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市財政局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聚焦青島“六個率先走在前列”總體目標,推動財政資源配置和政策供給向構建新發展格局聚焦用力,積極培育壯大財源,確保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6%以上,強化資金資產資源全要素統籌,為加快建設開放、現代、活力、時尚的國際大都市提供堅實的財政支撐和保障。
一、強化財政政策有效供給,全力保障市委市政府重大戰略
豐富和升級財政政策工具箱。通過政策集成加強財政資源統籌,完善資金和政策向15個攻勢、13條產業鏈、重點項目集中整合機制,市級統籌260億元支持15個攻勢,80億元支持13條產業鏈,切實提升財政資源配置效率,為項目落地和產業升級提供堅實支撐。發揮減稅降費、供應鏈金融、貸款風險補償、融資擔保、技改補貼、采購貸、科技貸等政策集成效能,扶持市場主體健康發展。綜合運用出口退稅、留抵退稅、出口信用保險等財稅政策,支持培育外貿發展新優勢。
圍繞創業城市、工業互聯網、數字經濟等重點領域優化政策。貫徹落實省支持八大戰略財政政策,研究出臺支持13條產業鏈高質量發展措施,市級科技創新專項資金、重點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均增長15%以上,切實加大對科技創新、實體經濟和海洋經濟等關鍵領域的投入力度。
運用財稅政策拉動消費。積極爭取口岸免稅店和市內免稅品經營資格政策試點,支持打造東北亞跨境消費中心。發揮好24億元中央財政支持住房租賃市場發展資金的撬動作用,支持3年內新建改建及盤活12.6萬套租賃型住房,促進住房租賃消費。適當增加公共消費,支持開展文旅等消費獎勵促進活動,激發和釋放社會消費需求。
二、放大財政杠桿效應,提高財政運籌保障能力
撬動有效投資快速增長。研究制定加快城市更新投融資方案,用資本金注入、投資補助及產業投資基金等方式,引導更多社會資本參與中山路片區改造、郵輪母港等全市重點項目建設。創新完善交通投融資體制機制,支持打造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積極爭取新增政府債券額度,運用“專項債+市場化融資”等組合融資方式,引導金融和社會資本加大對重大項目的投入,拉動投資4000億元以上。
撬動膠東經濟圈建設。創新以資招商模式,高水平建設“資本國際客廳”,打造專業化資本項目對接的“雙招雙引”公共服務平臺,大力引進資本型、稅源型項目,新增稅收5億元以上。放大財政配置資源杠桿作用和稅源政策激勵作用,引進一批千億級、幾千億級結算中心和交易平臺。積極推動1000億元規模山東半島城市群基礎設施投資基金開展項目投資,引導社會資本參與膠東經濟圈建設,形成投資實物量。
撬動產業項目集群發展。發揮300億元規模工業互聯網基金群的投資拉動作用,著力引進一批具有生態主導力的產業鏈“鏈主”企業和產業鏈重點環節的“專精特新”企業。設立一批百億元規模的海洋、5G、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基金,用資本的力量助推人才集聚、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加速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撬動國有企業做大做強。力爭將國有資本股權制投資基金規模由4億元壯大到8億元以上,募集社會資本放大財政資金的乘數效應,以市場化方式撬動更多社會資本投向國有經濟重要行業、關鍵領域、優質企業,通過設立子基金支持民營中小企業開展培育合作。
三、以資金鏈促四鏈融合,為建設創業城市賦能
發揮創投風投中心城市優勢。推進政府引導基金、科創母基金、直投基金相貫通,形成1000億元規模組合式政府投資基金矩陣,打造從支持企業初創期到上市期的全生命周期資本生態。
創新財政資金投入方式。加快實施財政資金“撥改投”改革,對適合市場化運作項目,變無償撥款為股權投資,實現財政資金滾動支持、循環利用,構建財政資金激勵引導產業轉型發展的長效機制。
支持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和科技成果轉化。籌措5.6億元重點支持山東能源研究院、中科院海洋大科學中心、山東產研院(青島)、中國海洋工程研究院、高端軸承青島研究院等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引導激勵以頭部企業為主體建設創新創業共同體,促使優質創新要素資源在青島充分匯聚涌流。
強化人才引育。市級人才專項資金增長25%,推動人才政策由普惠性向個性化定制轉變,支持“青島市人才創新創業生態聯盟”建設和“青島菁英計劃”實施,為人才提供全鏈條、全生命周期優質服務。設立“人才金”,重點扶持種子期、初創期項目。推行“資產抵押+信用+人才”組合貸模式,助推人才項目快速成長。
四、強化公共財政職能,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分清壓實民生保障責任。牢牢把握民生支出在財政支出中的優先順序,全市民生投入1100億元以上,占比70%左右。市級統籌22.6億元支持辦好10件32項民生實事。合理界定政府與市場、市與區市之間民生事業發展職能,探索建立民生支出清單管理制度,加快補齊民生短板。
落實就業優先政策。統籌就業補助資金、職業技能提升行動資金18.8億元,加大對重點群體就業的幫扶,穩住就業基本盤。用好創業補貼、職業培訓、稅費減免等政策,支持多渠道靈活就業、自主創業。
推動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先行區建設。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三農”資金投入增長8%,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農村的比例,統籌整合34.8億元涉農資金,重點支持糧食及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現代農業產業園、農田水利工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等。發揮30億元規模新希望農業基金引導撬動作用和政策性農業擔保作用,為小微企業和“三農”主體提供融資增信。
大力支持健康青島建設。公共衛生事業投入增長20%以上,增強疫情防控和公共衛生體系建設保障水平。通過市財力投資和政府專項債安排20億元以上,支持推進總投資60億元的市公共衛生臨床中心、應急備用醫院、山東大學齊魯醫院二期、市八醫東院區等項目建設,有效提升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
積極助推城市更新。統籌資金90億元重點支持安順路打通、遼陽路快速路、海爾路銀川路立交等項目建設和20條未貫通道路打通工程,加快消除市民出行的堵點,提高城市通行效率。籌措資金23.5億元支持城鄉環境提升工程。安排獎補資金1.5億元撬動30億元社會投資,啟動216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
穩步提高社會保障水平。推動完善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險制度,提高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水平,上調3項工傷保險待遇標準,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均財政補助標準增加30元。改革完善社會救助制度,困難群體救助保障標準提高10%左右,強化兜底保障。
五、實施財稅改革攻堅行動,以改革創新釋放制度紅利
深化預算績效管理改革。推動預算績效管理擴面提質,實現“四本預算”、所有項目支出、部門整體支出、單位自評和部門評價“四個全覆蓋”。建立重大政策、項目績效評價和全周期跟蹤問效機制,形成管理“閉環”。健全預算安排與績效結果掛鉤的激勵約束機制,提升政策實施效果和資金使用效益。
推進財政體制改革。有序推進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公共文化、應急救援4個領域市與區市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改革,提高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效率。強化轉移支付制度的激勵約束功能,逐步建立基層“三保”長效保障機制。
構建政府財力運籌新機制。發揮新型財政金融平臺作用,探索產業金融新打法,整合政府資金資產資源,多渠道獲得資本市場增量資金支持。加強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和社會保險基金預算與一般公共預算的統籌銜接,劃轉部分國有資本充實社保基金,更好發揮財政在資源配置、財力保障和宏觀調控等方面的職能作用。
加快財政引領性、首創性改革突破。創新招商引資稅收評估和稅源籌劃機制,助推項目落地400個以上,新增地方稅收20億元以上。出臺《關于完善國有金融資本管理的意見》,初步建立國有金融資本管理制度體系。組建市級融資擔保公司,引導撬動金融資本投向小微企業和“三農”領域。完善推廣非稅管理和收繳平臺,研究探索區塊鏈在財政電子票據管理中的應用。開展政府采購綠色建材試點工作。推進青島市涉案財物跨部門集中管理改革。
聚焦風險防控強化財政監管。建立直達資金常態化監督機制,建成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推進財政資金全鏈條監管,以改革的辦法提高財政資金效能。扎實做好地方債務管理工作,強化“借、用、管、還”閉環管理,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為統籌發展和安全筑牢“底盤”。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