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來,市民政局深入學習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刻踐行“民政為民、民政愛民”理念,聚焦急難愁盼優服務,深化改革創新惠民生,積極主動為群眾做好事、辦實事、解難事,社會救助保障提標擴面、養老服務體系不斷健全、老年助餐服務方便可及、婚俗殯葬改革蹄疾步穩、公益慈善事業健康發展,承辦全國兒童福利工作會議,入選全國首批救助管理區域性中心試點,圓滿完成康復輔助器具產業第二批國家綜合創新試點任務,全市民政事業發展成效明顯。
一、聚焦兜底保障,民生底線兜準兜牢
一是社會救助體系不斷健全。用救助“廣度”增加兜底“厚度”,出臺《關于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做好分層分類社會救助工作的實施意見》,完善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信息平臺,將57.7萬低收入人口納入動態監測范圍。組建1075支社會救助志愿服務隊,發揮“大數據比對+鐵腳板摸排”作用,確保“不漏一戶、不落一人”。1-10月份,保障困難群眾9.5萬人,臨時救助困難居民1.8萬人次,發放救助金10億元。與紀委派駐部門開展協同監督,加大風險防范,確保基層救助政策落實的公平公正。
二是社會救助改革不斷深化。用救助“維度”拓展服務“深度”,創新“物質+服務”,為1.4萬困難群眾開展心理救助、社會融入、照料服務、資源鏈接等精準化服務,涌現出城陽“小桔燈護星計劃”、即墨“亮居工程”等優秀項目。通過購買第三方服務,為1萬多分散供養特困人員提供照護服務的比例已達到75%。推動政府救助與慈善幫扶相銜接,16家慈善組織設置救急難項目20個,滿足困難群眾多層次需求。開展集中申報日活動988場次。全省首創社區智慧電視平臺,將13個部門30余項救助政策通過電視向群眾公開,打通服務困難群眾“最后一米”。
三是兒童福利水平不斷提升。用關愛“力度”傳遞成長“溫度”,建立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全鏈條保障體系,監測摸排流動兒童11.2萬名,保障2700余名孤困兒童基本生活,為300余名兒童發放助學金近220萬元,撐起健康成長“保護傘”。
二、聚焦老有頤養,服務體系普惠優質
一是養老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堅持連鎖化、品牌化、規模化,構建“1+N”養老服務政策體系,健全機構、鎮街、村居三級養老服務網絡。全市現有養老機構304家、機構床位4.6萬張,其中三星級以上機構110家。圓滿完成建設500處村居養老服務站的市辦實事任務,基本形成15分鐘養老服務圈。全面普及醫養結合模式,讓養老更有“醫靠”。為1.8萬戶老年人進行居家適老化改造,累計5萬余名失能失智老年人簽約家庭養老床位。扎實開展“安全生產整治季”專項行動,保障服務對象安全健康。
二是老年助餐服務更加暖心。小飯碗承載著大民生,老年助餐服務既要“暖胃”更要“暖心”,聚焦老年人吃飯難問題,因地制宜推行市場化運營、黨組織領辦等可持續發展模式,全市老年助餐機構達到1394處,服務老年人1600萬人次,實現助餐設施由“零星發展”到“規模布局”。
三是愛老助老氛圍更加濃厚。健全老齡工作體系,全面推動“關于實施愛老助老五項行動的議案”落實,舉辦國際康養產業博覽會,深入開展“銀齡行動”和“敬老月”系列活動,組織關愛幫扶5000余次,發放老年人福利津補貼2.18億元,努力讓廣大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為。
三、聚焦共治共享,管理服務規范有序
一是社會組織活力迸發。全市共登記社會組織10825家,注重發揮社會組織橋梁紐帶作用,完善社會組織綜合監管機制,撤銷登記社會組織9家并納入嚴重違法失信名單。引導各行業協會商會減免、降低收費520萬元,鼓勵社會組織參與鄉村振興等公益幫扶,投入幫扶資金6700萬元、實施項目382個。
二是慈善事業健康發展。注重發揮公益慈善第三次分配作用,設立社區慈善基金354支,其中11支入選全省優秀社區慈善基金。福利彩票銷售額達到18億元,銷量、增幅均居全省第一。“中華慈善日”發布“仁孝青島”等9個慈善項目,現場募捐1100萬元。1-10月份,全市募集款物2億元,啟動慈善項目322個,幫助16萬家庭和個人渡過難關。
三是地名管理科學高效。注重發揮地名服務發展作用,命名城區道路267條。開展“鄉村著名行動”,發布“青島鄉村好品”地名標識品牌342個,命名鄉村地名813個,出版發行《地名里的青島》文化叢書,彰顯青島城市文化底蘊。
四、聚焦群眾關切,社會事務可感可及
一是婚俗殯葬便民惠民。用愛倡樹文明新風尚,組織集體婚禮36場,婚姻家庭輔導1.3萬人次,重要節假日婚姻登記“不打烊”。讓殯葬服務回歸公益,落實六項基本殯葬服務惠民政策,免除服務費用1.2億元;編制《殯葬設施布局專項規劃(2024—2035年)》,出臺經營性公墓等監管機制,建設殯葬數字化監管“一張網”平臺、打通“身后一件事”服務壁壘,開通96444服務專線,推動“傷心事暖心辦”。
二是扶弱助殘溫暖人心。用情守護民生最底線,開展流浪乞討救助“夏季送清涼”“冬季送溫暖”等專項行動,1-10月份,救助流浪乞討人員1461人,幫助尋親 26 人。穩步提高并發放殘疾人“兩項補貼”3.4億元,讓特殊困難群體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
三是群眾訴求有求必應。用心解決群眾愁與盼,2023年“三民”活動共收到市民意見建議20條,2024年以來通過政務熱線、政府信箱等途徑受理意見建議、政策咨詢4800余件,全部認真辦理并反饋,努力做到“民有所呼、政有所應”。
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短板,主要是:社會救助方式相對單一,農村和居家養老服務存在盲區,部分助餐機構運營不暢,公益殯葬服務亟待加強,社會組織作用發揮不明顯,部門協同聯動有待加強,等等。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2025年,青島市民政局將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以深厚的為民情懷深化民政改革、做好民生保障,切實把好事實事辦到群眾心坎上,為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貢獻更多民政力量。
(一)健全社會救助體系,在兜牢民生底線上取得新成效。加強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常態化幫扶,深化拓展服務類社會救助。搭建青島市兒童關愛服務平臺,提升流動兒童、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質量。開展精神障礙患者社區康復服務試點,探索重度殘疾人托養照護服務,打造“琴島驛家”救助服務品牌。
(二)完善養老服務體系,在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上展現新作為。堅持品牌化、規模化、連鎖化,支持優質機構連鎖運營鎮街、村居養老服務設施,推動專業服務向居家、農村延伸,完善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支撐、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供給格局。開展“銀齡行動”,加強老年人權益保障,培育發展銀發經濟新業態,推動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
(三)加強社會組織和區劃地名管理,在社會治理上煥發新氣象。完善社會組織登記管理協同機制,鼓勵支持優勢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領域社會組織發展,常態化打擊整治非法社會組織。健全地名公共服務體系,傳承弘揚地名文化。
(四)深化婚俗殯葬改革,在基本社會服務上實現新提升。健全殯葬領域綜合監管制度,深入整治殯葬領域亂象;加快建設城鄉公益性殯葬服務設施,大力推行格位葬、海葬等節地生態安葬,減輕群眾喪葬負擔。深化婚俗改革,借助婚姻登記點、網紅打卡地,打造“甜蜜經濟”產業鏈條。
(五)促進慈善事業發展,在有效發揮社會力量作用上推出新舉措。加強慈善組織綜合監管,落實稅收等優惠政策,培育發展慈善組織、社區慈善基金和慈善信托,促進公益慈善與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等制度有效銜接。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