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文化和旅游局2023年工作要點
2023年市文化和旅游局將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以迎辦2023山東省旅游發展大會為契機,不斷增強城市文化軟實力,持續提升城市旅游品質,推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為建設宜居宜業宜游高品質灣區城市貢獻文旅力量。
一、加快產業轉型升級
(一)不斷擴大文化和旅游消費。出臺《青島市關于大力提振文化和旅游消費的政策措施》,推動一季度國有A級景區免門票開放、民營景區門票優惠。引進高水平團隊開發旅游“伴手禮”,打造“新零售+”旅游商品銷售平臺。力爭創建國家級、省級夜間文旅消費集聚區各1家以上,國家級、省級旅游休閑街區各1家以上。
(二)培育現代文旅產業集群。加強數字文化內容創作生產和應用場景建設,培育高成長型數字文化企業。引進1-2家頭部影視企業,備案立項影視作品100部以上。辦好中國網絡視聽精品創作峰會、青島影視博覽會,支持靈山灣影視文化產業區爭創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積極創建省級網絡視聽產業園區。出臺新一輪郵輪扶持政策,舉辦青島國際郵輪峰會,打造郵輪產業創新發展先行區。深入開展“國家區塊鏈+版權”創新試點,創建省級版權示范園區。支持各區(市)爭創省級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工作激勵縣(區、市)。
(三)實施市場主體培育提升工程。出臺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創建管理辦法,認定市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10家以上,爭創省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基地)。認定20家市級重點文旅企業,爭創省級領航型企業2家以上,省級骨干型、成長型企業10家以上。力爭2個20億元以上大項目簽約落地,積極引進大型旅游演藝項目,打造“庭院演藝”項目32個。
(四)實施金融賦能產業發展計劃。開展“百億惠千企”金融支持文旅產業發展專項行動,惠及文旅企業300家以上,新增貸款17億元以上。開展金融服務文旅企業專項行動,出臺“文化+金融”三年行動計劃,爭創國家文化與金融合作示范區。
(五)發展文旅融合新業態。認定市級研學旅游示范基地,創建省級文旅康養強縣、工業旅游示范基地,爭創省級非遺旅游體驗基地。培育國家、省級鄉村旅游品牌單位10家以上。完善文化場館旅游服務功能,依托大學路“網紅墻”開設文創休閑空間。推出10條一日游、多日游經典旅游線路。積極創建國家級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
二、提升城市旅游品質
(一)開展重大任務攻堅。高水平承辦省旅游發展大會,辦好國際旅游休閑城市·青島論壇、2023山東國際旅行商合作發展大會、山東郵輪產業發展論壇、全省文旅數字科技成果展、項目觀摩、文旅體驗等活動。深入開展旅游品質提升三年攻堅行動,推動415項重點任務落實落地。完成千里海岸觀光廊道(青島段)規劃編制和重點區段貫通工作。出臺旅游景區品質提升工作方案、3A級及以下景區動態管理制度,創建3A級以上景區不少于4家,完成奧帆海洋文化旅游區5A級景區創建,打造“最美景區”5家以上。建設不少于5處游客服務中心、23處旅游服務驛站。
(二)大力發展智慧旅游。出臺智慧旅游景區創建規范,培育智慧旅游、公共服務設施提升樣板景區各5家。健全完善“一部手機游青島”平臺,拓展應用場景,年內實現入駐文旅企業商戶超1000家,平臺用戶超300萬。
(三)提升旅游服務質量。落實旅行社責任險補貼政策,辦好全市導游大賽,培訓500名一線執業導游。實施星級飯店品質提升行動,培育精品民宿50家,培養一批優秀旅游民宿主人和民宿管家。舉辦“文明旅游四季行”系列品牌活動,在重點游客集聚區建立50個志愿服務站點。
(四)加強旅游宣傳推廣。辦好“上合之夏”等國際交流活動,健全與上合組織國家、“一帶一路”國家旅游城市合作機制。辦好膠東海洋童玩季、海洋婚戀文化周等節會活動。面向重點客源地國家開展入境旅游宣傳推介,赴沿黃流域、長三角、東三省等地區舉辦“沿著黃河遇見海”旅游推介會,與5個以上黃河流域城市建立新媒體傳播矩陣。
三、優化公共文化供給
(一)提升文藝精品供給質量。圍繞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組織創作舞臺藝術精品、影視精品項目、優秀原創節目和公益廣告。新創復排30部左右優秀舞臺藝術作品。指導京劇《東方大港》高質量完成全國性文藝展演。
(二)加快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推動市博物館擴建工程實現封頂,市圖書館郵輪港區新館開工建設,完成國家海洋考古博物館立項。做好第七次全國圖書館評估定級工作,爭取上等級館數量走在全省前列。推動市級博物館、圖書館等智慧化轉型升級。健全基層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爭創省級文化樣板鎮村和公共文化新空間。
(三)實施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行動。完善提升“歡樂四季”文旅活動品牌,辦好國際戲劇學院獎、譚盾音樂周、國際小提琴比賽等大型文藝活動,組織群眾文化活動5萬場次以上,培育省級“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新建10處“城市書房”,舉辦全民閱讀活動200場以上,鄉村閱讀活動4000場以上,制作《書香青島》電視節目,力爭出臺《關于支持實體書店發展的扶持政策》。
四、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利用
(一)加大文物保護管理利用力度。落實好“先考古,后出讓”制度,建設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青島文物保護利用基地。繼續實施“探源青島”工程,積極參與“海上絲綢之路”聯合申遺。出臺《青島市關于讓文物活起來擴大中華文化影響力的行動方案》,加快長城國家文化公園(青島段)、三里河考古遺址公園建設。編制市級及以上文物保護單位保護利用規劃,開展全國文物普查和重點文保單位申報工作,公布一批市級、區(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二)深化“博物館之城”建設。組織國家一二三級博物館運行評估,全年新增博物館不少于5家,編制《全市博物館館藏文創產品手冊》,力爭在全國、全省博物館展陳評選中獲獎,面向社會開放名人故居5處以上。
(三)拓寬文化遺產活化利用路徑。加快推進歷史城區保護更新,深化文物建筑預防性保護試點,推進5A級景區創建,力爭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出臺實施《嶗山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片區總體規劃》。新增一批國家級、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建設3-5條手造特色街區,辦好青島手造節等系列活動。
(四)提升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水平。打造一批紅色文化標識地,新增鄉村革命舊址展示利用項目5個以上。建立革命文物協同研究中心,舉辦“紅色文化主題月”等系列活動,開展革命文物保護利用主題游徑推介。實施省級紅色文化特色村培育創建工作,加快建設膠東紅色文化傳承發展示范區。
五、提高市場監管質量
(一)加強文旅市場監管。健全演出信息常態化公示制度,建立營業性演出社會義務監督員制度。成立劇本娛樂行業協會,探索出臺新業態監管辦法措施。建立在線旅游企業監管機制,開展旅行社專項整治提升行動,加強出境游市場整治。制定文旅市場信用管理制度規范方案,爭創全國信用經濟發展試點。完善“執法辦案積分制”,全力突破重大典型案件。開展“分區域全領域執法”,探索實施“服務型執法”新模式,深入推進沿黃流域城市執法協作。
(二)強化重點行業監管。加大作品著作權登記力度,開展政府機關和企業軟件正版化督查。創建國家級、省級印刷示范企業,省級印刷特色企業,省級最美書店共不少于10家。強化廣播電視安全播出保障,完成全國“兩會”等重要保障期安全播出任務,加強廣播電視和網絡視聽內容監管。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