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綜合利用海鳥生態價值、科研價值、美學價值和文化價值,真正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市園林和林業局高度重視關于加強海鳥資源保護與生態化利用的提案,全力挖掘我市海鳥資源的生態化利用潛力。
梳理我市海鳥資源。青島市作為中國東部沿海城市,由于地處亞太候鳥遷徙線路上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包括海鳥在內的濕地鳥類資源豐富。目前,境內累計調查濕地鳥類150余種,其中包括國家重點保護珍禽中華風頭燕鷗、東方白鸛、丹頂鶴、大天鵝、大杓鷸、黃嘴白鷺等40余種。每年春、秋季節遷經膠州灣、大公島、靈山島等濕地鳥類數量達數百萬只。其中大公島、長門巖島、潮連島是扁嘴海雀、黑叉尾海燕、白額鹱、黑尾鷗、黃嘴白鷺等海鳥的集中繁殖地。
建立海鳥自然保護區。為了保護海鳥資源,我市相繼建立了大公島、靈山島自然保護區,建立了少海、唐島灣、膠州灣濕地公園,對這些海鳥資源實施了重點保護,在濕地生態恢復與重建區域,通過修建水上人工浮島、觀鳥亭、人工種植植被等方式對濕地生態系統進行恢復與重建,營造良好的濕地景觀和鳥類棲息環境,經過保護部分海鳥棲息地生態和鳥類資源得到了逐步恢復。
打造海鳥保護城市名片。我市從1994年12月1日開始,率先在全國沿海城市開展了“挽留海鷗行動”,已經持續27年,成為青島海鳥保護的一張名片,在海鳥保護利用方面積累了一定經驗。目前由于受機構編制、科研管護經費、海上交通條件所限,我市海鳥資源科學研究沒有全面實施。特別是偏遠的無人海島,受海上交通限制,很多海鳥資源情況尚不清楚,海島生態和鳥類資源缺乏科學研究和有效保護管理。對這些海鳥的海島觀鳥科普教育、鳥類觀光和國內外合作交流尚未全面開展。
海鳥資源保護與生態化利用任重道遠。我市計劃從2023年開始啟動,利用2年時間全面掌握境內海鳥資源的分布和資源現狀。同時,加強海鳥保護區和濕地公園建設,對境內重要海鳥集中棲息繁育的海域和海島、濕地灘涂實施重點保護。積極聯合政府相關部門、科研院所、國內外環保組織和民間學會協會等社會組織開展科研合作,對海鳥繁殖地越冬地和遷徙停歇地實施海島生態改建和生態修復、人工海鳥模型招引、懸掛鳥巢、巢區修建等措施,確保海鳥資源安全。爭取在濕地公園范圍內依托現有觀鳥亭、觀鳥長廊等設施,努力打造青島特色的海鳥保護與生態化利用示范點。根據條件,結合愛鳥周、愛鳥日、濕地保護日等節日活動適時組織各種形式的觀鳥節,繼續開展挽留海鷗行動,開展海島觀鳥科普、海鳥攝影展覽、海鳥學術講座、觀鳥比賽等,促進我市生態旅游觀鳥的發展。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