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全市教育系統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實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以擴優質、提質量、優服務、惠民生為主線,攻堅克難、創新突破,教育領域各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我市連續四年在省政府對市級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職責評價中獲得“優秀”等次,基礎教育優質資源倍增工作做法得到《光明日報》整版點贊。
一、持續擴增優質教育資源,推動更多學校邁入優質學校行列
(一)學校建設駛入快車道。在生源聚集熱點區域和城市更新重點片區加快學校布局,勁松三路小學等30所學校開工,中國海洋大學附屬實驗學校等50所學校完工,提供優質學位7.95萬個,得益于優質資源倍增工作,今年達到峰值的17萬名小學新生全部得以平穩、順利、圓滿入學。城鄉學校辦學條件短板加快補齊,改善12個強鎮筑基試點鎮學校和70所農村薄弱幼兒園辦學條件,全市公辦園在園幼兒占比提升到60%、優質園占比提升到80%,6個區市通過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縣省級評估,2個區達到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創建標準,總數位居全省第一。
(二)家門口好學校快速擴容。全力攻堅新校高位發展、初中強校提質等行動,66名優秀校長參與“一長多校”辦學,引領帶動143所學校發展,聚焦校長課程領導力等提升,組織100余名新建學校校長赴華東師范大學等高校開展高端研修,近幾年新啟用的94所學校全部實現高起點辦學,53所強校提質試點校快速成長,全市快速崛起一批市民認可的教育新高地,老百姓家門口就能“上好學”的愿望正在變為現實。
(三)優質特色高中建設取得突破。推動青島一中、青島二中等市區優質高中擴增公辦普通高中學位,青島二中張村河校區、青島五十八中青鋼校區建設正在積極推進,新開辦城陽實驗高中、城陽區中央民族大學附中青島學校、西海岸中學、西海岸九中,改擴建城陽區天康路高中、即墨區龍泉高中、即墨一中、膠南一中,全市新增學位4060個,滿足了更多老百姓就學公辦優質高中的需求。3所高中被確定為全省首批特色高中,5所高中入選省特色學科基地,真正讓不同稟賦、不同特長的孩子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高中學校。
二、持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推動每個學生得到更加全面發展
(一)五育融合取得新成效。出臺推進全環境立德樹人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實施意見,建立部門聯席會議機制和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全域推進機制,成功舉辦首屆大學生藝術節。全面開展在校生視覺健康、脊柱健康和心理健康篩查,指導中小學落實“每天一節體育課”和陽光運動1小時,推動學生全面發展“十個一”項目行動進課堂、提質量,我市中小學生體質監測合格率穩居全省前列。
(二)教學質量實現新提升。堅持抓好校長進課堂聽評課、大教研組建設、尖兵教師培養和校長課程領導力評價等舉措,強化中小學教學質量評價工作,在全市推廣智慧教學和作業管理融合系統應用,不斷完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積極探索分層教學、增值評價,重點關注學業后30%學生發展,我市基礎教育教學質量在全省第一方陣中穩中有升、再創新高。創新職普融通模式,8所普通高中開辦新型職普融通班,16所中職學校開辦綜合高中班,不斷提高中職學校辦學水平,讓中職學生就業有能力、升學有優勢、發展有通道。我市學生在2023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獲得金牌14枚,位居計劃單列市首位。
(三)家校協同取得新突破。以家庭教育資源供給側改革為突破口,在全國率先推出《陪伴成長—中小學生家長手冊》,推廣“幸福路”家庭教育一站式綜合服務平臺,聯合青島廣播電視臺錄制“教子有方”“新家長心成長”“家庭教育之聲”等節目,免費為家長構架起全景式、立體化的家庭教育“空中課堂”。將家庭教育作為一門學科課程進行高質量打造,研發幼、小、初新生家長銜接系列課程,指導家長幫助新生度過入學(園)適應期,組織開展“學情會商·家校面對面”專項行動,會同家長共商學生發展問題,達成育人共識,形成育人合力,僅今年秋季開學惠及人數94.7萬人。
三、持續強化教育發展動能,推動教育發展更加貼近城市脈搏
(一)深入推進職業教育創新高地建設。以職教園區建設為抓手,全力推動中職辦學條件達標,青島衛生健康學院啟動籌建,青島現代職教中心學校一期施工順利推進。緊密對接產業發展,新增工業機器人技術應用等73個中職專業,推動成立1個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3個市域產教聯合體,打造產教融合服務人才培養、產業發展的“青島樣板”,我市成為國家軌道交通裝備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首批成員單位。
(二)深入推進高等教育校地融合發展。啟動產教融合示范學科專業建設工程,面向高校遴選建設50個專業,加強我市產業急需緊缺人才培養。高等教育校地融合服務中心啟動建設。成功舉辦第60屆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參展規模、參展企業、參展人數均為歷屆之最。
(三)深入推進高水平教育對外開放。上合示范區國際學校完成選址,并與北京外國語大學達成合作意向。全市具有招收國際學生資質的中小學、幼兒園達到299所。成功舉辦2023上合組織國家教育人文交流論壇,青島海洋育人課程與青島墨子工匠學院境外辦學品牌向海內外發布。
四、持續提升就學保障水平,推動教育服務惠及更多師生百姓
(一)建強教師隊伍。連續兩年在全市統籌編制7000余個,緩解教師結構性缺編問題。全面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和教師梯隊培養,推出名校高端研修、青年教師大比武等系列舉措,舉辦首屆中小學班主任節,激勵引導廣大校長教師愛崗敬業、潛心育人,新增齊魯名師名校長79人,新入選齊魯名師名校長名班主任建設工程人選85人,6人獲評“齊魯最美教師”和省教書育人楷模。全市優質師資達到1.76萬人,比2022年增加60%,有力推動了優質教育資源倍增工作。
(二)優化就學服務。聚焦學生和家長最關心的招生入學、學段銜接、高考志愿填報等問題,組織開展公益輔導“四進一見”和“連心惠企”大走訪活動,面對面為學生、家長和企業提供咨詢服務200余場,服務學生和家長20余萬人次。幼兒園招生實現“一網通辦”,各類招生考試報名全部實現“零跑腿”。出臺學生資助資金管理辦法,全市各級財政累計投入2.45億元,保障各學段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順利完成學業。創建全省首個教育行政執法實訓基地,將面向中小學生的校外培訓機構全部納入資金監管平臺,“一課一銷”的校外培訓管理機制初步形成。
(三)保障校園安全。扎實推進校園安全隱患問題專項整治,建立消防、防溺水等聯防聯控機制,排查風險隱患7395條。實行每天、每周、每個節假日放學前常態安全提醒制度,創新開展生存教育,努力實現防范關口前移。全面完成中小學食堂省規范化達標任務,學生就餐營養安全得到更好保障,我市做法在全省推廣。
教育工作的推進,離不開廣大家長、市民的關心和支持。2022年“三民”活動以來,市教育局共辦理“三民”活動市民意見建議70件、人大代表提案和政協委員建議152件,收到各類政民互動平臺意見建議3.8萬件,已全部辦結。老百姓反映比較集中的小學一年級新生入學、優質高中擴容等問題納入全局重點工作,得到妥善解決。
今年以來的教育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與廣大市民的期望相比還有不少差距,全市優質學位供給不夠充分、優質資源布局仍不均衡、教育服務城市發展能級有待加強。2024年是教育強市建設啟動之年,我們將以人民滿意為標準,加快建成學位充足、布局合理、資源優質的教育服務體系,全力辦好家門口的每一所學校,向廣大市民交上一份滿意的教育答卷。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