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全國0-14歲的兒童青少年群體總人口為25338萬人,占全國總人口的比重為17.95%。在快速的城市化進程中,兒童的需求常常被忽略,孩子們在健康、安全、充滿趣味的環境中成長似乎也成了一種奢求,社區作為兒童友好城市的基本單元,是兒童日常生活的主要區域,發揮著最重要的作用。
“兒童友好”是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識,也是城市的一張閃亮名片。我國出臺《關于推進兒童友好城市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十四五”期間在全國范圍內開展100個兒童友好城市建設試點;2022年底,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聯合印發《城市兒童友好空間建設導則(試行)》,提出兒童友好空間建設應在城市、街區、社區三個層級統籌推進。從兒童視角出發,堅持“一米”高度看城市,創建兒童友好社區,嚴格織密兒童幸福網,是提升兒童幸福感和社會滿意度的重要途徑。
一、建設兒童友好型活動空間
兒童友好空間建設應當從兒童的實際需求出發,創造安全、開放和富有趣味的環境,提高兒童體驗感。社區內應當設置專門的兒童游樂區,打造兒童"游戲角落",提供適齡兒童步行路徑和探索空間,相關設施的建設應使用環保、無害的材料,確保兒童在玩耍過程中的安全,并根據不同年齡段兒童的使用需求進行布局,例如設置適合幼兒的低矮滑梯、秋千以及攀爬架等。兒童公共空間應具有多樣性,應設計創新性的探索性和互動性強的場地,如自然游樂區、主題活動區域等,設置可以觸摸、觀察、聞到的植物區、昆蟲觀察區,為兒童提供多樣的感官體驗和探索機會,利用社區閑置土地打造種植體驗區,讓兒童在勞動與自然中健康成長,同時激發對植物探索的興趣,培養耐心、愛心和責任心。
二、優化兒童服務供給
優化兒童服務供給是打造兒童友好型社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社區可以建立兒童教育服務中心,提供多元化的教育和啟蒙活動,根據不同年齡段、不同興趣的兒童,靈活安排課程內容,如音樂、繪畫和科學實驗等,激發兒童的創造力和學習熱情。設立圖書館和閱覽室,提供豐富的兒童讀物和電子圖書,定期舉辦閱讀活動和講故事比賽,加強社區內兒童之間的溝通和聯系,提高兒童的閱讀興趣和理解能力,社區圖書室也可以與學校合作,開展課外閱讀推廣活動,鼓勵兒童在書籍中探索新知。
三、聆聽兒童聲音
最了解孩子需求的正是孩子自己,社區可以定期開展“兒童議事會”,邀請兒童參與社區規劃討論,讓他們對社區兒童設施建設提出自己的意見。例如,在規劃兒童活動區域、選擇游樂設施時,聆聽兒童對設計、顏色、功能等方面的意見,以確保設施符合他們的需求。同時,可以定期進行兒童意見收集,了解孩子們的喜好、需求和建議,充分了解兒童對當前設施的使用滿意度、希望增加的設施類型、對社區活動的興趣等,對社區兒童活動中心、游樂場等設施進行針對性調整。引導兒童們們從多角度觀察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為社區治理注入“童力量”,真正實現“一米視角”從觀社區到議社區、進社區的轉變。
四、加強家庭與社區的協作
社區與家庭之間的合作對兒童的健康成長至關重要。社區應主動與家庭建立聯系,組織形式多樣的親子活動,例如親子運動會、親子讀書會等活動,提供家庭內部以及不同家庭之間互動的平臺,增強社區的凝聚力。定期舉辦育兒知識講座,邀請教育專家、心理咨詢師及優秀家長代表,分享科學育兒理念、家庭教育策略及成功案例,為居民提供實用且暖心的指導,共同解決育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通過家庭和社區的協作,形成全方位的支持體系,助力兒童健康、快樂成長。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