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青島市深入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歷史城區保護更新的有關指示精神,聚焦民生關切、打造民心工程,持續推進歷史建筑和傳統風貌建筑保護利用。聚焦中山路及周邊區域2平方公里核心區及4個零星片區,總計開展約171萬平方米建設工程,包含已征收房屋修繕和活化利用、建筑立面修繕和協同區域改造;配套實施55條、約25公里道路風貌改造提升;新建12個停車場,建成后可提供2000余個停車位;完成6個街心公園建設,整體打造“老建筑+新消費”“原場景+新體驗”等業態場景,建設集聚青島特色、兼具商貿活力和人居品質的歷史城區。
市歷史城區保護更新指揮部辦公室自接到市政協委員吳加銀提出的關于保護百年街區的提案后,組織市南、市北分指揮部,采取現場督導和座談交流等方式,通過堅持問題導向、強化督導落實等舉措,進一步提升項目前期方案審查工作的精細化要求,達到對老建筑全維度、全要素和全方位的保護效果,在確保我們的建筑修繕方案與歷史城區整體風貌相協調的同時,讓這些老建筑得到合理而高效的利用,實現“建筑可閱讀、街區可漫步、城市可記憶”。
保護修繕后的中山路72-72號
多渠道挖掘歷史文化資源,講好老建筑的歷史故事。按照“真實保護、完整保護、永續利用”的思路,我們從市檔案館、城建檔案館等單位收集了大量歷史資料信息,在此基礎上,為更真實的反映歷史街區的傳統風貌,我們通過專家咨詢、公眾參與、民間征集等多方式以及從不動產登記中心、圖書館等多渠道,進一步擴充歷史資料庫,為歷史街區建筑道路景觀的基本信息、設計依據和保護要求、保護內容的確定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開展綠化提升改造,打造環境宜人的歷史城區。隨著時間的推移,老城區的綠化、綠植出現了缺失、長勢不良等情況,一些景觀效果也難以滿足當下人們的審美需求。組織兩區分指揮部,經過充分調研、現場勘查,詳細梳理核心區的古樹名木及各街區的樹種、胸徑、長勢等,據此,結合歷史資料以及周邊環境特點,因地制宜開展景觀提升、綠化補植等,助力歷史街區重拾原貌,為老城區居民提供更好的人居環境。
提升歷史城區保護更新項目方案實施效果。按照“應保盡保”的原則,要求兩區分指揮部及設計、施工和監理單位進一步加強對價值要素的保護意識,通過日常監管,確保項目嚴格按照方案落地實施,采用繡花功夫對每一棟建筑精雕細琢,達到對老建筑全維度、全要素和全方位的保護效果,強調要結合施工工藝對建筑外墻盡可能保留,不具備保留條件的建筑,由設計、施工和監理單位通過現場局部技術甄別,精細化篩選出可以保留的墻面,對檢查反饋問題盡快整改,在確保安全施工的前提下,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精細化完成歷史城區保護更新項目。
堅持以人為本,努力改善提升居民生活品質。歷史城區保護更新涵蓋建筑保護修繕、老舊小區改造、協同區域整治、地下停車場建設和道路提升改造等,指揮部督導兩區分指揮部圍繞5A級景區建設目標,進一步增加公廁、停車、消防和供熱等基礎設施配套;推進市政道路提升改造工程,同步將電力、通信等各類管線下地;結合老舊小區和協同區域改造,扎實做好街區整體風貌修復工作,有效改善周邊居民的生活環境。
保護修繕后的陵縣路建筑
現階段中山路兩側和大鮑島區域的保護更新項目已取得階段性成果,為實現整個歷史城區復興這一目標,今后歷史城區保護更新項目前期規劃工作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開展:
一是科學設計規劃,打造國家5A級景區。按照5A級景區的標準要求和“修舊如舊、恢復原貌、合理利用”的設計思路,精細化編制各類專項規劃及建筑修繕、景觀環境、街區道路、環境整治等設計方案,為科學指導歷史城區規劃建設提供有力技術支撐。
二是注重設計方案與招商業態的兼容,助力歷史城區繁榮復興。根據《中山路及周邊區域保護與更新規劃》確定的產業導入方向及建筑修繕方案確定的業態布局,密切跟蹤配合產業招商部門,適應市場變化,實行動態化管理。滿足招商實體個性化需求,在堅持建筑保護、消防安全等剛性原則的前提下,根據業態的基本空間需求變化,成院落成街坊詳細進行空間落位,結合需求適時優化平面布局、出入口、交通流線和庭院景觀等設計內容。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