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青島片區2022年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3年國民經濟發展計劃
    青島政務網 發布日期 : 2023-02-21
    字體大小: 打印

    中國(山東)自貿試驗區青島片區

    2022年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3年國民經濟發展計劃

     

    一、2022年國民經濟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22年,面對復雜嚴峻的經濟形勢和超預期突發因素影響,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和西海岸新區的全力推動下,青島自貿片區全面落實“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要求,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發起實施“五攻堅、六促進”“百日攻堅”等全面提質行動,持續鞏固穩中向好、進中提質良好態勢,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全年片區外貿進出口實現2010億元,同比增長4.6%;實際利用外資超8.5億美元,同比增長17%;固定資產投資232.5億元,同比增長20.5%;實現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0.7億元,同比增長36.3%。

    (一)高水平制度創新開創新局面

    提升創新成果培育成效。持續深化首創性、集成式、差異化探索,新形成優秀創新案例76項,5項獲國家部委在全國推廣,2項獲海關總署備案,39項在全省復制推廣。在“2021-2022年度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制度創新指數”排名中,位列全國第5批自貿試驗區19個片區第3位。

    健全制度創新工作機制。搭建協同創新組織體系,在市級層面建立制度創新協同推進機制,在西海岸新區層面建立改革信息共享機制。建立創新案例評估發布機制及專家評審機制,在全省首次將案例工作標準化、制度化、規范化。建立三級創新專員體系,設立103名創新專員,在全市開展制度創新“揭榜掛帥”。優化“區關港”“區關稅”創新機制,深化“五大”創新實驗室載體功能建設,啟動與6個自貿聯動創新區合作建設。

    全面深化試點任務實施。1.0 版試點任務提速增效,10項試點任務取得突破性進展,“不同稅號下保稅油品混兌”等10項試點任務實現業務突破或落實項目主體。啟動2.0版方案研究,明確試點承接需求、產業基礎、創新方向及舉措。會同商務部研究院發布《青島自貿片區三周年綜合評估報告》。組織舉辦三周年建設發展大會。

    (二)航貿金融合發展取得新突破

    優化國際貿易產業生態。搭建國際貿易孵化基地,打造融合出口信用險、進口貼息等14項功能的國際貿易“工具箱”。進出口總額突破2000億元。“山東國際大宗報價專區”在上海期貨交易所正式上線。編制大宗商品價格指數并進入試運行。首創“入倉即退稅”跨境電商9810出口退稅模式。成功舉辦2022年黃河流域跨境電商博覽會。上線運營山東省內首家新型國際貿易綜合服務平臺“離岸達”。跨境易貨貿易0130首單落地,“易貨達”平臺1.0試運行,易貨聯盟發展會員超過200家。《建設黃河流域航運貿易金融耦合發展創新示范基地》獲評山東省深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競賽活動典型案例,為青島市唯一大功能區優秀案例。

    提升港航物流發展能級。推動區港協同發展,碼頭橋吊單機作業效率連續9次刷新裝卸效率世界紀錄,新增海運航線26條,服務前灣港集裝箱吞吐量超過2300萬標箱。打通國際物流大通道,開辟首列中歐班列中德商通專列。推動航運高端服務要素集聚,舉辦“世界海員日”活動,國際海員服務中心投入使用。搭建船舶交易服務平臺,落地平臺首艘國際船舶交易業務,完成船舶交易鑒證248艘次。上線國際航行船舶供退物料通關服務平臺,實現無紙化申報。15萬噸智能化冷庫主體投產。持續推進前灣自動化碼頭三期納入綜保區工作,提升綠色港口發展水平。

    加快現代金融創新突破。金融業態不斷豐富,各類金融機構達到224家,存貸款余額282億元,跨境人民幣結算金額327億元。設立國際貿易金融服務中心,為企業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務。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不斷提升,全市首創設立1億元“自貿貸”資金池和匯率避險扶持政策,幫助企業緩釋風險資金5.4億美元。依托“區稅銀”和自貿金融聯合創新實驗室,實現人民幣資本項下輸出貿易項下回流、全國自貿區首筆鐵路運輸單證融資業務、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等試點突破。推進數字人民幣試點工作,落地首個數字人民幣大宗商品交易、首單使用數字人民幣繳納稅款等應用場景。加強對重點領域金融風險動態監管,金融監管保障能力持續提升。

    (三)戰略新興產業匯聚新動能

    集成電路產業實現突破。圍繞集成電路“三千”行動目標(建設千畝園區、新增千名專業人才、建設千畝人才社區),加快推動集成電路新興產業成園成勢。率先啟動全市首個新興產業專業化園區建設,青島集成電路產業園10個項目集中開工。千畝人才社區全面開工,創芯匯、智造谷一期竣工,產業載體資源進一步豐富。半導體先進裝備研發制造中心項目正式入駐。

    基因科技產業創新發展。發起基因科技“三千”行動計劃(建設千畝園區、引進千名專業人才、完成千種海洋生物測序),完成基因科技產業園“一園兩中心三體系”規劃布局。聚焦基因科技和生命健康,組建時空谷基因科技公司,成立專家指導委員會,加快海洋、育種和大健康領域基因科技平臺建設。華大智造超大通量基因測序儀、集成式自動化核酸檢測移動平臺等產品全面投產。持續推進“萬種魚類基因組計劃”。清原海洋生物基因編輯項目落地。青島華大健康醫療產業園開工建設。

    智能制造產業優化升級。實施智能制造提質擴容行動,推動德國倍世飲水設備、以色列開普路精密測量、日本環境裝備等智能制造項目加快建設。重點推進富士康電子元器件及智能制造產業生態基地建設,濰柴動力全球未來科技研發中心項目竣工,海爾熱水器超級工廠項目正式簽約落地。基于卡奧斯工業互聯網平臺支持的青島海爾冰箱互聯工廠獲評“燈塔工廠”。上汽通用五菱宏光MINIEV車系連續蟬聯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冠軍。

    (四)園區開發建設呈現新氣象

    加強土地規劃管理。完成前灣綜合保稅區、西海岸綜合保稅區及前灣港路以北七星河路以南約40平方公里控規修編。加強土地集約利用效率,創新推行“帶方案”“彈性年期”“土地1.5級開發”“多測合一、多評合一”等供應模式。優化施工許可審批流程,推行施工許可證告知承諾制,實現“零材料”申報、“承諾即可開工”。全面實行“多測合一”改革。

    實施城市更新和綠色建設。首個城市更新項目“闖創驛·科創園”完工,實現從老舊廠房到科創產業載體轉型。航運貿易金融融合創新基地和中德生態園D2組團入選青島市綠色生態城區(鎮)創建名單。完成青島自貿片區雙碳發展評價研究報告成果編制。“構建青島自貿試驗區綠色發展新模式”被生態環境部確定為高質量發展典型案例。

    推進數智園區建設。高標準完成《數智自貿區頂層規劃設計方案》。加快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完成12處主干光交箱建設、40公里主干光纖鋪設、1000多套物聯終端設施安裝部署。全面啟動數智自貿區平臺系統建設,上線系統20余個。正式發布CIMOS大數據開放服務平臺,提供各類數據4.2億條。以數字賦能產業,打造數字倉庫系統,落地業內首個數字化倉庫。發布供退船無紙化服務系統,提升黃島口岸船舶服務效能。上線自貿360度企業服務平臺,注冊企業逾3萬家,服務企業5萬余次。

    (五)重點項目建設跑出新速度

    重點項目建設提速。舉辦首季集中開工活動,25個重點項目集中開工。推進77個重點項目進度達標。納入省市重點項目15個,總投資498億元。謀劃“131”工程項目7個。新獲認定百億級大項目1個、50億級大項目3個。“四新”經濟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比重80%,高技術投資達到55.6%。

    加強項目要素保障。建立服務企業項目協調解決問題臺賬,強化項目專員服務,提升親商服務質效。編制全過程審批服務手冊,建立項目聯絡員制度,對重點項目實施代辦幫辦。用好用足政策性開發性金融工具。強化土地要素保障,完成土地供應3758畝。加強審查驗收服務,驗收一次通過率100%。

    (六)科技支撐引領實現新跨越

    打造創新型企業集群。構建優質企業梯度培育體系,深入挖潛、靶向服務。全年獲批省級工程研究中心1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1家、市級“專精特新”43家、市級企業技術中心2家、市級服務業創新中心1家。入選省級一企一技術中心2家。推薦工信部專精特新“小巨人”2家、工信部區塊鏈應用典型案例1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2家。

    加強科技人才引進培育。高標準推進省內首個國際人才社區建設團體標準項目。全面啟動青年人才發展友好型示范園區建設。制定人才集聚高地專項政策,創新“按薪定才”獎勵向用人單位傾斜扶持模式。針對高層次人才,增設特色人才分類標簽,首創國際人才扶持體系。加快人才集聚,全年新增碩士及以上人才1100余人。

    加強知識產權全鏈條保護。全省首創知識產權“3+2+1+1”跨域協同保護新模式。設立全省首個國家海外知識產權糾紛應對指導服務站,免費提供風險評估、預警、防范、應對服務。啟動全市首家商業秘密保護示范區建設,發布青島市首個商業秘密保護團體標準。起草完成RCEP背景下知識產權法律保護體系綱要。推動高新技術企業開展知識產權證券化試點,增強知識產權資產流動性。

    (七)國際化營商環境獲得新提升

    市場主體活力進一步激發。2022年新注冊企業5665家、同比增長15%,增幅位居全市前列,存量企業達4.6萬家。新引進各類500強投資項目34個,其中世界500強投資項目22個。實施優化營商環境“攻堅提升”行動,發布《營商環境建設白皮書》。獲評“十大最具投資價值產業園區”“2022國際化高質量發展環境建設標桿園區”稱號。

    “放管服”改革不斷深化。全國首發創建“云端自貿審批服務聯盟”,覆蓋至34個自貿片區和25個黃河流域經濟功能區。全國首創企業登記“智能表單”改革新模式,實現企業設立、變更、備案、注銷等全業務類型4000余種業務場景全覆蓋,平均提速75%。全國首個航運企業集成化審批服務平臺將航運企業籌辦時間縮減30天。全省首創“休眠喚醒+企業除名”市場主體彈性退出新模式在全市復制推廣。率先在全省開啟企業“跨域遷入即辦”模式,辦理時限由一周壓縮至即辦。開啟“政務大廳+智慧審批小廳”一中心多點位的政務服務新模式。積極推行包容審慎監管機制,率先在全市探索不予實施行政強制措施試點,保障企業充分利用合法資源。

    法治化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完善“政區法”聯合創新工作機制,創建“三庭一站四中心”多元化一站式法律服務新模式,獲評省級最佳實踐案例。建立海事司法自貿協同工作機制,海事法院國際海事司法研究基地和審判區建設完工。“自貿前沿”基層立法聯絡點建成運營。創新“法治體檢”“法律+公證”服務機制,建成全國首個“合規自貿”研究中心,發布科技創新合規指引,舉辦中德仲裁法律圓桌會議,組織“法潤自貿學院”11期,精準服務企業200多家。

    (八)綜保區爭先進位邁上新臺階

    經濟指標再創新高。片區內青島前灣綜保區和青島西海岸綜保區實現外貿進出口1438億元,實際利用外資7.7億美元,多項經濟指標快速增長,為片區帶來強勁發展動能。前灣綜保區入選山東省首批“雙招雙引”特色園區培育名單。在2021年度全國綜合保稅區發展績效評估中,前灣綜保區在全國137個綜保區中排名首進前十;西海岸綜保區排名全國第32位,提升27位。

    保稅功能不斷釋放。加快落實國務院支持綜保區發展的21條措施,正式設立啟用進口普通化妝品備案受理窗口,落地山東省首單保稅燃料油混兌調和業務,開展青島海關轄區首票跨境電商“1210”出口海外倉零售業務。建成升級輸韓農產品實驗室前置檢測服務,成為國內首家具備滿足511項多農殘檢測能力的實驗室。推動傳統保稅倉儲轉型,打造業內首個數字倉庫,落地首筆提單轉倉單質押融資業務。

    總的來看,2022年面對復雜嚴峻的形勢,青島自貿片區主要經濟工作取得上述成績來之不易。在總結成績的同時,也應清醒認識到,當前外部環境仍然復雜嚴峻,片區高質量發展進程中還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改革創新還需要持續深化,創新效益尚未完全釋放;與國際規則還有較大差距,RCEP等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還需要深入研究、運用。對此,我們高度重視,將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決,全力開創工作新局面。

    二、2023年國民經濟發展總體要求和主要預期目標

    2023年是實施自貿試驗區提升戰略、建設“自貿2.0版”的開局之年,做好全年經濟發展工作至關重要。2023年工作的總體要求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和中央、省、市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創新提升年”為抓手,著力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按照“一個核心”“兩個著力”“三個提升”“四大專園”思路,推動經濟運行持續向好,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努力在全國自貿試驗區第一梯隊中走在前列。

    綜合考慮新一年宏觀經濟走勢和我區增長潛力,根據總體要求及省、市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并與我區“十四五”規劃目標相銜接,提出2023年主要預期目標:功能區增加值增長8%以上,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8%,外貿進出口固穩提質,實際利用外資量穩質升。

    三、2023年國民經濟發展的主要任務和措施

    根據2023年經濟發展總體要求,為實現全區經濟發展目標,青島自貿片區將按照省、市決策部署,錨定“走在前列、全面開創”“三個走在前”總定位、總要求、總航標,系統謀創新、全力抓發展,聚焦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一)聚焦制度創新,打造改革創新先行區

    一是優化制度創新路徑。以“區關港”“區關稅”“區稅銀”“自貿金融實驗室”等創新機制載體為抓手,加大制度創新探索力度,提升創新效能。建立制度創新專家智庫,圍繞重點領域研究前瞻性制度創新設計和推進路徑。發揮好市場主體作用,建立制度創新企業聯系點制度,靶向推動制度創新。完善創新成果培育,面向全市推出第二批揭榜掛帥清單,推動市區兩級聯動創新。

    二是深化創新賦能產業發展。全面推進“自貿2.0版”任務實施,形成30項以上高質量制度創新成果。圍繞信用機制建設,引導構建以信用為基礎的企業全生命周期服務和監管機制,探索開展市場主體信用積分。推動數智化創新,圍繞大宗商品數字化生態體系、新型貿易業態以及園區智慧管理、空間規劃等領域,探索數智化轉型新模式、新路徑。

    三是突出區域聯動創新。面向黃河流域,開展聯動創新探索,深化黃河流域行政審批服務“一體化通辦”暨“云端自貿審批互助聯盟”合作機制,拓展黃河流域“端到端”一體化物流開放協作發展新模式。深化中日韓合作模式創新,在加強日韓主要港口航線開辟、建設中日韓消費專區、構建中日韓跨境冷鏈物流快速通道等方面,探索深度創新路徑。

    (二)聚焦對外開放,打造高水平開放合作平臺

    一是推動制度型開放。持續對標國際高標準經貿規則,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暢通國際物流大通道,以“中歐班列中德商通專列”為突破口,依托“中歐班列+綜保區”雙重疊加優勢,推動完善海鐵空郵多式聯運服務體系。啟用國家級航空物流超級貨站,打造東北亞寄遞物流中心。健全多元化一站式糾紛解決機制,打造國際海事司法研究基地、海事法院自貿審判區。

    二是擴大國際交流合作。深化中日韓地方經貿合作,提升青島日本“國際客廳”功能,完善歐力士中日產業超級鏈接者平臺,探索建立中日韓企業家聯盟,深化在節能環保、健康醫療領域交流。深化對德交流,依托青島中德“國際客廳”,擴大在工程裝備、汽車零部件等領域經貿合作,加快推進中德工業大學申建,爭取承辦中德生態論壇。拓展RCEP成員國合作,完善“云港通·智慧查檢”平臺,推廣出口農產品“前置檢測”,開通至東盟區域外貿航線,構建貿易物流大通道。

    三是促進區域協調聯動。服務黃河重大國家戰略,高水平舉辦2023年黃河流域跨境電商博覽會,依托黃河流域跨境電商聯盟和供應鏈聯盟,構建黃河流域跨境電商大生態及供應鏈服務體系。參與黃河流域自貿試驗區聯盟建設,攜手沿黃九省(區)開展平臺聯動、產業相融、通道共建。建設自貿聯動創新區,探索開展油品、銅礦貿易合作,推動聯動創新區優勢產品“走出去”。

    (三)聚焦要素集聚,推進航運貿易金融融合發展

    一是提升港航服務能級。制定港航物流產業發展規劃,建立產業統計及能力評價體系。完善航運政策體系,制定海洋運輸、綜合物流、中轉集拼等政策措施。推進泛亞碼頭納入前灣綜保區,以青島港作為離境港落地實施啟運港退稅政策。深化多式聯運“一單制”改革,增強航運集疏運能力和國際中轉口岸競爭優勢。規范集裝箱場站行業經營,研究編制全國首個集裝箱場站地方標準。提升服務海員質效,建設“海員之家”,加快設立“海員司法救助資金池”和“仲裁調解綠色通道”。

    二是增強貿易集聚輻射力。放大國際貿易“工具箱”作用,推動內外貿一體化融合發展。推動大宗商品貿易基地建設,完善大宗貿易數字化生態體系和大宗商品青島指數。推動國有平臺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加快打造RCEP經貿合作示范園區。創新發展新型貿易業態。探索建立新型離岸貿易“青島模式”,推動易貨貿易發展聯盟及協會建設,拓展對非易貨貿易,實現易貨貿易業務常態化。加快建設航貿金融合創新基地。

    三是優化金融服務水平。提升國際貿易金融服務中心功能,推動完善“自貿金服”線上平臺,推廣升級自貿貸、匯率避險等政策,依托全國大宗商品倉單登記系統,探索貿易融資新模式。探索金融創新,推進本外幣合一銀行賬戶體系、標準倉單質押融資業務等試點任務落地。建立政府引導基金。發展融資租賃業務,推進歐力士等融資租賃項目落地。

    (四)聚焦產業集群,持續發力戰略性新興產業

    一是壯大集成電路產業規模。強化一核為主,推動“鏈主”項目提升產能,推動鏈主配套項目擴大投資。強化雙心支撐,加快高端人才集聚中心和專業人才培育中心建設,加快半導體工程人才培養。強化多點協同,加快推進高端智能功率模塊(IPM)制造及功率芯片研發、半導體設備等項目建成投產。

    二是優化基因科技產業布局。加快規劃布局,組建基因科學專家指導委員會、項目評審委員會。壯大龍頭企業,加快建設華大基因北方中心、海洋藥物中試基地、清原海洋生物基因編輯研發等項目。強化科研基礎,舉辦全球基因組學大會,聯合發布2023年基因行業藍皮書,推動海洋基因庫建設。聚焦核心裝備,推動高通量自動化樣本制備系統落地生產。

    三是提升智能制造產業優勢。強化鏈主帶動,聚焦高端、智能、低碳,推動傳統優勢家電產業開展核心技術攻關,加快水聯網智能智造項目建設,打造5G燈塔工廠。促進高端裝備制造,推動賽輪“橡鏈云”拓展服務功能,加快上汽通用五菱布局未來產業前沿技術、培育上下游產業生態,加快澳氏儀器儀表產業園等項目落地。

    (五)聚焦新發展理念,夯實高質量發展基礎

    一是提升綠色發展創新力。建設綠色標準,制定綠色低碳開發標準,完善監測計量體系,推廣綠色建材應用,完善綠色低碳基礎設施配套,建設綠色園區研究推廣中心,探索打造“零碳試驗區”。構建綠色生態,推行光伏、鋰電、氫燃料等新能源創新應用,建設綠色港航,探索碳交易、排污權交易試點,培育綠色交易市場,創建“綠色示范區”。完善綠色體系,對標國際綠色低碳貿易規則,參與綠色貿易標準、認證、標識體系創建,打造外貿產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跡體系。

    二是提升科技創新力。加強國際科創合作,依托“科創中國”國際創新合作基地,推動承接先進制造業、新興產業布局和轉移;舉辦中日碳中和科技創新論壇等大會,搭建國際技術轉移平臺。堅持技術創新引領,優化升級孵化載體,推動芯片、電子器件、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向高端工藝延伸,推進“藍色藥庫”建設,建立高新技術企業上市培育庫。集聚產業創新人才,創新實施“菁英引進工程”,加快建設海外工程師型研發社區、國際人才社區、留學生科創島等項目,建設海外人才離岸創新創業基地。

    三是提升才企服務力。健全企業服務平臺,依托360企業服務、才企綜合服務等平臺,放大企業家督導委員會作用,提供全天候無感服務。探索建立企業家聯盟,提高企業獲得感。優化企業全周期服務,推進實施信用分級分類監管。提升企業數智服務,建設升級園區數據算力中心,打造園區人工智能算法庫。推廣數字倉庫應用,打造全國一流的新型數字自貿試驗區示范樣板。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最近中文2019字幕第二页|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在线 | 亚洲无av在线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一区应用 | 日本中文字幕在线2020| 亚洲精品无码高潮喷水在线| 蜜臀精品无码AV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无码不卡免费视频| 成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视频| 中文字幕无码成人免费视频| 亚洲欧洲无码AV电影在线观看| 中文无码制服丝袜人妻av| 麻豆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久久| 欧美一级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日韩视频无码日韩视频又2021 | 免费看成人AA片无码视频羞羞网 | 日本免费中文字幕| 免费无码婬片aaa直播表情| 无码国内精品久久综合88| 日本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有码在线| 亚洲av无码潮喷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日本| 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水卜樱|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久久精品?ⅴ无码中文字幕 | 成在线人免费无码高潮喷水| 免费无码H肉动漫在线观看麻豆| 无码人妻精品中文字幕免费东京热 | 成人av片无码免费天天看| 日韩成人无码中文字幕| 99久久超碰中文字幕伊人| 国产日韩AV免费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韩国19禁无遮挡啪啪无码网站| 人妻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亚洲AV无码专区日韩| 国产高清无码二区| 无码精品A∨在线观看中文| 中文字幕国产视频| 亚洲日韩AV一区二区三区中文| 亚欧成人中文字幕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