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來,市科技局深入貫徹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真抓實干、狠抓落實,聚焦重點工作,全力攻堅推進,加快打造國際化創新型城市,圓滿完成年度目標任務。科技部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指數榜單中,青島蟬聯全國78個創新型城市前十強。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全球創新指數2022》榜單中,青島前進19位,升至全球第34位、全國第9位,連續三年成為全國進位最快城市。
一、聚焦重大創新平臺,科技實力取得新突破
一是戰略科技力量全面起勢。圍繞服務海洋強國戰略,高質量建設嶗山實驗室。“科學號”科考船完成十年十次跨赤道海洋科考,推動我國深海探測與研究能力跨入世界先進國家行列。獲批5家全國重點實驗室、占全省一半。獲批中子科學與技術省重點實驗室、總數達51家,新建市級重點實驗室119家。推進建設新能源山東省實驗室,成立燃料電池工程研究中心、泛能源大數據中心等科研平臺,加快打造能源科技創新高地。
二是高端創新平臺加快布局。搶占科技制高點,支持國家高速列車技術創新中心開展下一代列車輕量化關鍵技術研發,突破軌道交通關鍵核心技術。獲批4家省技術創新中心、總數達28家。科技部批復海爾建設工業大腦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加快工業制造智能化轉型。山東能源研究院10個單體項目全部完工。7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獲批備案。
三是國際科技合作持續深化。深度融入全球創新網絡,支持自然資源部海洋一所牽頭發起聯合國“海洋十年”大科學計劃。推動中國-泰國軌道交通“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與中泰9家高校機構簽署高鐵教學計劃備忘錄,中國-沙特石油能源“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與全球最大石油企業沙特阿拉伯石油公司開展項目合作。引進24家優質企業入駐中國-上合組織技術轉移中心。
二、聚焦實體經濟發展,科技賦能彰顯新成效
一是培育一批科技企業。深入實施“沃土計劃”,加強科技企業梯次培育,國家科技型中小企業預計超7000家、占全省近1/4,高新技術企業預計突破6600家、占全省1/3。一批科技企業“領頭羊”相繼涌現,39家企業入選省科技領軍企業、98家企業入選省科技小巨人企業,均居全省第1。推進企業研發機構建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由41%提升至70%。
二是攻關一批關鍵技術。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支持海信、歌爾等“鏈主”企業開展關鍵技術攻關,承擔“國芯萬屏”科技示范工程、資金近2億元,是近年省科技經費支持額度最大項目。全球首艘10萬噸大型養殖工船“國信1號”交付,為世界深遠海養殖打造“中國樣本”。全國首艘自主航行集裝箱商船“智飛”號投入運營,標志我國在船舶智能航行研發領域全球領先。
三是落地一批重點項目。面向經濟主戰場,獲批北方城市首個科技部“部市聯動”項目,支持科學儀器產業技術創新。積極推動中科院高端軸承示范基地加快拿地開工。引進高端數字芯片領軍企業算能科技研發中心落戶,12英寸封裝試驗線開工建設。一汽解放商用車研究院完成新一代高端重卡商務艙樣車試制。航空技術產業創新基地首臺國產化30兆瓦燃氣發生器成功試車。
四是打造一批科技園區。統籌推動青島高新區“一區多園”發展,印發《青島國家高新區分園區(培育)實施方案》,引導李滄區、膠州市、平度市、萊西市等培育建設分園區,率先在全國實現國家高新區全域覆蓋。布局首批4家都市科技創新園和專業科技產業園,打造科技創新創業微生態。青島高新區成功入選中國園區科創聯盟首批10家成員單位之一。
三、聚焦增進民生福祉,科技惠民展現新作為
一是提升醫療研發水平。聚焦優勢學科和地方多發病,新建市級臨床醫學研究中心15家,其中,得益于兒童健康與疾病中心建設,6100余名兒童得到診治;呼吸疾病中心已成功推廣新技術40余項。啟動科技應急攻關,支持新冠快檢產品研發,獲批全省首個新冠抗原檢測試劑,核酸檢測時間僅需15分鐘。
二是支撐鄉村振興發展。深化科技特派員制度,獲批省產業服務團12個,特派員超千名,覆蓋200個村鎮。高品質肉兔、高油酸花生、鮮食玉米等新品種成為老百姓餐桌的常客。探索深遠海工業化大型養殖新模式,推動養殖品種常態化和多元化,提升了三文魚、大黃魚等深遠海水產品供給能力。
三是改善城市生活品質。堅持行業出題、科技答題,圍繞污染防治、節能減排、食品安全等方向,立項科技惠民項目23項,解決一批行業共性問題。深入服務城市更新,開展歷史城區保護、智慧工地監管、智能建造管理等技術攻關。14項成果入選省綠色低碳技術成果目錄,占全省1/5,助推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
四是紓困解難保障民生。堅持穩增長、穩主體、穩就業,全面落實減稅降費惠企政策,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企業首次突破萬家、同比增長37.5%,加計扣除總額超過310億元、同比增長56.5%。市“兩會”前下達科技資金3.57億元,惠及企業1681家,幫助困難企業渡過難關。把就業當作最大民生,積極開展科研助理崗位開發工作,為2700余名高校畢業生提供就業機會。
四、聚焦優化創新環境,科技服務實現新提升
一是科技成果轉化渠道更暢。深化制度創新,出臺“碩果計劃”及16項配套細則,促進成果就地交易轉化。獲批全省唯一科技成果評價改革綜合試點城市。全國首創“云端研發”模式,建立云上研發中心近2500家,70%研發活動由產學研促成,80%需求一周內響應,對接時間節省90%以上。抓實“海創計劃”,前三季度海洋技術合同成交額12.85億元、同比增長176%,海洋科研優勢加快轉變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
二是創業孵化服務能力更優。加快孵化載體提質增效,出臺標桿孵化器管理辦法,推動恒星新媒體及應用電子技術孵化器獲批國家級孵化器,入選省品牌科技企業孵化器和品牌眾創空間13家,新增市級標桿孵化器7家。全市首家康復領域專業孵化器開園成立,已入駐康復產業項目15個。
三是科技金融源頭供給更足。促進科技金融緊密結合,推進科技金融產品擴面增量,通過科技信貸“白名單”、“投(保)貸聯動”等業務,助力企業融資超680億元。與中國銀行、青農商行、人保財險等金融機構建立戰略合作,推動五年內新增融資支持額度450億元,解決企業融資需求。
四是創新人才集聚效應更強。靶向產業引才育才,入選省級以上人才工程63人,帶動航空航天、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發展。實施外國人在青工作管理辦法,1-11月辦理外國人工作許可4633件,居全省首位。出臺支持女性科技人才發揮作用若干措施,激發女性科技人才創新活力。2022科技活動周展出展品1000余個,科普活動100余場,線上線下10萬余人共享科技盛宴。
一年來,通過“三民活動”“民生在線”等政民互動平臺收到意見建議113條,逐項分解落實,全部辦理完結。在此,向長期以來關心支持青島科技事業發展的社會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謝。總結成績同時,也清醒認識到,與國內科創先進城市相比,我們在研發投入、平臺建設、企業培育等方面還存在一些差距。
下一步,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圍繞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增強高質量科技供給,支撐引領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重點抓好“一三三四”工作思路:即錨定一個目標,建設國際化創新型城市;聚焦國家戰略需求、實體經濟發展、戰略科技力量三項重點,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實施“碩果計劃”“沃土計劃”“海創計劃”三大計劃,推動科技工作提檔升級;推進科技人才引育、科技合作深耕、科技園區提升、科技服務創優四項工程,構建開放創新良好生態,通過多措并舉,補齊短板,鍛造長板,加速從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為建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貢獻科技力量。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