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以下簡稱長護險)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維護廣大人民群眾健康權益的重大民生工程。市醫保局始終以群眾期盼為工作著力點,積極推進制度落實。
青島市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期間,市政協委員、市立醫院東院區心內一科主任邵一兵提交了“關于改善長期照顧患者醫保管理的提案”。市醫保局結合當前開展的工作,積極辦理,及時面復,工作成效獲得委員好評。
2012年以來,市醫保局聚焦我市老齡化發展速度快、基數大、程度高的現實緊迫需求,在全國率先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著力解決失能失智老人照護難題,補齊民生保障短板。經過近10年的探索實踐,目前制度覆蓋全市911萬參保職工和城鄉居民,累計支付資金43億元,惠及9萬多名重度失能失智人員,全民長期護理保障體系不斷完善。
堅持全域統籌、梯次推進,實現制度全覆蓋。按照盡力而為、量力而行的原則,分步推進長護險制度建設。2016年青島市被納入國家首批試點,長護險制度建設駛入快車道;2018年實施2.0版長護險,推動城鎮參保職工全域覆蓋,參保居民享受醫療護理待遇;2021年實施3.0版長護險,制度覆蓋全體城鄉參保居民,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目前全市在床人員中,居家接受照護服務的占80%,以“居家為主、機構為輔”的照護格局逐步形成,個人和家庭獲得感不斷增強。
(《人民日報》點贊青島市長護險)
?
堅持多元籌資、責任共擔,確保制度可持續。按照“全覆蓋、保基本”的原則,建立了與我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籌資機制。職工護理保險資金通過醫保統籌金劃撥、個人賬戶代扣、財政補貼多渠道籌集,其中,醫保基金按照繳費基數總額0.3%的比例按月劃轉;個人賬戶按照計入基數0.2%的比例按月代扣;財政按照每人每年30元標準予以補貼(區市財政按1:1比例分擔)。居民護理保險資金主要通過個人和財政兩個渠道籌集,按照每人每年不低于10元、20元的標準,分別從居民醫療保險個人繳費資金和財政補貼資金中按年度劃轉。同時建立了調劑金制度,對實現制度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堅持以人為本、服務與預防并重,實現精準保障。我市長護險重點保障重度失能失智人員,提供醫療和照護雙重保障,設計了居家照護、機構照護、日間照護三種服務形式;科學設定待遇支付標準,參保職工報銷 90%,參保居民報銷75%-80%,照護服務費與個人的照護需求等級掛鉤,參保職工每月最高支付1500元,參保居民每月最高支付1050元。借鑒國際經驗建立預防保障機制,建立了延緩失能失智保障金,通過宣傳、培訓和賦能訓練等有效方式,提高老年人自理能力和健康水平。
堅持治理創新、標準引領,經辦服務提質增效。編制了青島市《長期護理保險管理與服務》地方標準體系,指導經辦管理精細化、規范化、標準化發展。開展社商合作經辦,提升經辦能力和服務效率;建立標準化照護需求評估機制,把好入口關;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活力、開展服務質量社會化評鑒,發揮長護險資金“支付杠桿”作用,加快培育照護服務市場。目前,全市定點護理機構達到1066家,民營機構占比達87%,承擔了95%以上的服務量;連鎖化發展的護理集團超過 30 家,服務了全市2/3 以上的失能失智人員,全市定點護理機構發展呈現多樣化、優質化、連鎖化發展趨勢。
(護理人員幫助失能老人進行康復訓煉)
下一步,市醫保局將結合委員關注進一步完善政策,發揮制度優勢解決老齡化背景下失能失智群體長期護理保障問題,打造更加優質高效、科學合理的長護險制度體系,不斷提升參保人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