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堅持傾心傾力惠民生、真抓實干促發展,著力做好“城市建設、民生保障、行業發展、創新探索”四篇文章,解決了一批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辦成了一批利當前、惠長遠的好事,為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做出新貢獻。
一、持之以恒補短板、挑重擔,在改善城市功能品質上實現新提升
一是全力加強城市路網建設。著眼構建“快速成網、節點立體、主干完善、次支貫通”市政路網體系,建成太原路東延段、環灣路—長沙路立交等工程,深入推進膠州灣第二隧道建設,推動唐河路—安順路打通、海爾路—銀川路立交工程提速開工建設,進一步完善城區骨干路網。特別是提前一年建成新機場高速連接線(雙埠—夏莊段)工程,結束膠州灣北岸城區無城市快速路的歷史,為膠東國際機場交通聯系提供有力保障。全市年內打通30條未貫通道路,持續消除市民出行堵點和痛點。
二是全力推進公用設施建設。著眼公用設施強功能、提品質,啟動全市城區清潔取暖“煤改氣”工作,年內完成徐家東山、濱海能源島項目一期天然氣鍋爐建設。新建天然氣管網151公里,新增城市供熱配套面積684萬平方米、清潔能源供熱能力760萬平方米。推動建成公共停車場主體32個、泊位1.7萬個,促成具備開放條件的機關事業單位停車場全部向社會錯時開放,共享泊位近2萬個。建成青島市公共衛生應急備用醫院和5所配套教育設施,推動康復大學、山東大學齊魯醫院(青島)二期等項目建設取得關鍵性進展,基礎設施配套日趨完善。
三是全力打造優美城市環境。著眼提升城市人文內涵和環境品質,統籌指導市南區、市北區開展歷史文化街區建筑修繕和活化利用,中山路、館陶路等歷史街區展現新面貌。組織各區市開展進出城市及新機場主干道兩側、建筑工地環境綜合整治,系統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新增海綿城市達標面積16.5平方公里,整治提升53條市政道路、5590余處路燈,城市品質更加優化。
二、多措并舉強保障、優環境,在加快邁向住有宜居上打開新局面
一是持續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出臺全市“十四五”住房發展規劃,努力構建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新開工建設公共租賃住房1062套,新增公共租賃住房補貼4715戶,全市公共租賃住房實物保障和住房租賃補貼在保家庭達到7.3萬戶。抓住用好完善住房保障體系、中央財政支持住房租賃市場發展試點機遇,落實保障性租賃住房房源3.8萬套(間),建設和籌集人才住房房源6萬套(間),配售配租1.2萬套(間),全市公共租賃住房貨幣補貼數量、人才住房建設籌集數量均居全省第一,住房租賃市場試點工作績效評價位列全國同批試點城市首位。
二是持續改善群眾居住條件。進一步加大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力度,豐富改造內容,增加配套設施,累計改造老舊小區216個、面積601萬平方米,惠及居民7.3萬戶;持續推動棚戶區改造,新開工1.4萬套(戶),我市成為全國棚改激勵支持城市,受到國務院辦公廳通報表揚。開工既有建筑節能保暖改造232萬平方米,組織實施既有住宅加裝電梯924部,努力讓群眾居住更安心、更舒適、更方便。
三是持續優化農村人居環境。統籌推動農村改廁后續管護和生活垃圾治理規范升級,創建200個生活垃圾分類示范村,新增11處鎮級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終端,建成農村改廁服務站312個。組織實施12萬戶農村清潔取暖改造,改造量位居全省非通道城市第一。加大鄉村建筑風貌塑造引導,推動20個美麗村居省級、市級試點落地見效。組織完成近142萬戶農村房屋安全隱患排查,改造農村危房604戶,保障農村群眾住有安居。
三、全力以赴穩增長、提質量,在推動行業健康發展上取得新成效
一是堅決打好經濟運行陣地戰。常態化落實疫情防控要求,加強經濟運行分析研判,持續推進制度創新、流程再造,實施房屋建筑和市政工程招標告知承諾制,完善消防驗收“住建+”模式,優化施工圖審查服務,全力服務保障項目落地、投資轉化,更好發揮住建經濟“穩定器”作用。全市建筑業實現產值3297.3億元,同比增長9.9%;全市建設行業實現稅收478.05億元,同比增長9.4%。堅持“房住不炒”定位,落實房地產市場調控長效機制,房地產市場保持平穩運行。
二是堅決打好行業升級持久戰。鼓勵企業做大做強,推動出臺我市促進建筑業高質量發展十六條措施,31家建筑業企業資質晉升一級。德才裝飾成為全省首家A股上市建筑業企業。鞏固拓展建筑業保證保險試點成效,盤活企業資金48.5億元,有效減輕企業資金壓力。21家企業同步入選2020年度全市企業收入百強和綜合實力百強,入選數量創歷史新高。我市支持建筑業經驗做法獲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全國推介。
三是堅決打好雙招雙引主動戰。圍繞引進綠色建筑產業、發展總部經濟,主動對接行業龍頭企業來青設立區域總部,促成7家優質企業在我市落戶。積極搭建行業交流合作平臺,組織舉辦第三屆山東省城市建設博覽會、2021山東(青島)宜居博覽會、青島市綠色城市建設發展試點推進會、第三屆中德歷史城區保護與可持續發展青島論壇等活動,推動政產學研用融合互動,努力實現共贏多贏。
四、銳意進取抓改革、促轉型,在創新探索發展路徑上創造新經驗
一是創新推動綠色城市建設發展。高起點推進全國唯一綠色城市建設發展試點,推動出臺我市加快推進綠色城市建設發展試點的實施意見、6部門關于金融促進綠色城市建設發展試點的指導意見,促成全國首張“減碳保”建筑節能保險保單、全省首筆5億元“碳中和”債券在我市落地。開工裝配式建筑661萬平方米,新增星級綠色建筑標識239萬平方米,完成公共建筑節能改造104萬平方米,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3702萬噸。依托政府采購支持綠色建材促進建筑品質提升國家級試點,積極探索綠色建材推廣新路徑,打造國內品類最多的綠色建材品類目錄,遴選27個試點項目,總投資額達136億元。全力服務保障地鐵規劃建設和施工質量安全,積極推動我市地鐵三期建設規劃獲國家批復。
二是創新開展現代信息技術應用。高標準落實新型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國家級試點、全國城市體檢樣本城市任務要求,系統查找分析“城市病”,加快構建全市“一張數字底板”,為高水平建設管理城市提供參考、打造支撐。探索打造房屋全生命周期、智慧物業等管理服務信息平臺,努力讓信息多跑路、群眾少跑腿、辦事更方便。
三是創新提升質量安全管理水平。積極探索新建住宅工程交付“先驗房后收房”新路徑,在全國率先出臺住宅工程質量分戶驗收作業指導書、在住宅交付前倡議組織開展業主開放活動,形成了全國推介、全省推廣的“青島模式”,項目質量問題引發投訴量下降25%,購房業主權益得到更好保障。深入推進城市建設安全專項整治三年行動,加強風險隱患排查整治,堅決防范事故發生,全市住建領域安全生產形勢保持平穩。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