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市司法局在市委、市政府堅強領導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作風能力提升年”活動為載體,扎實履行“一個統籌、四項職能”,年度各項目標任務順利完成。創建的“1+1+N”矛盾糾紛排查調處機制獲第六屆全國“法治政府獎”,我市成功入選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市。
一、立足法治政府增質效,實現法治建設水平再提升
(一)全面依法治市持續優化。制定深化學習宣傳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實施方案,將習近平法治思想研究納入市社科聯重點學術項目,舉辦理論研討會研究、闡釋。印發法治青島建設“一方案兩意見”責任分工方案,統籌全市推進法治建設任務落實。全國率先實施鎮街法治政府建設,制定指標體系,明確職責任務和標準指引。制定全市法治人才培養實施意見和涉外法治工作推進計劃。規范黨政主要負責人述法工作,市直單位、區(市)政府主要負責人向市民報告法治工作常態化。推動市政府常務會落實學法計劃,已學習法律法規9部。
(二)法治政府建設持續優化。高標準迎接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創建實地考核,做好評查、抽考、訪談、保障等工作。營造濃厚創建氛圍,發布致全體市民和再致全體市民一封信,錄制、推送宣傳視頻254個,錄播區(市)長等六類群體法治政府述講欄目93期。落實法治督察計劃,對各區(市)和市直單位法治政府建設進行考核。以合法性審查護航市委、市政府重大決策,共審查議題、發文、會議紀要、合同等284件,辦理專項法律事務83件次。在此基礎上,完成全國首部《行政決策合法性審查規范》,我市創制的審查標準被司法部列為全國重點研究課題。全省率先建立市級機關公職律師跨部門使用平臺,黨政機關全部建立法律顧問隊伍。
(三)行政執法監督持續優化。打造“復議睦萬家”品牌,全省率先出臺《行政復議糾錯決定履行情況回訪辦法》,共受理行政復議申請2547件,審結2399件,糾錯決定履行率100%;辦理行政應訴案件856件,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率100%。構建“十百千萬”行政執法監督體系,選聘1043名執法監督員定期開展專項監督。指導區(市)開展全國“省市縣鄉”四級行政執法協調監督工作體系建設試點,有關做法在全市同步推開,首次以清單形式明確協調監督事項的經驗被司法部推廣。編印《行政執法監督工作文件匯編》,審查12部門權責、執法事項清單及裁量基準,組織5400余人參加行政執法資格考試,審核40個主體、1.6萬人執法資格,清理650余名不在崗人員執法資格。
二、立足法治保障穩基礎,實現社會治理水平再提升
(一)做實制度保障措施。共審查地方性法規、規章10件,修改3件,廢止23件。全省率先以立法規范醫療衛生人員權益保障。聚焦城市更新建設領域,推動停車場管理、歷史建筑與傳統風貌建筑保護利用、違法建設治理、老舊街區改造等方面立法。出臺管理規定及配套工作指引,實現規范性文件管理法治化、審查標準化,合法性審核和備案審查規范性文件85件。制定服務保障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三年攻堅行動20項措施。建立優化法治環境工作協調機制,確定七方面33項任務。編纂我市首部法治化營商環境白皮書。出臺服務保障“六個城市”建設五年規劃、三年行動計劃。
(二)壓實監管安全責任。嚴格落實監管安全制度和疫情防控要求,依法辦理減假暫1100余起,罪犯改好率98%以上,全市監獄連續21年無罪犯脫逃、無重大疫情、無重特大安全事故。推進“法治戒毒所”建設,司法行政戒毒工作向社區延伸,醫療戒治資質獲審核通過,收治的戒毒人員所內戒斷率100%。依法履行對社區矯正對象、安置幫教對象管理職責,依法實施信息核查4648人,給予訓誡38人、警告24人,提請撤銷緩刑、假釋及收監執行27人,辦理執行地變更34人次;組織集中教育、個別教育、公益活動等8.7萬余人次。
(三)夯實社會治理基礎。全國率先出臺完善預防性法律制度的意見,開展冬奧會、冬殘奧會、三級“兩會”、黨的二十大等重點時段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專項行動,辦理法律事務2.1萬件次,調處糾紛3.5萬件,其中疑難案件129件,為市民挽回損失1.12億元。打造“法治青風”品牌,組建千人志愿團開展“法治宣傳教育進萬家”“每日1小時法律義診”等活動3千余場。全省率先實施每月一個特色普法周,圍繞群眾關心的稅收環保、教育養老等16個主題進行法治宣傳。打造全省首個稅法主題公園,建成規模以上法治文化陣地1000余處,為每社區(村)配備法治帶頭人1名、法律明白人3名,共申報國家級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7個,省級15個。
三、立足法律服務上臺階,實現營商環境水平再提升
(一)助力城市企業發展見實效。常態化做好城市重大戰略、重大項目法律服務,對應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八大攻堅任務成立法律服務專班,編纂法律法規匯編、服務清單匯編及糾紛調解、公證鑒定等工作指引,建立化解糾紛案件模型,形成多項研究成果。服務保障“城中村”改造、社區回遷安置等100多個工程項目,為道路打通涉鐵涉軍設施征遷、快速路重大決策風險評估、地鐵建設等提供審查建議、提供法律服務,依法保障順利進行。打造“法惠企航”服務品牌,編制制度與案例匯編,組織律師提供惠企服務10.1萬次,線上服務平臺被評為“全省政法系統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案例”。服務企業合規發展,設立全國首個企業合規指導工作機構,律師進駐2萬家企業擔任法律顧問提供精準服務。出臺全省首個涉企行政復議案件審理辦法,有效解決查不清、審不透問題,辦案提速20%,調解和解率25%,為多家企業避免重大經濟損失。
(二)法律服務產業升級見實效。立足青島、輻射山東、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青島涉外法務中心開工建設,還將同步設立上合法律服務委員會和“一帶一路”律師聯盟兩個青島中心。制定支持涉外法律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文件,成立青島國際商事爭議解決中心。加快高水平涉外法律服務機構引進,在上合示范區開展中外律所聯營試點,設立第二家青港聯營律所。為律所合并重組牽線搭橋,引進全國知名律所5家,指導我市律所在省內設立分所15家,律所布局進一步優化。出臺全省首個規范涉保理賠司法鑒定工作實施意見,組建涵蓋12大領域的司法鑒定專家庫,推行鑒定意見書賦碼管理,新設鑒定機構3家,有5家鑒定機構通過國家級資質認定或實驗室認可,9家通過省級資質認定。截至目前,全市法律服務業營收27億元,納統收入同比增長34%。
(三)公共法律服務發展見實效。遴選1558人的共享律師服務團和20人的案件質量專家評審團,推進法律援助“全域受理、全域指派”,全省首家實現援助案件隨機指派,共受理案件1.9萬余件。打造“12348熱線+人民調解”工作新模式,全時免費提供法律咨詢,共接話約17.3萬人次,調解案件6.9萬件。創新打造法律事務指引電商平臺,方便企業、群眾“網購”法律服務。開展軍人軍屬法律援助社會化服務試點,與青島警備區等共建軍隊離退休干部公益服務機制,已為15家干休所提供服務。開播《律師有說“法”》公益視頻,共享婚姻、社保、不動產等10余項政務信息方便市民辦理公證,探索公益公證對市民免收辦理費。組織法律職業資格考試,實行“公休日不打烊”和預約隨時取證,共服務考生1.2萬人。
一年來,全市司法行政隊伍深入推進作風能力提升,一體開展鞏固政法隊伍教育整頓成果、“三項”督察巡查、內部巡察,廣大黨員干部奮戰在抗疫情、防風險、保平安一線,先后有13個集體、22名個人獲省部級以上表彰。機關干部、法律服務工作者捐款捐物、義務奉獻,監獄戒毒所疫情發生三年來長期封閉執勤,保證了經濟社會持續安全穩定。
雖然取得一定成績,但對標更高發展目標,我局仍存在法律服務業發展手段不夠豐富,公共法律服務難以完全滿足發展需求等問題。下一步,將從以下五方面推動高質量發展。一是抓黨的二十大精神學習宣傳貫徹。切實用以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二是抓疫情防控。按照“高于平時、嚴于地方”標準,統籌疫情防控和監管矯治,確保監管場所絕對安全。三是抓法治政府建設水平提升。以我市喜獲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范市為契機,推進政務法治標準化,率先建成覆蓋市、區(市)、鎮街的“政府法治一張網”。四是抓法治營商環境改善。深化政府購買法律服務督促惠企政策落實,加強涉企合規指導和行政執法監督,營造公開、透明、可預期的法治營商環境。五是抓法律服務業發展。加快青島涉外法務中心建設,持續引進知名律所和高層次法律人才,以優質法律服務保障城市發展。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