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以來,市住房城鄉建設局認真落實市委、市政府“項目落地年”部署要求,堅持求真務實轉作風、真抓實干創一流,著力做好“提速、增量、守正、創新”四篇文章,努力在經濟發展、城鄉建設、住房保障、試點探索等方面實現突破,推動我市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高質量發展取得新成效。
一、主要工作情況
(一)全力以赴穩增長、促提升,在推動經濟健康發展上真抓實干創一流
1.堅決打好經濟運行保衛戰。加強經濟運行分析研判,全力服務保障項目落地、投資轉化。上半年,全市建筑業實現產值1251.9億元,同比增長13.6%;建設行業實現稅收293.7億元,同比增長35.2%。堅持“房住不炒”定位,落實房地產市場調控長效機制,房地產市場保持平穩運行。
2.堅決打好行業轉型持久戰。持續加大企業幫扶力度,扶持企業做大做強,培育德才裝飾成為全省首家A股上市建筑業企業。20家建筑業企業資質晉升一級,35家企業資質增項。鞏固拓展建筑業保證保險試點成效,盤活企業資金30.3億元,有效減輕企業資金壓力。支持企業拓寬市場布局,上半年完成出省、出國產值458億元,同比增長15.5%。21家企業同步入選2020年度全市企業收入百強和綜合實力百強,入選數量創歷史新高。
3.堅決打好雙招雙引主動戰。圍繞引進綠色建筑產業、發展總部經濟,深化與中鐵建、中建、中交等央企戰略合作,促成中建八局、中國十七冶等4家央企子公司資質落地我市,持續壯大本土企業實力。
4.堅決打好項目落地服務戰。進一步健全聯系服務區市長效機制,完善項目建設清單化管理、閉環式推進體系,助力企業發展、項目落地。實施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招標告知承諾制,打造智慧電子招投標監管系統,完善消防驗收“住建+”模式,優化施工圖審查服務,有效提升政務服務水平。
(二)持之以恒補短板、挑重擔,在提升城市功能品質上真抓實干創一流
1.全力推進城市路網建設。提前一年建成新機場高速連接線(雙埠-夏莊段)工程,為新機場交通聯系提供有力保障。建成太原路東延段、安順路匝道工程。深入推進膠州灣第二隧道、環灣路-長沙路立交等工程建設。開工建設20條未貫通道路,其中7條建成通車,市民出行更加方便。
2.全力推進工務工程建設。加快重點項目建設進度,推動康復大學校園主體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市中波發射臺遷建項目主要單體實現封頂,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青島)二期項目主樓主體啟動施工,建成青島市公共衛生應急備用醫院。開工建設雙山小學等配套教育設施3所,澳門路小學等4所學校實現竣工。
3.全力推進公用設施建設。統籌開展基礎設施補短板、強功能,開工建設城市天然氣管網176公里、加氫站3座,新增海綿城市達標面積10.7平方公里、城市供熱配套面積207萬平方米、工業余熱和清潔能源供熱能力220萬平方米,有序推進全市城區清潔取暖“煤改氣”工作。建成公共停車場主體14個,新增泊位7000余個,累計上線運行泊位9.2萬個,完成28條市政道路、2500余處路燈整治提升,城市基礎設施配套更加完善。
4.全力推進市容環境提升。統籌推進市南區、市北區開展歷史文化街區、建筑修繕和活化利用,市南區寧陽路實現開街運營,市北區啟動建筑修繕10.3萬平方米。實施進出城市及新機場主干道兩側、鐵路沿線環境綜合整治,分別完成問題整改892處、261處。加強建設工地市容環境整治及揚塵治理,開展全覆蓋式現場環境巡查,一體提升建設工地綠色施工和揚塵治理成效。開展市政道路精細化養護提升行動,整修路面93.6萬平方米。
(三)傾心傾力強保障、提品質,在加快邁向住有宜居上真抓實干創一流
1.持續完善住房保障體系。致力于解決困難群體和新市民住房問題,高水平開展住房保障,加快補齊住房短板,開工公共租賃住房房源496套,新增公共租賃住房補貼2638戶,全市住房租賃補貼在保家庭1.34萬戶;確定人才住房建設房源4.3萬套,開工房源1.1萬套,貨幣補貼數量、公租房和人才住房建設籌集數量均居全省首位。
2.持續改善群眾居住條件。久久為功推進惠民改造工程,開工改造老舊小區196個,改造面積518萬平方米;啟動棚戶區改造9000套(戶),開工既有建筑節能保暖改造266.8萬平方米,完成既有住宅34部電梯加裝工作,正在推進225部,努力讓群眾居住更安心、更舒適、更方便。
3.持續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加大鄉村建筑風貌塑造引導,推動20個美麗村居省級、市級試點深入創建。推動農村改廁和垃圾治理規范升級,建立非正規垃圾堆放點立體式監管制度,開工建設10處鎮級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終端,建成農村改廁服務站281個,完成116個生活垃圾分類示范村創建。加強農村危房改造和農村房屋安全隱患排查,完成304戶危房改造。
4.持續化解群眾關切問題。扎實開展物業服務、群租房、住宅質量等問題集中整治行動,深入推進物業行業黨建工作,利用信息化手段打造物業管理服務智慧平臺、房屋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務平臺等信息平臺,全面落實住宅交付前業主開放,將住宅全裝修工程監督管理等全面納入質量監督,有效提升市民群眾獲得感、滿意度。
(四)銳意進取勇創新、抓改革,在路徑探索經驗創造上真抓實干創一流
1.堅持典型探索樹標桿。高起點推進全國首個綠色城市建設發展試點,開工裝配式建筑353萬平方米,新增星級綠色建筑標識129萬平方米,完成公共建筑節能改造58.5萬平方米,資源化利用建筑廢棄物1400萬噸,開出全國首張“減碳保”建筑節能保險保單,發放全省首筆5億元“碳中和”債券,中德生態園技術展示中心項目獲得全國綠色建筑創新獎一等獎。
2.堅持科技賦能強支撐。加快打造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礎平臺,完成CIM+城市地址一張圖、CIM+地下管線等應用測試搭建基礎工作。圍繞智能建造和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加快制訂我市房建、軌道類BIM技術設計施工交付要點等配套文件,推動建筑工程智慧化工地應用等取得顯著成效。
3.堅持政企協作趟新路。高效率開展完善住房保障體系、中央財政支持住房租賃市場發展試點工作,新開工保障性租賃住房3.2萬套(間),相關工作在財政部試點績效評價中列同批試點城市首位。以政府采購支持綠色建材促進建筑品質提升試點為抓手,積極探索綠色建材推廣新路徑,首批確定23個試點項目,總投資額達40億元。積極搭建行業高層次交流展示平臺,成功舉辦第三屆山東省城市建設博覽會。
4.堅持嚴格監管守底線。深入推進城市建設安全專項整治三年行動,重點開展全市住建領域拉網式大排查大整治,扎實推進住宅工程質量信息公示,積極探索工程質量潛在缺陷保險,加強房屋使用安全隱患排查整改,切實守牢安全、質量底線紅線,全市住建領域安全生產形勢保持平穩。
二、存在問題
(一)產業發展核心競爭力不強。建筑業缺乏行業領軍型企業,在全國市場中競爭力還不夠強。房地產業商業模式較為單一。勘察設計業整體實力偏弱。
(二)住房保障和住房市場體系有待完善。住房保障力度需進一步加大,住房供應結構性矛盾仍然存在,多主體供應、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需加力完善。
(三)城鄉基礎設施建設仍有短板。城市建設“大量建設、大量消耗、大量排放”方式仍未根本改變,綠色城市建設亟待探索新路徑。大片區、全方位、精細化開發力度不足,城市品質改善提升任重道遠,農村基礎設施短板還比較明顯。
三、下一步工作
(一)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落實好疫情防控常態化要求,健全經濟運行保障和聯系服務企業工作機制,持續落實援企惠企政策,高水平開展“雙招雙引”,推動重點項目工程建設提質增效,全面提升服務企業水平。
(二)著力推動三大行業高質量發展。出臺促進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措施,推進智能建造和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推動房地產業多元發展、勘察設計業做大做強。堅持“房住不炒”定位,保持房地產市場平穩運行,推動住房建設和消費高質量發展。
(三)扎實推進七大國家級試點任務。創新開展綠色城市建設發展、中央財政支持住房租賃市場發展、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七大國家級試點任務,努力在制度機制上蹚新路、做表率、當示范,創造更多可復制推廣的好經驗。
(四)持續高效實施四大提升行動。一是實施城市更新提升行動,推動環灣路-長沙路立交等工程盡早實現通車,加快啟動安順路打通、海爾路-銀川路立交等工程建設。力爭全年打通30條未貫通道路,整治提升60條市政道路,新增1.7萬個停車泊位,啟動改造246個老舊小區。二是實施鄉村建設提升行動,推動農村改廁規范升級,加強農村清潔取暖建設及安全工作,促進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改善提升。三是實施質量安全提升行動,堅決守牢安全、質量、環保底線紅線,全力打造文明工地、智慧工地,建設綠色工程、精品工程。四是實施管理服務提升行動,會同各行業主管部門系統開展城市體檢。加快打造城市信息模型基礎平臺。全面提升施工圖審查服務、招投標監管、消防驗收備案等工作科學化、規范化水平。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