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以來,全市應急管理系統認真貫徹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采取一系列扎實有力措施,堅決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1-6月份,全市共發生生產安全事故57起,死亡23人,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同比分別下降49.1%和42.5%,森林火災實現“零發生”,有效應對7次寒潮大風雨雪災害天氣,全市安全生產和自然災害形勢保持穩定。
一、堅持綜合施策,提升防范化解安全風險能力
一是壓實安全責任。出臺《青島市海上旅游運動船艇管理辦法》《關于建立健全公安派出所日常消防監督檢查會商協作機制的指導意見》《安全生產責任落實負面清單》,推動重點行業、新興領域監管責任落實。開展企業主體責任落實量化提升工程,創建標準化管理企業3204家;綜合運用財政、金融、稅收、保險等手段,激勵5.4萬家企業錄入監管平臺統一管理,提升企業自我管理能力。
二是推進專項整治。開展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制定“八大行動”54項工作計劃和66項重點任務清單,掛圖作戰、對賬銷號。以“冬日攻堅”行動為抓手,聚焦消防、化工等7個重點領域,組織檢查企業5.9萬家,排查隱患5.4萬項。緊盯“四類危險作業”,精準開展“三違”“兩通道”專項整治,累計排查企業9.2萬家,整改隱患9.9萬項。
三是抓實行業監管。深化化工行業安全生產整治提升專項行動,累計檢查企業3452家次、整治問題隱患6327項。加速淘汰危化品行業落后產能,危化品生產企業由119家降為52家,帶儲存的經營企業由80家降為52家,重大危險源企業由44家降為28家。開展非煤礦山“五職”礦長履職、尾礦庫隱蔽工程等專項檢查,累計檢查企業6876家次,發現整改隱患1795項。在全省率先實施頂板治理工程,地下礦山新施工采掘工程采用“頂幫支護到迎頭”的做法得到省廳肯定。
四是強化本質安全。深化“數字危化”建設,全市104家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儲存企業和化工重大危險源企業全部完成雙重預防機制數字化建設應用。涉及硝化、過氧化等五種重點工藝的5家企業(10套裝置)完成“三化”改造。完成全省涉爆粉塵企業安全監管數字化轉型試點并得到省廳肯定。安裝配備早期火災報警和滅火裝置2.5萬套,電梯安全筑底1.2萬部,加裝燃氣泄漏報警切斷裝置6181套,推動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轉型。在全市推廣應用“山東好焊”電氣焊作業智能監管平臺,全市5451臺電氣焊機完成“加芯賦碼”。
二、堅持防治結合,提升統籌應對自然災害能力
一是推進減災工作。常態化開展災害風險會商研判、預警預報,先后發布各類預警提示21期,報送災害風險隱患信息1253條、編發公益短信1300萬條。對地鐵、國家外來動物疫病中心、東黃線及東黃復線輸油管線等重大建設工程實施地震安全性評價。推進地震易發區房屋設施加固工程,實施加固類工程325個,新建改建擴建類工程700個,不斷增強房屋防震抗震性能。高效應對黃島海青鎮3.1級地震,深入震中實施震情跟蹤監測、災害核查和損失評估。新建地震應急避難場所18處,其中創建國家科普示范學校1個、國家地震科普教育基地1個。
二是夯實防汛基礎。構建“1198”防汛指揮體系,落實市、區(市)、鎮(街)、村(社區)四級防汛抗旱責任人及重點部位責任人1805人次。推動落實23座大中型水庫、173座頭頂庫、83處頭頂塘壩、75處地質災害隱患點、18處城市易積水部位安全防范措施,檢查重點部位及高危區域5292處,發現整改隱患417個。在全國副省級城市率先啟動基層防汛能力規范化建設,出臺基層防汛物資儲備和隊伍建設“兩個標準”。
三是強化防火工作。編制“1+5+10+197”火災撲救作戰方案,實現“一區一策、一山一案”。聯合宣傳、公安、林業等部門聯合制發《森林防滅火工作宣傳引導方案》,發放宣傳品50余萬份,張貼禁火通告8000余張,在140余條公交線路、7條地鐵線路共2.2萬塊電子屏循環播放防火微視頻。嚴格落實“六位一體”防范措施,在1579處重要進山路口設置啟用森林“防火碼”,7200余名護林員在崗值守,嚴防火種進山。開展“四輪次”“全覆蓋”森林防滅火督導檢查,全市累計檢查3411家重點單位、排查15915處重要點位,發現整改問題1562項。
三、堅持協同高效,提升突發事件應對處置能力
一是提升應急值守能力。修訂完善《應急值守工作規范》,建立月通報制度和重要突發事件復盤會制度,進一步規范區(市)應急指揮中心值班值守和信息報告工作。編制森林火災、燃氣爆炸和各類生產安全事故等12項事故類型模板,提升災害事故信息報送標準化規范化水平。
二是提升應急處置能力。健全鎮(街)視頻通信保障機制,與全市136個鎮(街)應急辦主要負責人建立點對點視頻通信方式,開展“兩車一機”拉動演練9次,基本保證全市突發事件30分鐘內可視化。搭建全市應急系統衛星通信指揮調度平臺,配備衛星電話320余部,提升“三斷”條件下應急通信保障能力。印發《青島市應急局突發事件應急處置工作方案》,建立健全“四位一體”應急快速響應指揮體系,強化突發事件快速反應和高效處置能力。
三是提升應急準備能力。匯編自然災害類和事故災難類38個應急預案簡本手冊,推廣使用應急處置卡,形成崗位職責、處置流程、應急措施“明白紙”。將城鎮燃氣、海上溢油、森林火災等列入市級演練計劃。印發《關于促進市級應急救援隊伍建設發展的實施意見》,選拔國家級隊伍2支、省級隊伍4支、市級隊伍33支。新布設沿海一線救生器材柜40余處,提升發生海邊人員突發險情第一時間救援能力。
四是提升應急保障能力建設。新建基層應急綜合救援站24處,培育壯大鎮(街)、村(社區)綜合應急救援隊伍。起草《青島市應急物資儲備保障管理暫行辦法》,對應急物資采購、儲備、調撥、回收、處置等各環節職責內容作出規定。加大災害綜合民生保險普惠力度,累計受理報案1077起,賠付金額2362.37萬元,賠付率為103.79%。
四、堅持強基固本,提升應急管理常治長效能力
一是完善法制體系。修訂完成《青島市安全生產條例》,梳理市政府規章3件、市政府規范性文件2件、部門規范性文件4件。加強行政執法監督,落實法制審核“四項機制”,建立行政執法事項、主體資格等5項清單,配套完善行政執法責任、集體研究等16項工作制度,健全全鏈條全周期執法監督制度體系,我市經驗做法被省廳推廣。
二是強化宣傳培訓。開展“大學習、大培訓、大考試”“開工第一課”等活動,全市累計培訓企業負責人9.1萬名、特種作業人員3.9萬名、員工98.4萬名。在青島廣播電視臺上線“大談小玉說應急”欄目,發放以“安安全全提醒您”為主題的宣傳海報5000余張、制作動漫短視頻5期。深化“防災減災日”“安全生產月”等主題宣教活動,成功舉辦第三屆青島市防災減災救災知識網絡競答活動,21.8萬人參與線上答題。發揮舉報公告牌、“吹哨人”等制度優勢,引導3萬余家企業設置安全生產有獎舉報公告牌3.6萬塊,受理社會舉報954件,發放獎勵36.33萬元,“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的氛圍日益濃厚。
三是建強智慧應急。應用城市安全風險綜合監測預警平臺成果,精準監測處置燃氣泄漏、供水管網異常等安全風險6346項。優化一體化應急指揮平臺森林防滅火專題功能,我市做法被應急管理部簡報刊發推廣。探索推行非現場執法,綜合采用視頻監控、網上監管、無人機巡查等方式,提升安全生產監管執法效能。
四是堅持暖心執法。開展安全生產“定向執法+服務”活動,選取37家專精特新企業進行教學式執法,幫助排查問題隱患340項。致力打造“辦事不求人”政務環境,全面實施容缺預審、告知承諾制等保障措施,2024年以來,先后辦理“秒批”事項4項,“承諾制”事項73項,“三零e辦”事項839項,注銷許可14項,行政審批更加暖民心、順民意。
下步,我們將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和群眾所思所盼,全力以赴防風險、除隱患、遏事故、保安全,以高水平安全保障全市高質量發展。
一是立足于防,推動治理模式轉型升級。研究制定《關于安全生產生態建設的實施意見》。深入推進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扎實開展化工行業安全生產整治提升行動,加強消防、化工、交通運輸等重點領域專項治理,堅決防范遏制事故發生。抓好山洪和地質災害隱患點、城市內澇積水點等風險隱患排查,細化“一區一策、一山一案”火災撲救作戰方案,實施防震減災基層治理現代化示范工程,全力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二是著眼于戰,做好災害事故應對準備。加強一體化應急指揮平臺實戰應用以及“兩車一機”、移動單兵、布控球等可視化裝備配置。加快基層應急綜合救援站建設,持續壯大基層應急隊伍。指導做好綜合減災社區標準化試點工作,持續創建基層應急避難場所。全面加強災情管理,優化災害民生綜合保險,切實保障受災群眾基本生活。
三是固化于制,持續深化應急管理改革。推動各類開發區(功能區)規范安全監管和應急管理機構設置,進一步健全鎮街應急管理組織體系。加大新修訂的《青島市安全生產條例》學習宣貫力度,制定全市“十五五”應急管理規劃。深化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加大行政審批改革,為優化營商環境注入活力。
四是深耕于技,促進科技賦能提質增效。加大“三化”改造力度,推廣先進實用技術裝備,淘汰落后工藝設備。鞏固拓展城市安全風險綜合監測預警試點建設成果,深入推進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在監測預警中的應用。加強“數字危化”“智慧礦山”建設,開展“線上智能巡檢+線下精準核查”,做到隱患排查、分類處置、管控整改、預警處置全生命周期閉環管理。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