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來,市海洋發展局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深入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圍繞“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的城市愿景,落實“找準切入口”“招引大項目”“破題產學研”等工作部署,創新路數打法、聚焦工作實效,全力開創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新格局。今年一季度,全市實現海洋生產總值1114.4億元,同比增長5.9%,預計上半年同比增長7.5%。
一、上半年工作完成情況
(一)創新完善海洋統籌機制。赴北京、深圳拜訪海洋領域專家把脈會診,開展專題調研,創新完善海洋統籌工作機制和思路打法。組織召開全市經略海洋暨市委海洋委全體工作會議,制定市委海洋委2023年工作要點,梳理“四個十”重點任務清單,制定海洋發展工作圖譜,推動海洋工作具體化、項目化、清單化、責任化。首次組織海洋發展“亮績”“賽績”、海洋重點項目觀摩、高成長性海洋企業評選等活動,組建海洋委專家委員會,召開專家懇談會,《青島市海洋經濟促進條例》已經納入全市立法規劃,正式啟動編制工作。拓寬海洋發展國際化視野,積極推進與挪威卑爾根市締結海洋國際友好合作城市關系,建設中挪國際會客廳。邀請太平洋島國農漁業部長訪青,促進漁業領域國際合作。
(二)突破重大創新平臺建設。部、省、市共建全國唯一聯合國“海洋十年”合作中心簽約落地,研究編制建設方案、組織構架、實施協議、章程、年度重點工作清單、五年規劃等,正加速推動實體化運作。舉辦“藍色藥庫共同夢想”主題活動暨“藍色藥庫”創新發展大會,“藍色藥庫”寡糖產業化基地投產,我市海藻寡糖產業實現突破,海洋生物醫藥細分領域聯合創新中心揭牌。自然資源部抽調人員啟動“國家三大深海平臺”會戰模式,梳理明確項目立項路徑,正在準備部、省、市三方共建協議。推動清華大學、嶗山實驗室、中國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島)合作建設嶗山實驗室北京研究院,主動建議市審計局對海工院開展審計核查,并督促海工院逐項落實整改措施。推動青島藍色種業研究院建設全面提速,研究院《共建協議》已經簽訂,正在著手搭建海水養殖生物前沿育種技術體系等共性技術平臺,擬于近期掛牌運行。
(三)重點項目建設提速增效。出臺《青島市2023年海洋領域招商引資特別行動方案》,聚焦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海洋新能源、海洋裝備、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海洋漁業、航運金融“六個賽道”,走訪中農發、博奧生物、深圳大百匯、華熙生物、中集來福士、綠葉制藥、湯臣倍健等150余家行業內頭部企業,成功舉辦青島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建設(北京)推介大會,成立了中外企業家藍色聯盟,選聘10名全國海洋領軍人物作為青島海洋招商推介大使。1-5月份,新簽約引進20GW光伏組件產業基地、國藥科技城及智造園等海洋項目46個,總投資額407.54億元。其中,50億元以上項目3個??偼顿Y2021.9億元的90個海洋重點項目開工在建率84.44%;年度累計完成投資154.86億元,年度計劃投資完成率55.39%。
(四)治理服務能力不斷提升。落實推動作風能力提升常態化長效化十項機制,扎實開展“深化作風能力優化營商環境”專項行動,赴國家、省自然資源和農業農村部門為董家口新建碼頭、國信養殖工船、深遠海養殖、漁光互補新能源等重點項目爭取政策支持,全力做好用海服務保障。全面梳理海洋治理“2+8”體系,研究制定《青島市海洋治理協同聯動指揮工作機制》和跨省滸苔前置打撈方案,牽頭打好滸苔處置、伏季休漁、漁業安全生產、涉外漁船管控、海洋督察反饋問題整改五場硬仗。按照“近海少見、避免上岸,青島海域不成災”的工作目標,調派前置打撈船只359艘,布設滸苔攔截網104.7公里,組建上岸滸苔清理隊伍和志愿者隊伍70支,落實滸苔資源化利用生產線13條。截至7月4日,累積海上打撈滸苔21.13萬噸,岸上清理滸苔4689噸。及時組織開展“凈灣行動”,有效應對海星、白泥螞敵害生物。推動靈山島生態修復項目建設,全力推進環膠州灣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修復工程項目。按照市委、市政府保障全省旅游發展大會部署,切實抓好二中灣清理整治攻堅行動。
二、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找準切入口,構建海洋發展全新格局。一是統籌謀劃,高位推動。綜合運用調度、打擂、觀摩、通報、排名、激勵、問責等方式,推動形成市委海洋委牽頭抓總、各部門協同配合、各區市(功能區)狠抓落實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與在青高校和科研院所定期聯系機制。按照“四化”“六可”要求組織實施市委海洋委2023年“四個十”重點任務。發布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指標體系。二是錨定目標,長遠規劃。加快編制《青島市海洋發展2035遠景規劃》,在海洋未來產業布局、科技成果轉化、開放政策爭取、海洋綜合治理等方面形成一系列前瞻性、引領性思路舉措。制定我市發展深遠海開發、海洋電子信息等海洋未來產業路徑圖,啟動未來產業產業鏈招商行動。三是向上爭取,政策突破。全面梳理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建設需要國家層面支持的政策、平臺、項目和資源,經專家論證后,形成工作清單向市委、市政府報告。
(二)聚焦大項目,增強海洋產業強勁動力。一是全力招引落地。聚焦“六條賽道”,瞄準全球產業鏈前沿領域、技術鏈主流方向和價值鏈高端環節,提升項目引育質效。探索推動成立海洋生物醫藥產業基金,強化與中國醫藥創新促進會等專業機構密切合作,引進突破1-2個海洋生物醫藥重點項目。力爭全市海洋領域新簽約過50億元項目5個、過30億元項目10個、過10億元項目20個。二是強化調度督導。強化“周調度、月通報、季講評、半年觀摩、年度賽績”機制,加快推動“國信”“深藍”系列、郵輪母港啟動區等90個重點項目建設。建立招商引資市、區兩級協同推進工作機制,結合各區市(功能區)實際情況,分檔次確定招引目標。圍繞“在談項目抓簽約、簽約項目抓落地、落地項目抓開工、開工項目抓進度”狠抓落實,在全市海洋領域營造比學趕超、擔當實干氛圍。三是園區集聚發展。堅持“特色引領、錯位競爭、鏈主帶動、集聚發展”原則,研究制定海洋特色園區建設管理辦法,建設一批海洋特色產業集聚園區,推動產業集群化發展。優化提升海西灣海洋裝備產業,打造國內一流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產業基地。強化青島市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產業園區海洋特色,集中打造海洋醫藥產業承載區。依托海洋之心?國際藍色生物谷打造海洋藥物和生物制品產業園區。結合藍谷海洋高端裝備和信息產業布局,籌建市級海洋物聯網產業園。
(三)破題產學研,打造創新要素“十大平臺”。一是加快現有平臺提質升級。支持嶗山實驗室加快建設發展,組建高端海洋科技人才隊伍,圍繞國家戰略科技任務,持續開展前瞻性、引領性海洋科技攻關。加快“海洋十年”國際合作中心實體化運作。協同自然資源部開展“國家三大深海平臺”集中會戰,盡快擬定建設方案,簽署部省市三方協議,年內完成立項等工作。推動青島藍色種業研究院盡快掛牌運營,搭建現代育種體系,開展良種繁育及成果轉化。推動中國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島)完成市審計報告整改工作,務實聚焦引領性示范性裝備技術項目,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和項目產業化。全力爭取青島海洋生物醫藥研究院創建海洋藥物國家技術創新中心,探索打造高質量公共服務平臺。發揮青島深海技術研發和裝備制造優勢,依托中國海洋大學等高校院所,探索組建中國深海裝備研究院,打造深海技術攻關和產業化載體。二是高標準謀劃建設青島海洋創新發展“十大平臺”。堅持面向未來、高端支撐、產業牽引,在現有七個優勢特色平臺基礎上,高水平謀劃青島海洋創新發展“十大平臺”,切實構建起青島海洋創新的“四梁八柱”和核心優勢。三是聚集高端人才。開展現代海洋英才評選活動,實施泰山產業領軍人才工程藍色人才專項,開展海洋人才集聚行動,著力集聚一批海洋頂尖人才、科研領軍人才和產業高端人才。
(四)營造優環境,培育海洋治理最佳生態。一是加強政策支撐。對標深圳、廈門等城市,研究制定支持現代漁業高質量發展意見和深遠海養殖、水產種業等專項意見。研究海洋政策體系建設,助力海洋新興產業發展、海洋科技成果轉化,推動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二是優化營商環境。加快編制《青島市海洋經濟促進條例》,夯實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建設的法治支撐體系。落實好“海洋15條”“航運15條”等政策措施,開展高成長性海洋企業評選活動,研究制定“優化營商環境服務保障重大項目建設意見”。三是守牢安全底線。加快推動海洋生態修復項目。強化“工作統籌、監視監測、預警響應、應對處置、評估提升”五大聯動機制,全力打好滸苔處置主動仗,抓好伏季休漁管理,嚴格依港管船制度,強化“三無”船舶整治,堅決抓好涉外漁船管控和漁業安全監管工作。
(五)突出國際化,開創現代海洋城市新維度。一是搭建海洋國際合作平臺載體。充分發揮“海洋十年”國際合作中心平臺作用,積極發起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深度參與全球海洋治理,推動多邊海洋領域務實合作。二是鞏固拓展藍色伙伴關系。擴大國際友好城市和友好合作關系城市朋友圈,全力推動與挪威卑爾根市締結海洋國際友好合作城市關系。三是拓展國際海洋合作領域。深化與太平洋島國漁業合作。推進建設中挪國際會客廳,打造跨境海洋產業加速器及北歐創新項目資源庫。支持中國—國際海底管理局聯合培訓和研究中心建設運行,積極參與國際海底事務規則制定和國際深海治理體系構建。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