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全市應急系統深入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堅持“促一方發展、保一方平安”,以高水平安全護航島城高質量發展。全市生產安全事故起數、死亡人數同比大幅“雙下降”,未發生較大及以上生產安全事故,安全生產和自然災害形勢總體平穩。
一、全力服務城市建設,保安全、筑底板
一是壓責任、掃盲區。修訂《青島市安全生產條例》,明確劇本殺、密室逃脫、旅游民宿等20個新興行業領域監管責任。出臺《勞務派遣和靈活用工人員管理措施》和《生產經營單位危險作業安全指南》,明確防范“三違”行為規范,從根源上提升企業安全管理能力和安全生產水平。
二是知風險、筑防線。推進城市安全風險綜合監測預警平臺建設,全年偵測并妥善處置燃氣泄漏、供水管網壓力不足等各類報警3357起,城市安全風險監測預警能力大幅提升。強化事故災難監測預警,推動大中水庫、頭頂庫(塘壩)逐一落實智能監控措施,重要山體林區實現“五位一體”(衛星遙感、空中巡護、視頻監控、高山瞭望、地面巡護)監測預警“全覆蓋”。
三是除隱患、遏事故。開展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聚焦三類違法問題、四類高危作業,檢查企業19.1萬家,排查整改問題隱患21.7萬項。加強“關鍵設備”遠程盯梢,對8263臺電氣焊機“加芯賦碼”,實現以碼管機、以機管人;為1300臺叉車加裝智慧監管系統,作業人員持證登陸、掃碼開機。
四是有準備、善應對。堅持365天、24小時值守應急,全年協調處置各類突發事件364起,發布預警信息253條、重要天氣提示短信3200萬條次。403支2.5萬人應急救援隊伍枕戈待旦、聞令而動,有效應對21輪寒潮、雨雪、強降雨等災害性天氣過程,確保城市平穩有序運轉;參與處置各類突發情況1.5萬起,解救、疏散被困人員1800余人,為市民生活保駕護航。
二、全力服務企業發展,優環境、提效能
一是持續創新監管執法模式。實施“兩類四級”(1類為高風險企業,2類為低風險企業;A級為管理好的企業,D級為問題多的企業)差異化執法,對安全程度高的企業無事不擾、對安全隱患大的企業緊盯不放。推行“包容審慎”執法,對企業自查發現并能立即整改且危害性不大的隱患,通過指導、提醒、約談等方式,督促企業自主完成整改,企業“我要安全”的意識大幅提升。
二是精準實施企業對口幫扶。組織專家、服務機構,對動火、有限空間、高處作業、外包施工等特殊作業,開展全過程、定制化安全培訓,累計覆蓋企業主要負責人69.5萬人次、員工207.9萬人次。開展“助企合規”定向執法服務,對37家專精特新企業“送安入戶、服務上門”。組織開展駐點監督、進街駐企等活動,對1.2萬家高風險小微企業和重點企業實施定向幫扶,持續提升企業自主管理能力。
三是深度優化行政審批服務。全面實施容缺預審、告知承諾制等保障措施。一年來,辦理“秒批”“承諾制”事項117項、“三零e辦”服務企業1966家次。創新“有解思維+政企合作”,在依法依規和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幫助4200家成品油企業取得經營許可,開創岸基配套加油設施審批新路徑。
四是科技賦能企業安全監管。推廣應用數字危化、智慧礦山系統,105家危化企業、789個加油站聯網聯控,23家礦山企業、6座尾礦庫實現數字化動態監管。推進重點高危企業“三化”改造(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智能化無人),累計投入資金9228.4萬元帶動2583家企業完成風險監測設備改造升級,遠程布防、全程可控的面局初步形成。
三、全力服務百姓生活,重民計、惠民生
一是緊盯日常突出風險。聯合多部門開展消防安全“兩通道”專項整治,開發電動自行車充電監管平臺,增加安全充電設施,解決電動自行車“在家排隊充、在外沒地充、遠了回不來”等問題。組織開展“防風險、打非法、護安全”冬日安瀾行動,聚焦消防安全、一氧化碳中毒、建筑施工等市民生活關聯領域,檢查企業單位1.4萬家,組織1.2萬家企業進行自查,排查整改重大事故隱患211項。將防范一氧化碳中毒向基層延伸,為困難家庭加裝一氧化碳報警裝置,全力掃除百姓身邊的安全隱患。
二是狠抓基層防救能力。初步建成覆蓋全市的陸、海、空“15分鐘應急救援圈”,全市建成149處應急救援直升機起降點,布局116處基層應急綜合救援站,在沿海一線及周邊區域布設81處“救生驛站”。一年來,基層救援站參與救援1752次、救助群眾1685人,“救生驛站”開展救援99次、救助群眾162人。創建綜合減災示范社區503個,建成地震應急避難場所410處,基層綜合防災減災能力大幅提升。
三是強化災后救助保障。投入財政資金2276萬元為市民投保災害民生保險,受理因災受損報案2183起,完成賠付2898萬元。進一步優化理賠流程,建立小額快付、大額預付、急用墊付理賠機制,受災群眾申領救助資金更加方便快捷,精準救助和定向幫扶的力度進一步加大。
四是營造全民參與氛圍。暢通微信小程序、公眾號、投訴熱線等舉報接收渠道,設置安全生產有獎舉報公告牌3.6萬塊,全市各級各有部門累計發放舉報獎勵金145.8萬元。打造“安安全全”動漫IP、青島應急廣播、“大談小玉”應急欄目,推動安全知識進村入戶,進電梯、進樓宇,全年覆蓋超1226萬人次。舉辦第三屆青島市防災減災救災知識網絡競答活動,超21.8萬人線上答題,“人人講安全、個個會應急”的氛圍日益濃厚。
去年三民活動,市應急局共收到市民建議7件,今年累計收到社會各界意見建議635件,辦結率和回復率實現“兩個100%”。2025年,全市應急系統將始終牢記職責使命,全力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風險,全面提高防災減災救災水平,以強有力的措施推動高水平安全與高質量發展良性互動,重點聚焦三個方面:
一是強化統籌,堅持應急管理“一盤棋”。強化安全生產責任落實,進一步明確責任邊界、完善監管措施、提升行政效能。完善調度指揮、會商研判、協同聯動、業務保障等工作機制,夯實“全災種、大應急”的“1+N”工作格局。強化應急處置多方聯動,完善軍地搶險救災協調聯動機制、應急處置跨區增援機制,打造基層應急“直通車”,消除市、區(市)、鎮(街)、村(社區)信息壁壘,綜合提升區域內應急響應效能。
二是靶向攻堅,打造安全管控“一張網”。持續開展安全生產治本攻堅三年行動,強化問題多發領域專項整治。加大重大危險源企業和高危細分行業領域隱患排查力度,動態開展安全管理要素量化評估,持續推進高危企業“三化改造”。開展全域性異地執法、安全生產大檢查、“下沉式”執法等專項行動,持續優化“互聯網+監管”以及診斷式、說理式執法,切實將“嚴管厚愛、管服并舉”落到實處。
三是防處并重,構建災害應對“一條鏈”。推進城市風險監測預警平臺二期建設,持續提升災害監測預警水平。深化“引水上山”、綜合減災示范縣(社區)、地震易發區房屋加固等災害防治工程建設,提升災害防范“硬實力”。探索“實物+生產力+社會單元”融合儲備模式,健全救災物資快速調撥機制。持續推進應急裝備升級迭代,深化“綜合+專業+社會”、陸海空一體化應急救援體系建設,筑牢群眾身邊的“應急防線”。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