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是青島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的開局之年。市發展改革委深入學習貫徹市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全面落實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聚焦“六個城市”“三條主線”,扭住關乎全局的大事、關乎發展的要事、關乎改革的難事、關乎民生的實事,勇于擔當、創新突破,以實干實績開創全市發展改革新局面。
一、迎難而上保增長,全力穩住經濟大盤
一是運行調度精準有力。面對經濟下行和疫情反復帶來的壓力,堅決落實“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要求,發揮經濟運行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作用,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運行,組織7輪區市“一對一”調度,開展區市現場督導服務,精準調度、精準指導、精準服務,推動經濟運行呈現穩中向好、進中提質的良好態勢。前三季度,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024.04億元,同比增長4.1%;增速持續高于全國、全省,位居副省級城市第3位;經濟總量占全省比重進一步提升,經濟大市貢獻持續增強。
二是政策供給加碼發力。圍繞保主體、穩預期,密集推出穩住經濟基本盤一攬子政策措施,從支持企業應對疫情沖擊、推動產業發展、培育有效需求、壯大市場主體等方面,打出穩增長政策“組合拳”,幫助企業降本減負、共渡難關。今年以來,先后出臺五批穩增長政策清單。1-10月,全市新增退稅、減稅、緩稅、緩費577.1億元,創歷年新高;為1.67萬戶市場主體減免國有房屋租金4.32億元。
三是內需拉動持續加力。積極擴大有效投資,成立重點項目推進專班,落實要素跟著項目走機制,加快推進年度省市重點項目。目前380個實施類項目全部開工、全部納統,已完成投資2541億元,占年度計劃的138%。前三季度,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1%,戰略性新興產業、裝備制造業投資分別增長12.6%和19.3%,投資企穩向好態勢進一步鞏固。培育發展樓宇經濟,新增2個省級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在全省促進服務性消費正向激勵評價中名列第一。
二、聚焦主線抓推進,全力塑強實體經濟
一是開創大抓實體新局面。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牽頭制定實體經濟振興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建立產業鏈“鏈長制”,構建由鏈長掛帥、產業專班主抓、區市(功能區)主戰、鏈主企業主建的推進體系。建立產業鏈“5個1”推進機制,制定鏈長、專班、部門、區市“四張責任清單”,梳理24條產業鏈重點項目庫,實行清單式管理、項目化推進,狠抓各項工作落地見效。
二是產業發展打開新空間。發揮實體經濟領導小組辦公室牽頭作用,統籌鏈長、專班、區市、鏈主企業力量,聚力突破24條產業鏈,一批龍頭項目簽約落地、建成投產,一批優勢產業補鏈延鏈、邁向高端,一批新興產業發展實現破題、加快崛起,打開了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空間。新入選省“十強”產業“雁陣形”集群4個、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2個,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做法獲得國務院督查激勵。實施生產性服務業提升行動,前三季度,全市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57%,同比提高4.1個百分點。
三是專業園區推出新打法。圍繞十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在全市謀劃布局15個新興產業專業園區。每個園區聚焦一個主導產業,建立1個工作專班、1個發展規劃、1套綜合政策、1支專業招商隊伍、1支產業基金“5個1”工作機制,配套出臺入園項目評估辦法,嚴把項目準入門檻,“一園一策”打造高水平專業園區。目前,虛擬現實、集成電路、新型顯示3個產業園已經掛牌,年內計劃再掛牌5個。
三、先行先試謀突破,全力提升城市能級
一是突破重大戰略推進。參與國家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戰略謀劃爭取,推動國際通信業務出入口局等事項納入國家方案。新舊動能轉換實現“五年取得突破”,“四新”經濟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累計提高8.8個百分點,“十強”產業增加值(不含現代海洋產業)對全省貢獻率達到17%。牽頭制定打造“六個城市”五年規劃、三年行動方案和工作清單、項目清單,一城市一專班抓推進落實。發揮開放門戶作用,主動服務融入黃河國家重大戰略,31個黃河戰略重點項目加快推進;青島都市圈納入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萊西萊陽獲批全省首個一體化先行區。
二是突破重點事項爭取。出臺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實施方案,全力爭取國家要素市場化配置綜合改革試點。吸氣式發動機關鍵部件熱物理試驗裝置項目成為“十四五”大科學裝置中首個獲得國家可研、初步設計批復的項目。青島國際能源交易中心獲批建設,項目運營成熟后年交易額可達萬億元。加快構建對外開放新平臺,成功爭取承辦首屆“中國+中亞五國”產業與投資合作論壇,中日(青島)地方發展合作示范區建設總體方案獲批。
三是突破綠色低碳發展。牽頭構建碳達峰“1+N”政策體系,率先探索開展市場主體之間用能權交易,堅決遏制“兩高”項目盲目發展,在全省綠色發展綜合評價中獲得“一等”等次。成功入選國家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建設重點城市,全國首個家電再循環互聯工廠正式投產。入選北方清潔取暖試點城市,華電天然氣熱電聯產項目開工建設,實現全省重型燃氣9F級機組“零突破”。實施新能源倍增計劃,1100萬千瓦海上光伏、風電項目納入省規劃,3個整縣分布式光伏試點項目建設全面展開,全市新能源發電總裝機占比接近一半,年可發綠電50億度以上,減排二氧化碳290萬噸。圍繞打造“東方氫島”,牽頭制定氫能推廣應用的相關政策,全國首座港口加氫站全牌照運營。
四、助企紓困解難題,全力服務企業發展
一是爭取上級資金創新高。搶抓機遇主動作為,爭取國家政策性資金額度創歷年新高。爭取專項債額度488億元,居計劃單列市第二位,支持268個項目建設,已全部開工;爭取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投放115億元,占全省的20%;爭取設備購置貸款貼息投放8.4億元,占全省的32.4%;爭取制造業中長期貸款投放26.3億元,占全省的27.4%。支持3家企業發行企業債券58.2億元。支持15家企業獲批發行中長期外債額度69.34億美元。爭取6家重點集成電路和軟件企業享受稅收優惠4195.3萬元。在全省率先出臺支持REITs產業發展專項政策。
二是解決實際問題有突破。成功爭取國橡中心功能性新材料產業園項目產能指標免于置換,能耗指標由省級先行保障,兩項工作均開創全省先河,項目全部達產后,預計年產值超過400億元。采取用能權交易手段,解決金能可降解新材料項目煤炭替代指標,項目全部達產后,預計年產值超過400億元。青特智能制造產業園項目通過省發展改革委窗口指導并完成備案。成功爭取官路水庫列入國家“十四五”水安全保障規劃,靠前推動項目獲批建設,并獲9.15億元國家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資金支持。
三是服務推進項目見成效。謀劃推動5個重大工業項目列入全省支撐性引領性重大產業項目盤子,占全省工業項目總數的一半。提速推進重大基礎設施,董家口至沂水鐵路、青島至京滬二通道連接線納入國家規劃,地鐵三期7條線全部開工,力爭4號線年內開通運營。同時,大力培育壯大市場主體,為15家新經濟新銳企業發放財政獎勵943萬元,為1200余家企業兌現服務業市場主體培育獎補超1.2億元。“信易貸”獲評全國“誠信興商”典型案例。
五、用心用情保民生,全力增進群眾福祉
一是民生保障更加堅實。圍繞建設共同富裕先行樣板區,研究制定促進共同富裕行動方案,城鄉居民收入增速跑贏經濟增速,城鄉居民收入比自2018年以來實現“四連降”。提升民生保障水平,國家區域醫療中心獲批建設,我市國字號醫療衛生機構實現“零突破”。入選全國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激勵城市、全國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重點聯系城市。康復大學等4所院校入選教育強國推進工程儲備院校清單。落實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向低收入群體發放一次性價格臨時補貼3180萬元,惠及困難群體59萬人次。
二是安全保障更加有力。糧食安全基礎持續穩固,全市完成夏糧收購58.5萬噸、創歷年新高,秋糧收購進展順利,原糧儲備數量居全省首位。能源運行保障支撐有力,成功應對迎峰度夏高峰挑戰,電力保障負荷最高達1191.4萬千瓦,創歷史新高。島城500千伏輸變電項目全線開工,明年投運后,東岸城區電網保障容量將提高60%以上。全力保障疫情物資供應,第一時間向疫情發生地緊急調運物資13萬噸,帳篷、毛毯等1.26萬余件,助力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
一年來,盡管取得了一些成績,但與廣大市民的期望相比還有不少差距。疫情沖擊下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項目投資后勁存在不足,重點領域改革有待深化,民生服務保障仍需加強。去年通過市民評議、行風在線等渠道共收到社會各界500余條意見建議,目前已全部辦結,需要長期推進的也在持續落實。
2023年,市發展改革委將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先行區為統領,統籌推進“六個城市”建設,突破實體經濟振興發展,努力推動發展改革工作走在前、開新局,為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