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市教育局(市委教育工委)高度重視,積極鼓勵在青高校參與黃河流域教育振興。在青高校通過發揮高校教育、科技、人才資源優勢,多措并舉,匯集科研力量,為黃河流域教育振興賦能添彩。
一是積極搭建教育科技創新平臺,加強產學研一體化發展。市教育局(市委教育工委)推動在青高校發揮教育科研優勢,鼓勵加強黃河特色教育,積極參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國海洋大學開設了《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一滴水的城市之旅》《膠東海洋非遺文藝》等8門黃河特色相關通識教育課程;新建了《自然與人類生態》《陸—海景觀賞析》等一批體現黃河文明和黃河生態的寬口徑、跨學科通識教育課程;7門課程教學案例獲評黃河重大國家戰略課程思政優秀案例,推進了黃河重大國家戰略融入課堂教學。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圍繞黃河生態保護和安瀾屏障,首次獲批遙感科學與技術交叉學科門類一級學科博士點,實現了學科交叉融合的突破。圓滿完成兩個“在青高校服務地方活力績效評價及產教融合示范專業”的年度建設任務;立項建設首批14門核心黃河特色通識課程。中國海洋大學與山東省煤田地質局共建“黃河入海口生態地質研究中心”和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低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為加快形成西部大開發、中部地區崛起、東部現代化新格局提供智庫和人才支撐。中國石油大學(華東)聯合省內30余家高等院校、職業院校及企業,成立山東省高端化工產教融合共同體;聯合15所高校、26所職業院校、30余家企業、10余家科研機構和行業組織成立山東省新能源產教融合共同體;定點幫扶內蒙古科左后旗培育堿礦、硅砂等特色產業,援建科左后旗民族職業技術學校,連續三年獲中央單位定點幫扶考核最高評價等次。山東大學(青島)成立黃河生態保護與環境治理中心,編撰《黃河流域生態保護研究叢書·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卷》和“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系列叢書”4本,計劃2025年出版。青島大學成立服務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氫能關鍵材料與技術協同創新中心、黃河流域鹽堿地綜合治理和高質量發展協同創新中心、黃河流域酒精依賴相關重大疾病防治與新藥創制協同創新中心。山東科技大學與東營市人民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建“山東科技大學東營產業研究院”,建立政產學研金服用創新合作體系,加快黃河三角洲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青島理工大學研制成功適應黃河流域生態農業的大豆玉米帶狀復合免耕精量播種機;青島農業大學“立足通遼、輻射內蒙”,建設通遼市青島農業大學人才飛地創新平臺。青島港灣職業技術學院獲批“黃河流域物流裝備低碳高效協同創新中心”,真正實現以產學研一體化助力服務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
二是開展環境、文化等教育交流,加強教學資源共建共享。市教育局(市委教育工委)注重推動基礎教育沿黃流域合作,在中小學全面開設環境教育地方課程,深入開展節水、垃圾分類等主題教育活動;開展東西部“組團式”合作,全市247所中小學與甘肅269所學校結對,我市派出校長、骨干教師赴甘肅隴南、定西支教累計超過260人,兩地干部教師交流、學生研學日趨頻繁。積極推動職業教育沿黃流域合作,加快職教高地建設,積極參與黃河流域產教聯盟,助力黃河流域產業、院校和企業“三贏”發展。全力推動高等教育沿黃流域合作,引進的四川大學、西北工業大學、西南交通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黃河流域優質高教資源在青設立研究院,助力青島經濟社會發展。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發表《黃河三角洲濱海濕地碳儲時空演變及其生態補償研究》等一批高水平智庫成果。以中國的黃河、塔吉克斯坦境內的錫爾河與兩個國家本土文明做的介紹和對比為著眼點,邀請教師在胡占德國立大學、塔吉克斯坦國立政法商業大學、科學繼承人學校等高校和中小學開設了“黃河文化進校園”“黃河與錫爾河文化”系列課程。山東大學(青島)開展科普宣傳10余場,擴大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中心的生態影響,助力生態文明建設。2024年12月8日舉辦第三屆黃河發展論壇,初步完成黃河流域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成效指數評估報告。青島大學與山東省土壤污染防治中心、黃河三角洲(濱州)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等十余家沿線地方、企業等開展深度科技合作和協同創新,獲批“鹽堿地、沙化地及水土污染綜合治理與高質量發展”等橫向課題350萬元。青島開放大學聯合黃河流域九省區開放大學深入挖掘、系統整理優質教育資源,全力推進黃河流域開放大學教學資源庫建設,新建的《新技術賦新能》等核心資源免費共享給黃河流域九省區開放大學聯盟“聯學聯教聯研”平臺。青島黃海學院前往黃河口文化園深入開展“節水型高校”、“綠色校園”等工作,積極探索創新節水方式,引進新型節水器具,搭建節能監管平臺。
三是支持在青高校參與黃河流域生態治理和保護,促進教育科技人才協同發展。市教育局(市委教育工委)高度重視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積極推動在青高校參與黃河流域生態治理和保護。中國海洋大學聯合青海大學、黃河勘測規劃設計研究院等12家沿黃流域高校、科研院所,建設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低碳發展協同創新中心,與東營勝利油田等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研究院;設立中國海洋大學智庫研究專項,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納入智庫專項選題,貢獻海大智慧、提供海大方案。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積極開展黃河三角洲山東省重點實驗室、泰山科技論壇等重點項目申報工作,推進濱海濕地藍碳和生物多樣性監測等科學研究;先后赴海外10余個國家和地區、30余所國內知名高校開展引才推介活動,加快延攬海內外優秀人才。聯合省內36家高等院校、30余家企業、10余家科研機構和行業組織成立山東省新能源產教融合共同體和山東省高端化工產教融合共同體。山東科技大學與山東師范大學共建黃河三角洲地表過程與生態完整性研究院,構建全程智能化的農情信息解析與智能決策管理平臺。青島大學成立經略海洋研究中心,青大東營研究院,講好“黃河故事”,構建文化保護傳承體系。青島酒店管理職業技術學院與鄭州旅游職業學院、內蒙古商貿旅游職業學院等兄弟院校深化合作關系,共同推進“黃河流域智慧旅游協同創新中心”建設。清華青島藝術與科學創新研究院結合清華大學一流院校學術、科研、人才優勢,建設黃河流域人才協同創新中心,吸引了100余位來自各行業創新型高層次人才。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