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以來,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有關工作部署,統籌推進就業創業、社會保障、人事人才、勞動關系、經辦服務等各項重點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一、2024年上半年工作進展情況
(一)突出就業優先,堅決穩住守牢就業基本盤。堅決扛牢穩就業政治責任,大力實施就業優先政策,深化就業創業體制機制改革,推進就業形勢穩中向好、穩中提質。在2023年度省委高質量發展績效考核中,我市穩就業3項指標全部滿分,全省并列第一;我市被評為2023年度山東省促進就業先進地區,獲獎勵資金400萬元;“就享家”公共就業服務項目入選全國公共就業服務能力提升示范項目,獲中央財政支持資金1億元。截至6月底,全市城鎮新增就業18.55萬人、同比增長1.83%,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7.43萬人。召開就業工作會議和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會議,深入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專項行動、基層就業“筑基行動”,推進就業見習萬崗募集計劃,舉辦“春風行動”等各類招聘活動638場,發布崗位需求31萬個。全市6個區(市、功能區)、42家企業入選省高校畢業生“最具吸引力”系列榜單。制定出臺新一輪支持家政服務業發展促就業措施。完善城鄉公益性崗位政策,將農村60周歲以上大齡人員納入鄉村公益性崗位安置范圍,并將在崗年齡放寬至70周歲。集成推進農村勞動力就業工作改革,“打造綠色循環農業產業鏈實現全齡就業”“創建零工社區服務生態”2個項目入選全省農村勞動力就業工作集成改革揭榜領題標志性項目。開展“城暖農民工”服務專項行動,創建“青定山海”勞務協作品牌,全市在崗農民工207.07萬人。舉辦“百企聯百校·職引向未來”人力資源服務進校園活動86場,對2893家重點企業、重大項目提供用工保障服務。大力實施“社區微業”行動,深化15分鐘就業服務圈建設,打造“就享家”樂業服務站154個。創新“一體兩翼八輪驅動”全鏈條創業服務體系,建設創業賦能中心實體平臺,扶持創業2.29萬人。相關做法受邀在國家人社工作會議上展示推廣,獲《人民日報》、央視、新華社等媒體報道。
(二)突出兜牢底線,健全優化社會保障制度體系。積極穩妥推進改革、健全制度、優化服務,不斷織密扎牢社會保障安全網。全市養老、失業和工傷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856.01萬、289.11萬、338.79萬,同比分別增長4.95%、2.37%、2.54%。深入實施全民參保計劃,聚焦新增就業人員、新業態從業人員等群體,開展社保擴面征繳行動,全市實體卡持卡人數達到995萬、發放電子社保卡687.92萬張,分別覆蓋常住人口96%、66.07%。推進工傷保險省級統收統支,按規定及時上解工傷保險基金。推進實施補充工傷保險與傷養服務相結合的新型工傷保障制度,已有1401家企業、15萬人參加補充工傷保險,368名工傷失能者享受傷養服務,我市入選全國首批31個工傷康復重點聯系城市之一。實施特定從業人員工傷保險辦法,按照省統一部署,從今年7月1日起將達到法定退休年齡且不超過70周歲人員納入工傷保險覆蓋范圍,推進職業人群工傷保險全覆蓋。深入推進個人養老金制度先行試點,推進企業年金擴面和人才年金試點,建立年金企業達到2930家,我市在全省企業年金專題調研座談會上做典型發言。推進靈活就業人員退休“社銀聯辦”,深化“社保參保一件事”,進一步提高了社保經辦服務便利度。深化“企業簡易注銷社保聯檢模式”,被市委改革辦以地方改革案例形式上報省委改革辦。舉辦社保卡惠民服務季活動,探索電子社保卡數字人民幣支付,推動社保卡多領域應用,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點贊我市社保卡主題公園亮點做法。
(三)突出引育并重,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提供人才支撐。深入實施“人才強青”計劃和青年人才集聚三年行動計劃,持續推進政策供給、制度創新、流程再造,促進各類人才“智”匯島城,加強現代化建設人才保障,全市引進集聚各類人才12.33萬人、同比增長7.76%。探索構建“四鏈”融合“引育用留”人才新機制,創新出臺促進“四鏈”融合發展實施方案,實施聯合招才、產教融合育才、人才評價激勵、平臺建設支持等四項計劃12項舉措。發布重點招才引智項目需求崗位4.4萬個,涉及45個市級重點建設項目和16家鏈主企業。赴濟南、西安、蘭州等11個城市舉辦“招才引智名校行”活動20場次,發布崗位需求2.3萬個。分級分類確定《2024年度青島市事業單位緊缺急需專業目錄》,實施緊缺急需人才精準定制,促進人才與事業發展需求精準匹配和深度融合。加強高層次技能人才培育,推進技工院校發展,新增2所技工學校,全市技工學校數量達到19所。在全省率先優化調整職業技能培訓政府補貼目錄,開展“興產業強鏈條”緊缺人才培訓行動,深化技能人才評價改革,制定新一輪《青島市引進和培養高層次領軍人才獎勵實施細則》,分別新增享受國務院、省政府特貼技能人才4名、3名,目前國家級、省級技能領軍人才429名,全市技能人才總量達到168.9萬,其中高技能人才59.5萬人、占比35.22%。推進博士后創新創業三年行動計劃,實施博士后平臺擴容行動,新增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7家、省級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2家、市級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40家,培育博士后創新創業項目253個,目前博士后在站2867人、累計進站7848人。持續推進職稱制度改革,在西海岸試點開展集成電路專業職稱評審。修訂《專家工作站管理辦法》,新增專家工作站165家、累計1882家,分別培育國家級、省級專家服務基地1家、21家。開展“培育新質生產力暨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專家齊魯行(青島)”活動,助力經濟社會發展。扎實推進繼續教育,“海洋裝備領域特種材料技術發展項目”入選國家級高級研修項目,獲中央財政15萬元資助。實施促進人力資源服務業高質量發展九大行動,7個項目入選省級扶持項目并獲批專項扶持資金460萬元,全市規上機構總量達到390家、位居全省第一。開發上線高層次人才碼,持卡人才可暢享交通出行、就診醫療等30余項綠色通道服務,在全省率先實現高層次人才服務“碼上暢享”。
(四)突出標本兼治,推進構建和諧穩定勞動關系。貫徹新時代“楓橋經驗”,堅持風險防控、糾紛化解、權益維護一體推進,促進勞動關系和諧穩定。印發《關于推動新就業形態領域系列指引指南應用工作的通知》,加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權益保障。加強勞務派遣單位監管,對全市3000余家勞務派遣單位經營情況進行核驗檢查,進一步規范勞務派遣經營行為。加強勞動人事爭議預防化解,在全市建立“三期”女職工勞動爭議“快立、快調、快審、快結”速裁機制,加強孕期、產期、哺乳期女職工勞動權益保護。制定農民工勞動爭議速裁案件處理規范,優化農民工速裁程序。探索建立“仲裁+工會”案前調解機制,最大限度把勞動爭議解決在萌芽狀態。突出數字賦能,優化“大數據監測預警+跨部門聯動處置”工作機制。推進智慧仲裁建設,建設“智慧調解室”,開發當事人在線閱卷功能,完善全鏈條在線仲裁服務。截至6月底,全市受理勞動人事爭議案件14236起,結案率達99.42%。壓茬開展“根治欠薪冬季專項行動”、工程建設領域欠薪隱患排查“遍訪工地”行動和根治欠薪“春雷行動”。推進工資支付信息監管,構建技防、人防、制防相統一的綜合監管機制,規范使用省農民工工資支付監管平臺,4404個項目、125.3名萬農民工納入平臺監管。
二、2024年下半年工作打算
下一步,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將認真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重要講話精神,聚焦所承擔的各項重點民生保障任務,努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壓緊扛牢穩就業責任。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體學習時關于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的重要講話精神,聚焦實現高質量充分就業,密切跟進國家、省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文件推出情況,同步研究起草我市實施辦法。加快出臺我市先進制造業就業支撐行動、助力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舉措、就業補助資金管理工作規范等政策。推進實施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啟航揚帆行動。開展公益性崗位質效提升年活動,推進城鄉公益性崗位擴容提質。全面實施全國公共就業服務能力提升項目,深化拓展“家門口”就業服務機制。提升全市“零工之家”規范化標準化建設水平。做優“一體兩翼八輪驅動”創業服務體系,探索構建創業券、數字人民幣應用場景。
二是構建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落實超齡人員和實習學生等特定從業人員參加工傷保險辦法,建立項目參保“社銀聯辦”模式,增強擴面實效。實施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完善機關事業養老保險制度。持續推進人才年金全省試點,研究個人養老金制度推廣新路徑新辦法。深化新型工傷保障制度建設,開展新就業形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推進“智慧社保”建設,優化“工傷保險智能一體化服務平臺”,打造支持“銀發經濟”發展的社保場景。
三是服務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實施青年人才集聚三年行動計劃,做強“青聚英才”引才活動品牌,瞄準產業、企業、項目人才需求,全面發起招才引智新攻勢。開展博士后對接交流活動,探索博士后“引育留”高效模式和長效機制。規范開展職稱評審,著力抓好工業互聯網工程技術、集成電路專業和新型職業農民特色職稱評審。持續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貫徹落實國家、省、市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實施意見,加大高技能人才培養選拔激勵力度。開展第十七屆職業技能大賽。加強人力資源服務業發展。優化提升人才服務質效,打造高層次人才服務街區。
四是提升勞動關系治理效能。完善勞動關系協商協調機制,深入實施勞動關系協調員能力提升行動。聯合開展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勞動權益保障行動。優化勞動爭議“大數據監測預警+跨部門聯動處置”工作機制,提高勞動爭議預防的超前性精準度。推進實施全類型要素式辦案模式,深化“智慧仲裁”建設。集中開展重點項目清欠攻堅,全面加強工程項目日常監管,健全欠薪治理體制機制。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