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是全市海洋發展凱歌而行、步履鏗鏘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廣大市民的關心參與下,我們感恩奮進、實干擔當,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建設高光頻現,亮點紛呈,一幅從“蔚藍”走向“未來”的精彩畫卷正在徐徐展開。前三季度海洋生產總值完成4026.5億元,同比增長7.9%,分別占全國、全省海洋生產總值的5.2%、30.1%。
一、乘勢而上,聚海謀遠,勾畫經略海洋宏闊愿景
一是前瞻謀劃系統推進。全市將海洋工作擺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更加突出的位置謀劃推進,全省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首次在青島市召開,全市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高規格舉辦,市委海洋委6次召開全體會議、專題會議和座談會,前瞻性、系統性研究謀劃海洋發展工作,推動一批重大規劃和重點項目落地實施。我市海洋工作經驗做法得到國家自然資源部部長充分肯定,批示“對研究推進海洋強國建設很有參考價值”,為全國現代海洋城市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
二是規劃引領改革賦能。構建“1+8+10+20+N”海洋工作推進體系,制定《關于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全面推進引領型現代海洋城市建設的意見》和《以科技創新引領構建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培育打造海洋新質生產力行動方案》,發布《青島市2035年海洋發展遠景規劃》,提出到2035年全面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現代海洋中心城市目標愿景。在全省率先啟動海洋經濟立法。組建青島海洋發展集團,引導市屬國有企業依托產業基礎深耕海洋。集中推進20項海洋領域改革創新案例。
三是宣傳奏響海洋強音。講好“海洋故事”,發好“海洋聲音”,持續提升青島海洋發展的影響力和關注度。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專題播報“山東青島奮力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單條時長達2′38″,《朝聞天下》播出“山東青島:“藍色引擎”動力澎湃 中小企業脫穎而出”“山東青島:細分市場新賽道 科技為帆向藍海”,《光明日報》頭版頭條刊發“青島:創新謀強“海上糧倉””,聯合青島電視臺推出大型融媒體節目《問海》,全面深入報道我市海洋發展新成效新亮點。
二、塑強優勢,向海求質,激蕩科技創新源頭活水
一是創新平臺提速建設。推動嶗山實驗室高質量發展,深化與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科院等高校院所合作,打造高能級海洋創新載體。推動簽訂自然資源部、山東省政府、青島市政府“深海三大國家平臺”共建協議。依托青島海洋種業科研優勢,組建青島藍色種業研究院,助力打造國家水產種業北方繁育基地。全市涉海省部級以上創新平臺達到143家。
二是產學研用深度融合。圍繞產業鏈優化部署創新鏈,加快構建緊密型產學研機制,成立海洋產學研協同創新聯盟(青島),吸納駐青高校科研院所、國內龍頭企業、我市重點企業以及科技、金融服務機構等成員單位163家,引導科技創新要素向需求端集聚,推動更多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支持企業立足產業發展需求搭建協同創新平臺,山東省現代海洋產業技術創新中心、山東省海洋工程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分別占全省的44%、27%。
三是海洋人才持續集聚。在全國率先建立海洋人才認定標準,摸清海洋人才底數,全市海洋人才近40萬人。深入實施海洋人才集聚行動計劃和現代海洋英才激勵辦法,開展“平臺聚才”“以才引才”“企業攬才”等行動,聘請10位全球頂尖科學家、院士擔任海洋薦才專家,著力提升海洋人才層次和規模。
三、產業強基,碧海揚帆,澎湃藍色經濟發展動能
一是新興產業發展壯大。青煙威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集群入選首批山東省先進制造業集群,圓筒型浮式生產儲卸油裝置“海葵一號”正式交付。免疫抗腫瘤海洋多糖類藥物BG136完成一期臨床試驗。海水淡化規模達34.1萬噸/日,山東電建三公司成為全球最大海水淡化EPC總承包商。總投資102億元的中電建即墨115萬千瓦海上光伏項目一期用海獲自然資源部批復。
二是未來產業加速成長。中國海洋大學與招商局工業集團聯合成立海洋工程裝備協同創新研究院。我市作為我國開展極地考察的重要保障基地,先后承辦“雪龍”號返航開放日、“雪龍2”號和“極地”號啟航等活動。加快建設海洋人工智能產業集聚區,制定出臺《青島市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產業集聚區建設實施方案(2024—2026年)》,發布及在研“瀚海星云”、“問海”等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20個。
三是優勢產業提檔升級。加快青島國家深遠海綠色養殖試驗區建設,“國信2-1號”養殖工船年內交付,“深藍2-2號”養殖網箱投入使用。成功舉辦第27屆中國國際漁業博覽會,展出規模、參展客商和參觀人數均創新高。奧帆海洋文化旅游區創建國家5A級景區,開通“海上觀青島”旅游航線9條,年內運營郵輪航次23個。
四、開放交融,與海共舞,綻放國際交流中心魅力
一是以海為媒廣交朋友。深度參與聯合國“海洋科學促進可持續發展十年”行動,青島成為亞洲唯一的聯合國海委會“海濱之城平臺”創始城市,在2024年聯合國“海洋十年”大會主論壇上作為唯一城市代表作特別發言,正在加快建設全國唯一“海洋十年”國際合作中心,將于2025年主辦“海洋十年”海洋城市國際大會。
二是以會為媒再結碩果。舉辦2024海洋合作發展論壇,作為我省保留舉辦的三大省部級論壇之一, 32位中外省部級官員、41個國家和地區的667位嘉賓以及400余家企業、高校院所、國際組織參會,現場簽約30個海洋重點項目、總投資656億元。論壇規模、層級和效果均具有開創性影響,論壇活動特色鮮明、體系完整,呈現了一場國內頂尖、全球知名的海洋盛會,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批示肯定。
三是以企為媒更強支撐。全局謀發展,全員抓項目,建立重點企業定點包干制度,與廣大涉海企業一道筑夢深藍,逐浪前行。聚焦“4+4+2”海洋重點產業,完善海洋領域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體系,推動項目招引建設提速提效。140個海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380.2億元、開工率96%,新簽約海洋項目153個,總投資951.03億元。
五、綜合施治,人海和諧,擦亮碧海藍天最美底色
一是生態治理喜報頻傳。面對遠超出往年平均規模的滸苔綠潮災害,通過優化滸苔前置打撈,與近岸防御有效結合,處置效率提升近一倍,上岸量減少到去年的四分之一,處置效果為歷年最佳。靈山島生態修復項目獲評2024年全國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典型案例,鰲山灣2025年海洋生態修復工程項目以第一名成績獲批,獲中央支持資金4億元。
二是綜合管理提質增效。實施休閑海釣船舶規范提升攻堅行動,持續加強“二中灣”重點海域整治工作。完成海上綜合執法改革,實行“海+漁”綜合執法模式,強化“四海一家”執法協同,守牢安全生產底線。加強伏季休漁管理,組織開展增殖放流,持續涵養漁業資源。加強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產地水產品質量安全合格率常年保持99%以上。
三是要素供給保駕護航。服務保障上合示范區等重大戰略、膠州灣第二海底隧道等12個重大項目用海需求。探索“標準海”制度和低效用海退出機制,提高海域資源配置效率。
一年來,我們心系民生,謀海為民,通過政務熱線、政府信箱等渠道收集市民訴求和問題500余件,積極主動回應群眾訴求,推動一批熱點難點問題得到及時有效解決。
今年的工作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對標國家、省賦予青島海洋發展的定位使命,對標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對標群眾期盼,我們的海洋科技創新引領力還需持續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和龍頭企業培育還需強化,海洋治理的精細化程度還需提升。
10月24日,值中國海洋大學建校10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給全體師生回信祝賀,再次為海洋工作把脈定向、掌舵領航。新的一年,市海洋發展局將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錨定打造現代海洋經濟發展高地目標,以更加開闊的視野、更加創新的思維、更加務實的舉措全面推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全心全意辦好惠企利民實事,在海洋強國、海洋強省建設中打頭陣、當先鋒,奮力譜寫海洋強國建設青島篇章。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