢。推動浩大生物、前沿海洋等加快上市進程。組織開展高成長性海洋企業評選活動,培育海洋經濟“生力軍”。
(四)切實抓好管海護海任務。嚴格實施圍填海管控,規范海域使用管理。打好滸苔處置“主動仗”,統籌做好監測預警、攔截處置、安全監管、計量計費辦法制定、費用核算撥付等工作。積極推進國家級漁港經濟區建設,加快漁船更新改造、減船轉產和裝備升級,提升漁船本質安全水平。嚴格海洋執法監管,保障伏季休漁秩序穩定。開展海上安全集中整治行動,深化以港管船機制,加快漁船信息化設備更新,堅決杜絕涉外漁業事件,確保漁業安全生產秩序持續穩定向好。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