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全市各級財政部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要求,以強作風促落實,以重實干求實效,積極財政政策靠前發力、充分發力、精準發力,全力穩經濟、保民生、促發展、開新局,為我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堅實的財力保障。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1273.2億元,同口徑增長5.5%,其中,稅收收入完成881.2億元,同口徑增長3.5%,稅收占比73.7%。主要收入指標均高于省平均水平。
一、發揮政策資金疊加效應,合力穩住經濟基本盤
(一)稅費支持力度空前。不折不扣落實新的組合式稅費支持政策,推動政策紅利更快更準直達市場主體。全市新增減稅降費及退稅緩稅緩費超600億元,其中,為4萬余戶企業辦理增值稅留抵退稅432.2億元。積極爭取中央留抵退稅轉移支付資金147.33億元,精準支持基層落實大規模退稅減稅政策。
(二)惠企措施精準直達。密集推出“穩中求進”高質量發展、惠企紓困等141條財政政策,通過“青島政策通”平臺為2500多家企業兌付財政資金20億元以上,為提振市場主體信心、穩定宏觀經濟大盤提供堅實保障。
(三)財金聯動高效賦能。深化財政資金股權投資改革,以14.6億元財政資金撬動社會資本30億元以上,投向科技、制造業等領域重大項目,實現資金循環使用。推出政策性轉貸、政府性融資擔保、貸款風險補償等政策“工具箱”。出資2億元設立轉貸引導基金,提供日利率不高于0.04%的短期低成本周轉資金。設立小微企業貸款風險補償金,累計投入10億元,帶動銀行發放小微貸款增長10%以上。政府性融資擔保在保余額84.58億元,服務企業2400余戶。
(四)債券發行提速增效。爭取2022年新增政府債券額度556億元,其中新增政府專項債券488億元,年初爭取的新增專項債券已于6月底前發行完畢、8月底前使用完畢,財政部通報總體使用進度居全國36個省市首位。優化專項債券投向領域,有力支持全市266個民生類項目建設,其中超70%專項債券資金用于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三年攻堅行動。
(五)爭取試點協同發力。積極爭取中央財政支持冬季清潔取暖試點、公立醫院示范、全國首批普惠金融示范區等17項試點,獲得上級財政29.6億元資金支持。爭取我市第5家綜合保稅區—空港綜合保稅區落地。爭取青島港作為離境港實施啟運港退稅政策落地。
二、把握民生支出優先順序,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全市民生支出1251億元,占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為73.7%,比上年同期提高1.3個百分點,支持16件市辦實事如期完成,保障各項民生政策落到實處。
(一)支持穩就業保就業。降低企業職工醫保、失業保險單位繳費費率,為近27萬家企業減負44.65億元,支持穩定就業崗位。支持創設5萬余個城鄉公益性崗位,兜底安置大齡失業人員和城鄉困難群體就業,著力提高城鄉低收入群體收入,全市新增就業36.37萬人,政策性扶持創業3.08萬人。
(二)教育投入穩定增長。全市教育支出289.59億元,同比增長16.6%。支持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和幼兒園開工40所、完工72所,改造農村薄弱幼兒園62所,改善辦學、辦園條件,可擴充優質學位11.72萬個。
(三)補齊養老服務短板。將我市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再次提高10元,連續第18年調整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水平。支持新建、改擴建農村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站113個,完善提升城市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站100個。
(四)兜牢醫療保障網。衛生健康支出145.03億元,同比增長36.7%。將城鄉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準人均提高30元。將低保、特困人員等困難群眾救助標準再提高10%,農村特困救助標準再提高15%。
(五)改善群眾居住條件。支持318個老舊小區改造,加裝電梯603部。支持新建公租房1005套,籌集租賃住房26.84萬套,為1.4萬余戶發放租賃補貼。支持為全市管道天然氣居民用戶免費更換不銹鋼波紋管,累計完成275.66萬戶。
(六)全力以赴做好疫情保障。統籌一般公共預算、政府專項債券等資金38.45億元,落實常態化精準防控和疫情應急處置支出責任,全面提升我市核酸檢測能力和醫療救治能力。
三、堅持集中財力辦大事,全力保障重大戰略實施
(一)支持實體經濟振興。安排22.6億元支持先進制造業和中小企業發展,同比增長42%,其中10億元支持1054家企業實施技術改造、轉型升級。圍繞24條重點產業鏈,出臺支持集成電路、虛擬現實等產業和園區發展“政策包”,出臺提高招商引資成效30條措施。政府引導基金累計參股設立133支基金,總規模1386.8億元,直接投資我市項目401個,引入市外優質項目205個。
(二)支持城市更新建設。創新運用“財政投資+專項債券+市場化融資”機制,多元化籌措項目建設資金,集中發力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三年攻堅行動。杭鞍高架二期、銀川路-海爾路立交實現主線橋梁通車,南京路拓寬工程通車。支持開展太平山中央公園、浮山森林公園環境整治和生態綠道建設,提升公園功能品質。
(三)賦能科技創新發展。安排40.9億元支持科技創新發展,市級科技創新資金投向企業比重達到90.31%。安排5.3億元支持“沃土計劃”“海創計劃”等科技政策兌現。安排6.2億元支持青島航空技術研究院、高端軸承青島示范基地等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實行科技經費“包干制”。安排人才專項資金6億元,支持實施新時代“人才強青”計劃,出臺首部精準激勵海洋人才創新創業的人才政策。
(四)持續發力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新建高標準農田21.7萬畝,畝均財政補助標準由1500元提高至1950元,在產糧大縣新開展小麥、玉米完全成本保險,保額由600元/畝提升至950元/畝,提升幅度58%。開展政策性農業信貸擔保,在保余額18億元以上。
四、堅持守正創新再出發,聚力深化財稅體制改革
(一)健全現代預算制度。調整完善市與區市收入分配、體制補助、專項上解等多項體制政策,穩步推進市與區市財政事權和支出劃分改革,進一步理順市與區市財政關系。按照“綜合預算、零基預算、剛性預算、績效預算、透明預算、可持續預算”的原則,出臺“1+6+N”深化預算管理制度改革實施方案,整體提升預算管理標準化、科學化、透明化水平。
(二)深化財政管理改革。首次建立全過程成本績效管理機制,選取城市運維等43個項目開展試點,促進緊平衡下財政資金提質增效。扎實做好預算管理一體化系統建設,貫通市、區市、鎮街三級財政和2360家預算部門,實現財政資金“全生命周期”管理。圍繞減稅降費、政府過緊日子等7大方面42項任務,構建以監督促落實長效機制。
(三)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升級“青島政策通”平臺,實行收款收據電子化改革。加大政府采購支持中小企業力度,中小企業預留采購份額占比達到60%以上。政府采購領域引入電子簽署服務系統,實現全流程“一網通辦、零跑腿”。將與民生密切相關的困難群眾救助、義務教育補助、就業補助等共144.4億元資金納入直達范圍,“一竿子插到底”直接送到企業和群眾手中。
(四)全面推進法治財政。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及其實施條例,建立健全財政內部控制制度,做到依法行政、依法理財、依法推進預決算公開、依法接受監督。嚴肅財經紀律,打造清廉財政樣板,“政府采購監管四種形態反向約束機制”獲評青島市首屆清廉建設優秀成果。
(五)扎實推進國有金融資本管理改革。出臺《青島市國有金融資本出資人職責暫行規定》,明確國有金融資本出資人權責,夯實國有金融資本管理改革基礎。加強對市直金融企業監管,強化績效考核,完善激勵約束機制,規范市直金融企業重大改革事項、重大風險處置、重要公司治理等重大事項管理,推動市直金融企業規范穩健發展。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